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87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docx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

毛泽东的四大成功之道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

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

    成功的关键:

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1977年4月,周扬对采访者说:

我和毛主席接触的时间很多,“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

这两条是很厉害的。

主席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这个人也读了些书,但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

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

从书本中吮吸知识,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

他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酷爱读书。

他自己也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和7年西学教育,还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度过了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

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杂书,潜心研读世界名著及各种流行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热烈崇拜,对世界英雄豪杰异常敬仰。

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都被他兼收并蓄。

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

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17年长达4000年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

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

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

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

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

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

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

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次,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

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

毛泽东的这个身世与经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绝无仅有。

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

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

诚如他后来指出的:

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

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

”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

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功的秘密:

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毛泽东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

他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创造。

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一位团员问:

“您所以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

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请告诉我们,以便让我们多少学得一点。

”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

虽然我们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

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

他又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

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

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

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先生发问:

“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一时茫然。

毛缓缓道: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的两次谈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

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成功的独特条件:

极高的领悟力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毛泽东不如陈独秀;论对马列书本的熟悉,毛泽东不如王明。

张国焘在谈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印象时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常识了解不多。

喝过“洋墨水”的王明、博古认为,毛泽东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对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足。

但是,毛泽东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力。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是农家出的“异材”。

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黎锦熙在日记中写道:

“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加上毛泽东“性不好束缚”“好独辟蹊径”,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学马列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学得刻苦而不死板,读得认真而不教条,没有丝毫学理主义习气。

他在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他说,“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

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这里把《共产党宣言》等书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四个字,虽然不太准确,但是,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毛泽东又确实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毛泽东书读得活,领悟力极强。

这也是他优于和高于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特质,使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

斯大林说:

“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毛泽东与列宁有着相同的基本品格。

    毛泽东的极高领悟力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智慧上。

毛泽东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

既不像刘伯承留洋国外学过军事,也没有像朱德、彭德怀进过讲武堂受过专业军事训练。

但毛泽东无师自通,用兵如神。

毛泽东是不背枪的统帅。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他对笔杆子似乎情有独钟。

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备有多层口袋的可以装好多笔墨纸砚的挎包。

他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

一身戎装的赳赳武夫果然被一身便装的潇洒文人打败了。

毛泽东本人,作为集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历史人物,似乎更看重的也是自己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

1975年,毛泽东在会见联邦德国政治家赫尔穆特·施密特时,后者谈起他的成就和诗作。

毛泽东回答说:

“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

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

”毛泽东的自豪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他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他的指挥艺术是如此出神入化,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构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见。

成功的资本:

强健的体魄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体不支造成半途而废,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

杜甫曾为诸葛亮慨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

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

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

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

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

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

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

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

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

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

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

《水浒传》让毛泽东赢了蒋介石?

(2008-03-0701:

12:

32)

有这样一部历史名著,对中国革命影响非常之大。

毛泽东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灵活运用于革命理论与实践活动,终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蒋介石忽视了这部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忽视了其蕴藏在民众中巨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从而导致其“剿匪”越剿越多,最终黯然告别大陆。

这部历史小说,就是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毛泽东一生都喜欢阅读《水浒传》,即使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也从未间断。

他与《水浒传》几乎须臾不离:

在江西苏区受到排斥、退隐读书时的书单上有《水浒传》;在长征和转战陕北的多次战略转移中,经过再三精简的行装中仍然保留着一套《水浒传》;在延安整风中,《水浒传》是他圈定的阅读书目……他在写文章和讲话以及日常谈话中常常引用《水浒传》中通俗易懂的故事,以之鼓舞与教育广大指战员们。

“八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按理说须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但他谢绝了这样的安排。

他说,我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上山下湖,去交绿林朋友。

可见其受《水浒传》中啸聚山林、纵横江湖的绿林好汉的影响之深。

秋收起义时,毛泽东率部进抵宁冈古城,巍巍井冈尽在眼前了。

毛泽东风趣地对他的战友说:

“《水浒》上有个梁山泊,皇帝老子的千军万马拿他们也没法子。

你们晓得不,前面的这座大山里,就有两个绿林朋友:

一个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反动派就是奈何不了他们哪!

井冈山地势险峻,我们可以关了东面打西面,关了南面打北面,敌人奈何我们不得。

在这儿,我们可以居高临下,看得清、打得准。

  10月6日,毛泽东亲自会见袁文才,并以100条枪作为见面礼,袁文才十分高兴,当即送600银元给工农革命军解决给养问题。

不久王佐也同意工农革命军进山。

10月底,在连绵的秋雨中,毛泽东率领队伍进驻井冈山,驻扎在茨坪。

井冈山一时成了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毛泽东对《水浒》的喜爱从迪克·威尔逊的描述就可见一斑:

1930年3月,“当时毛的全部行装有两床毯子,一条布被单,两套普通的灰军服,一件银灰色的毛衣,一件旧大衣,一把破雨伞,一个吃饭用的缸子,和一个九层的灰色挂包,他用的地图、文件、书籍——其中有一部他少年就喜爱的《水浒传》,都装在这个挂包里。

”(迪克·威尔逊:

《历史巨人——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1934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途中,毛泽东谈到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的武艺时说,“都赶上景阳岗那个打虎英雄武松了”;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开辟晋察冀边区时,毛泽东称赞聂是“新的鲁智深”。

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谈话中,他说:

《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

一百零八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

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个酒店,专门打探消息,然后报告上面。

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搞了回来。

”“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

祝家庄没有城市工作就打不开。

长征途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

有一次,因随身带的书看完了,到一个村子驻扎后,他对警卫员讲:

“你去给我弄部《水浒》和《三国》来。

”警卫员找到一户读书人,说要借个“水壶”和“仨锅”用。

老先生看了看他,知道他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就把自己正用的水壶借给了他,并说家中没有三口锅,只有一口,自家每天都得用,实在腾不出来。

警卫员谢过老先生,提起借来的水壶,兴奋地去见毛泽东,一进门就说:

“主席,水壶拿来了,仨锅没找到。

”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

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耐心地告诉他:

“我要的不是烧水的水壶,也不是烧饭的大锅,而是中国的古代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是两都古书。

”说罢,又拿来一片纸在上面写出来,交给了警卫员,告诉他今后要注意抓紧时间学习,“干革命可不能闹笑话呀”!

(见《璀璨的星系》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939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做题为《三个法宝》的演讲时称:

自己带队伍上井冈山是“没法子,被逼上梁山”。

毛泽东在谈到梁山第一任领导王伦时说,“白衣秀士王伦不准人家革命,结果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谈到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明了情况,方法对头时,毛泽东在又举了《水浒传》的例子。

他说: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藏在敌人营垒里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由此导出了侦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战术思想。

可见,毛泽东从《水浒传》中吸取了不少军事辩证法思想。

他还说:

“《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打三次?

我看宋江这人有头脑,办事谨慎,前两次是试探,后一次才是真打。

我们干革命,就得学宋江,要谨慎。

  早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红军游击队里有些干部不注意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往往离开实际情况去估量政治形势,指导工作,因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

毛泽东批评这种人是“李逵式的官长”:

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

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吗?

(《毛泽东选集》第112页)《水浒传》中的李逵朴实豪爽,对农民革命事业很忠诚,但头脑简单行事鲁莽。

毛泽东将红军中“懵懵懂懂”处事的干部比做“李逵式的官长”,是批评他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同时也肯定了这些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因而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以林冲打翻洪教头为例,说明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部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选集》第203页)“两个拳师放对”,在战场上属于单兵动作,是士兵个体的战斗行为,可是毛泽东却从中发现了战略退却的大问题。

用《水浒传》的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显得生动、具体,文化程度不高的干部、战士也一听就懂。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毛泽东将反动派比做吃人的野兽。

他告诫人们,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

我们要学景阳岗上的武松。

在武松看来,景阳岗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毛泽东选集》第1473页)

解放战争胜利前后,毛泽东又多次谈到《水浒》一书。

1947年8月,在陕北沙家店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和警卫员李银桥说:

“小时候看《水浒》,只知道杀富济贫,不懂得反封建;大点了,看《盛世危言》,以为有了外国的技术、机器和枪炮就行,还是不懂反封建。

”(权延赤:

《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1949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苏联访问。

他在处理完一些事后,走进会客室里散步。

他推门出来,看到汪东兴在看书,便问道:

“又在看什么书?

”汪东兴说:

“在中国大使馆借了一部《水浒》。

”毛泽东说:

“《水浒》这部书有一百回本,有一百二十回本,你看的是哪种?

”汪东兴回答说;“我借的这部书是一百二十回的线装本。

”毛泽东说:

“有时间就看点书是增加知识的办法之一,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汪东兴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上世纪60年代,正是亚非拉许多国家的民族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

不少国家和政党的领导人来中国“取经”,他们除了向毛泽东请教武装斗争的办法外,还常常问起毛泽东是如何成为战争大师的。

毛泽东的回答是四个字:

逼上梁山。

他进一步解释说,我没有准备打仗,是一个小学教师。

干革命后也没想到枪杆子。

没有想到蒋介石那么厉害,到处抓人杀人,不要我们活了,一下字把我们打入地下。

这七逼八逼,把我们逼上了梁山。

  毛泽东晚年还评过《水浒》。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部队领导的谈话中,劝人们读古典小说,他说: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摒晁盖于108人之外。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在传统文化为我所用方面就差远了。

两人之高下,稍比立见。

刘继兴前一段细阅了陈人康口述的《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书。

陈人康在此书中说,父亲陈士榘曾亲口告诉他,蒋介石禁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等革命书籍,他犯了个大错误就是没有禁《水浒传》等书。

该书中有这样的话:

“谈到这里父亲特意说,如今井冈山在几代人眼里都是和神圣的,因为这里的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国革命的熊熊大火。

但是,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也的确带有很浓重的农民气息,其实很多参加革命的人都受到了《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影响,因为这样的书宣传的一个宗旨就是‘杀富济贫’。

  父亲还笑着说,蒋介石禁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等革命书籍,他犯了个大错误就是没有禁《水浒传》等书,因为很多农民根本接触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书,而且你给他看他也看不懂,如读天书。

而《水浒传》通俗易懂,情节吸引人,人物栩栩如生,又特别符合中国贫富差别大、广大农民仇恨为富不仁的国情。

我们很多将军、士兵都是看了《水浒传》才想到上山的。

袁文才、王佐就是对《水浒传》非常熟悉的,他们在山上实施的许多战略乃至江湖义气都来源于《水浒传》。

上将陈士榘是我军高级领导人,身经百战,对中国革命的认知十分深刻,他对蒋介石的这一评价可谓切中了要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