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28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下载.docx

16日12:

45+13小时=17日1:

45,故飞行时间为17日15:

15-17日1:

45=13小时30分,ABD错误,C项正确。

4.全球变暖现象与图中哪种大气热力作用的增强有关()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详解】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反射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D项正确,ABC错误。

5.下列自然现象中主要与大气反射作用有关的是()

A.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B.白天天空多云时,气温往往较低

C.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D.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答案】B

【详解】云层较厚时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B项正确。

A项为大气的散射作用,C为大气的散射作用,D为大气的保温作用,ACD错误。

6.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大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易出现霜冻D.三天中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子夜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晴天白天气温高,多云夜间气温高,因此10月6日平均气温最高;

10月5日昼晴白天气渐高,夜晴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最大,B正确;

10月6日夜间为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

三天中最低气温都出现在日出之前。

【点睛】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

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于晴天,因此多云的昼夜温差小于晴天。

读我国近地面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左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我国近地面年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因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强

B.江南丘陵因多山地形,太阳辐射较弱

C.西藏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8.关于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近地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一致B.由低纬向高纬均匀递减

C.中纬度地区随纬度

变化最明显D.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是赤道地区的一半

【答案】7.C8.C

【7题详解】

西藏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C项正确。

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晴天多降水少,光照较强,A项错误。

江南丘陵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多,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弱,B项错误。

四川盆地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D项错误。

【8题详解】

近地面太阳辐射会受到地形、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需要考虑以上的因素,从图中的信息对比看近地面与高空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不一致,A项错误。

太阳辐射并不是均匀递减,极地和赤道地区变化小,中纬度地区变化大,B项错误,C项正确。

由图可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为北极地区的两倍多,D项错误。

9.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于()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A

试题分析: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

考点:

主要考查了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

1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风B.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

C.高空和地面温度的差异D.高空和地面气压的差异

【详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强度不同,导致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引起大气运动,B项正确。

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而非原因,A项错误。

高空与近地面的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都不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CD错误。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图为城市风示意图(风向未标出)。

11.关于图中大气运动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以下沉气流为主B.乙地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C.丙地以上升气流为主D.丁地的风由市区吹向郊区

12.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最应该布局在()

A.甲地B.乙地C.丁地D.戊地

【答案】11.D12.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风,市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郊区流向城市。

ABC表述正确,D项表述错误,故选择D项。

【12题详解】

为避免污染物被城市风带到市区,加大市区的污染程度,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热力环流之外的区域,也就是戊地,D项正确。

13.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席卷美国东部,导致820万用户停电,70多人死亡。

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的是()

A.

B.

C.

D.

【详解】飓风属于天气系统中的气旋,中心为低压,气流的运动形式为辐合上升,多带来狂风暴雨天气,D项正确;

A项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辐散,A项错误。

B项为反气旋,错误。

C为晴朗天气,错误。

所以选D。

14.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详解】石林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与石灰岩地区,水与石灰岩发生溶解反应,雨水沿水平和垂直的裂隙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带走,使得原来分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解为石林。

由图可知溶解程度由弱到强分别是丙-乙-甲,故C项正确。

长白山主峰海拔约2700米,2000米以上至山顶为高山苔原带。

长白山天池(海拔2189米,面积982km2)位于长白山主峰凹地上,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湖形呈椭圆,是松花江的发源地。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

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图为某同学在暑假时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浮石”的物质来源于地幔B.“浮石”孔隙由外力侵蚀形成

C.“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D.“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16.引起长白山山麓至山顶自然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和光照B.热量和水分C.土壤和光照D.水分和土壤

【答案】15.A16.B

【15题详解】

“浮石”为岩浆岩,形成岩浆岩的主要物质是来自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正确。

“浮石”的孔隙源于岩浆中气体逸出时留下的孔道,B项错误。

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C项错误。

浮石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两种岩石岩性不同,D项错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变化,B项正确。

17.图为“世界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关于图中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①洋流a为暖流

②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③洋流会把墨西哥湾甲处海底泄漏的石油带到欧洲西海岸

④洋流b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⑤乙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大型渔场

A.①②B.②④C.①③⑤D.④⑤

【详解】洋流a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①正确。

由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②错误。

通过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甲处泄露的石油会最终到达欧洲西海岸,③正确。

洋流b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④错误。

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⑤正确。

综上C项正确。

18.下图所示内容反应自然带的()

A.植被高度变化B.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带分异D.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详解】图示由雨林到冰盖变化主要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项正确。

图中无法看出植被高度的变化规律,A项错误。

垂直地带分异以热量和水分作为分异基础,主要是高度的变化引起,与图示不符,C项错误。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的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D项错误。

所以选B。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建设,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及周边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读“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图中“陆上丝绸之路”沿线陆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地形D.土壤

20.以下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连云港B.乌鲁木齐C.威尼斯D.鹿特丹

【答案】19.B20.B

【19题详解】

“路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从亚欧大陆的东岸到亚欧大陆的西岸,自然带的变化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的规律,主导因素为降水,B项正确。

【20题详解】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的年温差大于海洋。

威尼斯、鹿特丹、连云港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大,温差小;

乌鲁木齐受海洋影响小,温差大,因而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6小题,60分)

21.读太阳光照图(图),完成下列要求。

(1)A点的纬度是_______,B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时。

C地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

(2)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AC线为_______(晨或昏)线。

(3)D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时,E地比D地的日出时间_______(早或晚)。

(4)E、H、F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

排序为_______,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

(5)由B地始发向南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方向为向_______(东或西)偏。

【答案】

(1).66°

34′N

(2).6(3).极夜(4).夏至(5).晨线(6).12(7).晚(8).E>H>F(9).E>H>F(10).东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内容。

【详解】

(1)由图可知A点位于北极圈,纬度为66°

34′N。

太阳照射的一侧为白昼,另一侧为黑夜,B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

C以南的区域位于南极圈以南,太阳不能照射该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夏至。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穿过AC自黑夜过渡到白昼,AC为晨线。

(3)B为6点,D与B点相差90°

,6小时,且位于B点东侧,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得D为12时。

E点位于D点的西侧,日出时间较晚。

(4)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越靠北昼长越长,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所以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排列为E>H>F;

昼长由长到短排列为E>H>F。

(5)地转偏向力为: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自B点向南运动物体位于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东侧。

【点睛】晨昏线在光照图中的运用:

(两切点,两交点的运用)

两交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昏线的则为18(点)。

两切点:

与极地地区纬线相切,度数与直射点互余。

判断季节:

①根据晨昏线相切的纬度以及极圈内的昼夜情况,可判断季节。

②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的度数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推算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地方时为18时。

22.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与图中的数字代号一一对应。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答案】

(1).a

(2).c(3).b(4).d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详解】乱砍滥发会导致森林锐减,(4)填d森林锐减。

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重要原因

(1)处填a臭氧层空洞。

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3)处填b全球变暖,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2)处填C酸雨。

【点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做该类题需要紧抓各个要素间的关系。

23.下图为某年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图中数字注记单位为百帕。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地的阴晴状况如何?

简述判断理由。

(2)B地的气压状况是_______。

(3)未来几天,C地的天气状况如何?

(4)D的风向是_______。

【答案】

(1)A地天气晴朗。

因为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中的水汽不容易凝结

(2)低压

(3)C地气温下降,可能有阴雨、大风天气;

原因是冷锋过境。

(4)西北风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信息的获取和天气系统。

(1)A地的等压线从四周向中间数值逐渐增大,为高压中心,受高压中心控制A地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

(2)B地等压线从四周向中间数值逐渐递减,为低压。

(3)未来几天C地会经历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会出现气温降低,降水和大风天气。

(4)按照风向的判定方式首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自高压指向低压,此地为与东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

【点睛】等压线图的判读

1、气压状况

2、判断天气状况

3、判断季节

4、判断南北半球

5、判断风向和风力

24.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1或7)月季风图。

季风环流较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洲的东部和南部。

(2)图中的A、E两地中,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

C地气候干燥的原因是________。

B地冬季盛行_______风

(3)图中所示季节我国A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如果E季风过强容易带来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

(4)下图中的气候资料中,其气候特点最接近上图中北京气候情况的是()

(5)比较图中E季风和F季风的成因的异同。

(1)7;

亚;

(2)A;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东北

(3)高温多雨;

洪涝

(4)D

(5)E、F季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F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本题考查季风的成因与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气候特征。

(1)此时东亚吹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亚夏季吹东南风,所以图示为7月。

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亚洲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高压流向低压,图示风从E吹向A,E为高压,A为低压。

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处,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B地受南亚季风影响,冬季吹东北风。

(3)A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夏季,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E季风自海洋吹向陆地,为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季风过强,降水量大,易出现洪涝灾害。

(4)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A图夏季降水少,排除。

CE冬季气温大于0℃,不属于温带气候,排除。

B图夏季气温低,不符合北京的高温,排除。

D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北京相符,正确。

(5)E为东亚季风中的东南季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东南季风。

F为南亚季风中的西南季风,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陆地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大气自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

【点睛】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等

25.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图的局部。

(1)图1中甲、乙两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季节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

(2)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受A气压带和B风带交替控制地区的降水特征是_______。

(3)当气压带如图1中甲所示位置时,简述图2中C处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1)太阳直射点

(2)赤道低气压带;

有明显的干湿季

(3)高温少雨;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出现移动,导致位置出现变化。

(2)A在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B为东北信风带,AB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图1甲图为气压带风带出现北移,北半球为夏季,C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控制C区域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名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岩层的形成开始叙述甲处地貌形成的过程。

(2)A、B两图所示地貌类型的名称分别为A_______,B_______。

简述B处地貌的特征。

(3)①处地貌是谷地,形成①处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

(4)如果①处所在的山坡上植被大量破坏,会产生哪些影响?

(5)简述②处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6)图中湖泊因围湖造田面积缩小,对下游

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

(7)假如图中湖泊的水受到污染,会影响海洋的水质吗?

为什么?

(1)沉积作用形成水平岩层;

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

初始地貌为谷地;

后因不同部位外力侵蚀强度不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成山。

(2)山前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地势低平;

河汊纵横。

(3)流水侵蚀

(4)山坡上的水土流失加剧;

②处沉积物增多,洪积扇面积扩大,土层增厚;

河流中泥沙含量增加;

③处三角洲的面积扩大等。

(5)山谷中的水流流出山谷后,遇到开阔地形,流速变缓,下渗增强,地下水丰富。

(6)湖泊变小,调蓄作用减弱,下游河流的径流变化增大。

(7)会。

因为湖泊中的水与河流相通,河流中的水最终有部分要注入海洋。

本题考查地貌的成因和水循环。

(1)从图示可知该地区的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构造地貌我向斜山,所以该地首先出现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谷,后面受到外力侵蚀,背斜槽部比较紧实不易受侵蚀,形成山地。

(2)A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为山前冲积扇。

B位于河流入海口的位置,为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沉积作用强,地势低平,河汊纵横。

(3)①地处山地,河流流经此地,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形成谷地。

(4)①处为山地,地势崎岖,植被大量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的现象,河流的含沙量增大,②③沉积物增多,面积增大,土层增厚。

(5)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有植被覆盖率,地势等。

②地为山前冲积扇,地势平坦,下渗增强,地下水位升高。

(6)湖泊对河流的作用是削峰补枯,调节径流,径流量季节差异小。

围湖造田后湖泊面积缩小,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径流量季节差异增大。

(7)湖泊水污染会影响海洋,湖泊与河流相连,为外流胡,污水最终会通过河流注入海洋,导致海洋污染。

【点睛】1、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2、河流地貌

(1)河流的侵蚀地貌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

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

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2)河流的堆积地貌

①.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

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②.河漫滩平原:

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③.河口三角洲:

位于河流入海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