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13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广东卷).图1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1.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理景观图表的判读”。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

A、D项为外力作用,C项为内力作用,但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试题延伸】地质作用是广东高考的高频考点:

(2010(7)流水作用;2011

(1)地质构造;2011

(2)流水作用;2012第41题

(1)流水作用),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3高考题浙江卷)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题。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及土地利用类型。

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①处流速高于②处,①处附近为河流的凹岸,②处附近为河流的凸岸,所以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凸岸受流水沉积作用显著。

所以,甲处的流水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也可以修筑港口。

乙处的流水慢,沉积作用显著如果能确保不被洪水淹没,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等。

故本题选择D。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1,完成1~3题。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答案】1.D2.A3.A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区域特征判断。

以某地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的区域定位,判断区域的自然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知识作答。

难度较易。

【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该地位于纬度较高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第2题,消亡边界地质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

第3题,该地位于50°~60°附近,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因此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故B错误;企鹅在南极地区,故C错误;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故D错误。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8、9题。

图5

.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答案】8.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认识我国政区的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试题难度:

难。

【解题思路】从条件中的峰林可知此地为喀斯特地貌,苏-江苏、湘-湖南、新-新疆、内蒙古无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故C选项正确。

.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9.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试题难度:

难。

【解题思路】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A选项错误;乙处是砂岩,为外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故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力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象,故C选项正确。

丁为典型的向斜山,故D选项错误。

(2013高考题天津卷)读图3,回答6~7题。

图3太平洋珊瑚礁(岛)分布示意图

图例

珊瑚礁(岛)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据图3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答案】6.C

【试题立意】该题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

【解题思路】从太平洋珊瑚礁(岛)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珊瑚礁并没有全部分布在岛屿周围,故A、D排除;珊瑚礁分布并没有和洋流分布吻合,故排除B,绝大多数珊瑚礁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浅海区域,拥有温暖清晰的浅海环境,故选C。

.图3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7.D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外力作用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组成沙滩的物质,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的结果,但沙滩是波浪在向海回流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将大量的珊瑚碎屑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故答案为D。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7~8题。

.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力作用的掌握,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由题目信息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为砾石堆积物,另据图可得,该堆积物都出现在河流的左岸(凸岸),所以最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

【解题思路】根据7题,甲处的金刚石为流水搬运并沉积于此,依河流流向,排除①和④;又金刚石形成于高温、高压、缺氧的环境下,原生矿仅产出于金伯利岩等岩浆岩中,其他都是被河流等搬运过去的。

根据图①、③、④均为沉积岩类,不符合金刚石的形成条件,②处为岩浆岩,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2013高考题福建卷)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答案】9.D

【命题立意】本题以河流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地貌发育知识,旨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学以致用。

【命题立意】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结合题干“爬升沙丘”考虑,因此选项A、B、C都可排除,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水流速较慢,以流水沉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沉积地貌。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河漫滩中沙丘形态发展及外力作用情况的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大。

题目情景设计不错,题干没有其它的相关文字材料,直接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考生只有熟练掌握与理解课本知识,并进行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

【命题立意】结合题干“爬升”关键词,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结合景观图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侧的沙丘更缓,另一侧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选项。

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位于迎风坡一侧坡度更缓,背风坡一侧更陡。

(可借助流动沙丘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如下图)

【知识拓展】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1.洪积一冲积平原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4、该图来自雅鲁藏布江著名的旅游景点“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因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

实际情况:

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

雅鲁藏布江米林县境内,这一沙丘的规模仅次于卧龙大沙丘。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

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分)

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5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

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

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

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

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

右岸为凹岸,左岸为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要大些。

(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

)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

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被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2013高考题海南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成因:

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2分)

关系:

(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

(4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河流)相互关系。

“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难度不大。

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

综合来说,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灾害的影响。

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

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

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成为“悬湖”。

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析不多。

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

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

显然,湖泊对上游只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

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013高考题山东卷).(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6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2000

3556

图例

等高线

长城

山峰

枸杞

沙漠

河闸

河渠

城市

银川

石嘴山

106°E

38°N

银川

P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试推断其依据。

(4分)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立意】该题综合考查了典型地貌的成因、该区域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以文字材料、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该区域地貌景观图为材料,首先考查了该区域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垫面(黄河贯穿和贺兰山的“守护”)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塞上江南”,进而考查这一特殊环境的内部差异、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第

(1)题,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其形成过程要注意,该处正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2)题,结合区域图和景观图可知,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西北部,一方面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扩,另一方面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

(3)从区域图和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几部分;根据文字材料“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可知该区域还有面积广阔的河湖水域。

根据这几个区域特点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各区域的农业类型。

(4)实际上是分析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条件、原料条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013高考题新课标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

(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

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

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

试题难度:

(1)中等,

(2)容易,(3)难。

【解题思路】

(1)题:

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又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

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

(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

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ºN,116º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第(3)题:

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

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

此沙源

(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

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若选择观点B,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

(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2013高考题重庆卷).(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B

A

C

图5

图6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m3/s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

(2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4分)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

(2分)其原因是_______。

(2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6上绘出图5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4分)

表1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常住人口

其中:

城镇人口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总产量

(万吨)

播种面积

(万公顷)

播种面积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

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

(8分)

12.

(1)【答案】加剧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试题立意】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对河流弯道两岸的侵蚀程度比较。

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识的储备。

【解题思路】第一问,平时考生应该有训练,弯道直接冲刷的凹岸,流量变大了,当然是凹岸冲刷也加剧了。

第二问,已经说了修建拦河坝,因此,就只能在坝上做文章了。

应该说还是容易想到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易错点拨】第一问,对于掌握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转偏向力去做题,这个平时要对学生强调河道弯道处,和直道处是不一样的。

(2)【答案】大(多)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中河道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并不难。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得出①测得的流量较大。

必定图中很清楚一个河道变成了两个;第二问,考生只要读出了河道一变成了二,还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用的。

(3)【答案】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月

0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m3/s)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5和图6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也并不难。

【解题思路】只要考生认真读图5和图6就会发现河道①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②和河道③,所以图6中河道③的数据就直接用河道①的数据减去河道②的数据可得到。

然后在图中画出点,并用圆滑曲线连接即可。

(4)【答案】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原因: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表1数据的分析,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表1中粮食作物得出;第二问,考生只要从表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可分析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