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67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docx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乌兰察布市电大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学生姓名:

肖芳

学号:

1480501400581

学院:

乌兰察布市电大

专业:

社会工作

班级:

乌兰察布市社会工作专科一班

指导教师:

白吉玮

 

二〇一六年四月

摘要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力流向了城市,受制于现实条件,他们只得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或亲戚,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障碍、认知行为上的偏差、人际交往上的偏移等。

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即通过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组建,通过从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沟通、依托中心学校强化教育监护体系建设、动员农村社区现有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社会支持资源探索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情感空白地带,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Abstract

With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moreandmoreruralyounglaborflowthecity,issubjecttothepracticalcondition,theyhadtogiveyoungchildrenentrustedtotheirparentsorrelatives,thusproduceofleft-behindchildrenpsychologyisthefocusofthesociety.Ruralleft-behindchildrenmentalproblemsofthespecificperformanceincludingpersonalityflaws,psychologicalbarriers,cognitivebehavioraldeviation,thelack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etc.Thisarticleattemptsfromthepointofviewofsocialwork,socialworkerstoruralprofessionalgrouporganization,left-behindchildrenandtheirparents'casecommunication,relyingonstrengtheningeducationmonitoringcenterschoolsystemconstruction,mobilizationintheruralcommunityexistingformalandinformalorganizationsocialsupportresourcesexplorationtosolvetheseproblems,helpleft-behindchildrenoutofemotionalblankzone,healthygrowth.

Keywords:

left-behindchildren;Psychologicalproblems;Socialwork

目录

引言5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具体表现6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6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6

1、性格上的缺陷6

2、心理上的障碍7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7

4、人际交往上的缺失7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8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8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9

(三)社会环境的缺陷9

三、试探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9

(一)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组建10

(二)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沟通工作10

(三)依托中心学校强化教育监护体系建设11

(四)动员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支持资源11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困境与展望12

参考文献14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使得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

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

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无法享受与同龄人相同的花季、雨季。

如何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已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这一切都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建立并推进现代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领域,既是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具体表现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涌入城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而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家庭教育、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一年才能见上父母一面,父母基本上是年终的时候回来,过完春节又匆匆离开,在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

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唯一方式便是几个月一次的电话联系。

长时间的隔代监管或单亲监管,甚至是他人监管、无人监管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父母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这就导致大部分孩子严重的亲情缺失,并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也不愿意同外界进行接触。

长此以往,孩子就出现了任性、孤僻、冷漠和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直接表现在孩子的各种行为上。

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心理方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性格上的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对于每一对夫妇来说,一方面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条件和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给予子女亲情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但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而留守儿童在农村主要是爷爷奶奶和亲戚抚养,因为考虑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等过分溺爱孩子,一般都是为孩子做好一切,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胆小、内向或者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而且,儿童大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等现象。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

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

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等。

而人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引导与排除,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而心理上患有疾病的人很容易干出违反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的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心理上的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其将来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因受人之托,往往把留守孩的“平安”作为第一要务。

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而且孩子有疑问时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些留守儿童无人教管或家庭教育不严,无视学校规章制度,纪律松懈、行为散漫,经常说谎、旷课、逃学、迷恋网吧,游戏室、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

4、人际交往上的缺失

人际交往障碍是在留守儿童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留守儿童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乐于交往,既不与家长(多数为隔代抚养人,如爷爷奶奶、姥姥、亲戚等)交往,也不与师生交流,处于孤独、失落的状态。

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

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有心事无处说,只能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

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这样,交往问题就导致其它心理问题,内向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群体正处于弗洛伊德认为的个体人格受其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特别容易受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影响,而积极关注和引导将有利于儿童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形成。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使这些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的儿童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因而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

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突出而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各地农村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而缺失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

作为农村的现状,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为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无奈地选择了前者。

二是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无力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生活上的保障,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姥姥或其他亲属代为抚养,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是儿童教育的现代意识欠缺,当他们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时,抚养人无法解释和解决,只有传统观念或无知的方式强迫其驯服,导致儿童心理压抑,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和解决,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指导。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它既有理性的认知传授,又有直接的经验积累,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对其心理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的缺陷。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普遍不足,师资素质普遍不高。

他们无暇也无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

二是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条件。

受师资编制限制,农村学校师资仍十分紧缺,无力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而一些兼职的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严重不足,加上课务繁忙,多数流于形式。

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优秀率”仍是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很多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社会环境的缺陷

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益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科技馆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网吧、电子游戏室是向他们开放的。

流连在网吧、游戏室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

而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的心理。

校外无业少年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

刚刚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少数品行不良的初中毕业生,没考上高中,打工种田年龄又小,他们无所事事,便三五成群地结集在一起,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公安机关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

而最易受到影响的便是缺失了亲情的留守孩,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成绩和品行不可避免的下滑,在剧烈的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后,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

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社会学习的模仿、抄袭、认同、暗示等方式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教育工作者只重视课堂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学习,或者社会学习脱离了课堂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可能受到非认知心理的影响,而成为心理健康问题者。

三、试探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其本质体现为助人自助,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有自己专业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强调人人平等,尊重人的存在与发展;其次,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第三,强调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力。

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双亲的亲情关爱,缺乏整个社会的资源支持,加之留守儿童个体人格与自我意识尚处于发展和不成熟的状态,从而存在大量的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工作则恰恰是帮助弱势群体进行内外调适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动。

社会工作者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案主向正确的道路上调整,并帮助其解决在自我调适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最终达到个体自我潜能的挖掘和可持续的适应。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模式主要从专业农村社工队伍、留守儿童父母、个人、外部的社区组织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好道路。

(一)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组建

专门的社工人员是开展社会工作的最基础的元素。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但现实中国的社会发育状况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中国农村培养专门社工人才。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试着组成一支由乡镇民政部门、妇联、村委会、共青团组织人员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教师组成的社工队伍,由乡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贴,并聘请专业的社工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等知识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后去帮助留守儿童,对其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二)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沟通工作

对于存在严重心理、行为、学习障碍问题的留守儿童,开展专业治疗刻不容缓。

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取得信任。

取得信任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取得留守儿童所在村庄社区居民、留守儿童的信任,拉近同他们之间的距离。

农村社工人员应在农村社区中组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小组,通过做游戏和小组成员讨论等小组活动,拉近成员及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达成共识,进而取得彼此的信任,让留守儿童不再觉得自己是无人问津的黑暗角落。

使其可以袒露内心活动,提高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或消除其自闭和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心理。

第二,沟通与宣泄。

对于心理抑郁或过渡任性的儿童进行面对面的心理疏导。

心理压抑型的留守儿童更多的表现为自闭型、内向型,他们更多地渴望被重视、被认同和与人沟通,社工人员需要注意同这部分儿童沟通时眼神、姿势和话题的引导,平起平坐、眼神不间断的进行碰撞,让他们感觉到平等和被接纳,尽量涉及到一些让他们感觉自豪、开心的话题或经历,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极易提升心理内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更容易坦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排解内心的压抑;对于过渡任性即表现为外向型、张扬型的留守儿童,他们更喜欢表现自己,对于这部分儿童社工人员更多的是给予引导,注重沟通时他们话语的节奏和情绪的控制,让他们畅谈一些有意义的或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

另外,在过年或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探亲时,社工人员要及时的和留守儿童父母取得联系或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其认识到家庭亲情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家庭亲情教育的缺失对于正处于情感饥渴期的青少年儿童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家长为孩子提供的情感教育是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组织特有的也是其他无法替代的,父母情感支持型的角色是其他个体无法取代的。

专业社工开展对留守儿童父母开展个案工作,要让他们明确在外打工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而不能耽误孩子现在的成长,儿童特殊成长阶段对于父母亲情的极度需要,让留守儿童父母认识到父母对于孩子情感、道德、行为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两个月的时间段内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如成本太高或工作太忙,也可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但要保证每次和孩子沟通得相对充足,沟通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有意识地问及孩子的成长状况及学习问题,让孩子有一种父母就在身边的感受,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增长。

(三)依托中心学校强化教育监护体系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也是专门的青少年儿童社会化中心,所以农村社工人员应进驻中小学校,在学校教师、非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协助工作下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工作,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建设。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获得校方领导、老师的支持。

这将有助于辨别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分类,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留守儿童学生的具体状况。

对于留守儿童认知行为上的偏差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校中列举典型案例或者以电影的方式,改变留守儿童对事物的错误看法。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学习、心理档案。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面对面、心贴心地和他们进行沟通,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班级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学生参加,培养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在与非留守儿童的互动中、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中获得较高的自尊和自信心。

第四,建立互助组织。

在留守儿童学生与非留守儿童学生之间建立学习、生活帮扶小组,一对一地进行学习难题上的帮助和生活、情感上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对整个班级有较强的归属感,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一个人。

(四)动员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支持资源

儿童的活动大都集中在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社区,社区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环境,可以说,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程。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所生活的农村社区,存在着村委会、乡政府、共青团、妇女儿童联合会,所在学校等正式社会组织,以及乡邻、亲戚朋友等非正式组织的社会支持资源。

首先,充分动员乡镇基层政府勇担责任、转变行政职能、强化服务农民意识,加大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记录、巡查以及问题的解决力度,做好财政扶助资金方面的支持。

如聘请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儿童问题专家、心理咨询师进驻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辅助,也可以吸引城市志愿者、假期回乡的当地学生进行对留守儿童的看护或学习辅导工作,并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奖励。

其次,农村社工联合专门的儿童组织如共青团、妇联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

针对存在生活困难、学习吃力、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个案帮扶工作;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村庄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参与性、激励性的小组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参与、自信、平等意识。

此外,农村社区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乡缘”情结,乡邻之间存在着互帮互助的特殊的维系关系的方式,如果乡邻愿意去帮助、提醒这些孩子,这是一种宝贵的乡土支持资源,在取得社区乡村居委会的帮助下,专业社工可以在留守儿童较多的社区建立青少年或儿童活动中心。

一方面,让儿童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场所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村民了解社区内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当然社工人员也可以在村民中间进行相应的宣传和讲解,让更多的村民无形之中意识到对留守儿童力所能给予帮助的“义务性”,这无形之中也为留守儿童构筑起一个社会监护的巨大社区支持网络。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困境与展望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真正地融入中国社会需要一个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也是结合中国特殊国情不断充实发展的过程。

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现代操作模式遭遇到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阻抗。

西方社会崇尚理性、高扬人之个性、强调人与社会的直接嵌入,而传统中国社会则以“家国”理念为先,而没有社会的概念,所以,社会工作引入中国需要不断的适应中国社会传统以及发展的模式。

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大陆农村,传统的积淀更为深厚。

由于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在广大的农村从事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的人员并不存在。

无论是乡镇基层的共青团组织、妇女儿童联合会等农村社区组织人员,还是村庄社区的村支书,都不是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

没有专业的社工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介入就是一句空话,也是农村社会工作开展的困境。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基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食人间烟火的至上社工人员是虚化的,更何况在相对贫穷的广大农村,没有相应经费的支撑,再美好的设想也是空谈。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同样需要配套的资金作为后盾以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地区既然青壮年都出外打工,本身说明了经济的落后,地方基层财政困窘,这从最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工作的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