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66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doc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答案】:

B.

解析:

粮食增产的原因,可据材料首先排除A和D。

改进农田的水利设施可以使部分耕地粮食增产,但要达到2004年来粮食的连续增长,应该是科技兴农,使粮食的单产增长了。

选B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

【答案】:

A.

解析:

选A太湖平原。

自然原因:

河网密布,耕地面积小且较分散;

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产量降低;气象气候灾害(洪涝、寒潮冰雪冻雨、旱灾等)频繁,产量不稳定。

社会经济原因:

人口稠密,外来人口多,减少商品率,经济发达,工业、城市、交通等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城郊农业增长,国际低成本粮食的冲击。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

【答案】:

D

解析:

要看清楚是河南和黑龙江相比,比得是黑龙江商品率高的原因,主要是人稀。

选D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

D

解析:

注意看清图a中河湖的流向,河流④流向③,①流向②(注意干支流的关系)湖泊只调节了③地的流量,甲的流量也没有被调节,所以暴雨一定是出现在④地选D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

C

解析:

由第4题可知。

选C

读图2,完成6~7题

6.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汗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

第6题,选A。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甲地应该位于秦岭的南侧的汉水谷地,乙地位于淮河附近,可以完成。

第7题选C,这两地比较夏季的温度应该是相差无几,倒是冬季的温度,甲地在秦岭南侧的冬季风的背风坡,比乙地1月份应该温暖。

所以第6题选A.

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解析:

第8题选B.由图分析可知A。

T0年工业基础雄厚,就不会有那么多剩余劳动力了。

B就业人数增多,但无法确定是不工业类型最多。

C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了,因为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应该繁荣起来。

故选B

第9题,选B。

甲类企业给的工资一直都比较低,应该趋向于廉价劳动力的区位。

选B。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

解析:

第10题选D,11选C.

可以说这是一组压轴题,做题关键一定要充分的审视材料和图例,看看那句话给的有用,怎么用。

还要具有地理的等值线的基础知识。

第10题注意中间是条河,有支流和桥梁,我们知道支流多在上游出现,桥梁多在下游出现,就可以判定河流的流向,或者根据等高线也可判断,到下游河道几乎与等高线平行流动,说明河两侧登高线数值相同,依据等高距推知河应在(200米--300米)Q应该在(400米--500米)选D

第11题依据等高距推知河应在(200米--300米)山峰高580米相减等到(280米--380米)答案应该在B.310米C.360米之间选择。

如果选B.310米就说明580--310=270米说明桥梁附近应为270米,又因为桥梁比瀑布处低,270+瀑布的落差为72米=342米就超过了河应在(200米--300米)之间了,所以选C

再验证一下,580-360=220米220+72=292米符合河应在(200米--300米)之间了。

12.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货币—货币的本质---金属货币与纸币;货币的基本职能。

以商品流通中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货币的有关理论对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这一经济现象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纸币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所以①错误,排除;金属货币和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想交换,但在贮藏和世界货币方面,并非纸币所能做到。

所以③排除;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制作成本降低②的同时而同样可以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④。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回答13-14题。

1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了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困境。

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据是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市场调节及其弊端;以及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

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的有关理论对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这一经济现象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政府的角度所示因为政府有这样的职能③,而不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④;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带来的经济危机①,而不是具有开放性给经济带来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配置②。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14.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

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

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加速资本周转

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企业与劳动者—生产的微观主体:

企业---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某公司对外兼并外国某公司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企业的相关理论对公司兼并这一经济现象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我国的公司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施对外国公司的兼并,主要是考虑可以利用外国公司的资源(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②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④;由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可以排除“垄断格局①和资金周转③”方面的目的。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15.2011年11月,美国发起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2012年1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是因为

A.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B.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需要其提供就业岗位

C.美国需要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擦能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D.美国的新能源产业能过剩,不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答案】:

A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

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有关理论对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美国之所以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还是为了支持本国的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A。

选项B中心能源产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选项C和D对事实的判断都是不正确的。

【难度】:

本题有一定难度。

16.2011年1月。

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以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使300余万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公民的权利的相关理论对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的意义进行“论证和探究”[来源:

GkStK.Com]

【解析】:

该市采取这样的措施,使外来人员可以和本市市民享受到同等的权利,从一个侧面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①,也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③,因为外来人口中,来自农村的居多。

但这一举措不会消除差距②,也不会减少管理支出④。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17.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

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

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答案】:

D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以全国政协围绕公共外交进行的各项活动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的相关理论对全国政协的相关活动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

全国政协的相关活动,既没有创新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A,又不是作为国家机关履行职权和职能BC,只是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政治组织在公共外交事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难度】:

本题有一定难度。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据外交部统计,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

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当代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和机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我国政府加强相关的服务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对此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和机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我国政府加强相关的服务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①,另一方面说明我国政府相关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③;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②和我国的国际法律地位高的论断④。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以《贞观政要》中的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相关理论对“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当代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国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①,但不会不犯错误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诉我国要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④,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③。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20.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

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缺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

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汉代的匡衡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理论对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事实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

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①,也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④。

但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不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②③。

【难度】:

本题有一定难度。

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以澳门的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理论对澳门的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

澳门的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①,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④,但这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中西的元素也没有主次之分②③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呢。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真理;认识过程。

以科学发现对生物和阳光之间的不同关系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认识的过程和真理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科学发现进行“描述和阐释”

【解析】:

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和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需要不断发展②,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③。

但既不能认为认识发展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①,也不能认为真理是超越历史条件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④。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2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试题立意】:

本题涉及考点: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理论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本身是一种正确的认识②,而且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④,而不是因为其和社会存在的先后问题①以及是不是同步的问题③

【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

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

答案:

C。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

本题包括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两部分内容。

以历史传说入题是命题者创新的反映,表明学生在中学阶段要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对题干中“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的理解是学生解题的关键,立足于这一规定的时间空间之下,再明了两段传说故事表达的思想,不难判断两段当时流传的故事反映出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需求。

以两段流传故事不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心态,A项不正确,流传故事不能等同于戏剧,排除B项,凭两段传说也无法说明地域文化特色浓厚,C项理解错误。

答案:

D。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中诸多知识点。

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

这段文言文反映的内容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务农人口迅速减少的社会问题,而务农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衰退,排除A项,这也说明了当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

C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内容。

在古代文人看来,“游手”主要是离开土地的人。

在明代后期,这些“游手”主要从事工商业,并不完全是无业游民,所以D项不正确。

答案:

B。

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本题考点单一,主要考查对王阳明的理学思想的认识。

解题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王阳明这段话中表达的观点。

在这段话中王阳明认为“四民”之所以能各从其业,主要在于”四民”所持的“道”是相同的,就是“求尽其心”中的“有益生人之道”,这是王阳明“心学”主张的体现。

A、C两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B项与观点的内容不符。

答案:

D。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理解,属于政治史的内容。

题干中的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内阁处理公务因循守旧,拘泥于成例,不思变革。

A、C两项与此无关,排除。

学生很容易选D项,认为D项反映了题干中材料的本质。

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惟君主之命是从的内容,官员处理公务沿用的是以惯例,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