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90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

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

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

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

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

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

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

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

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

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

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

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

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改变晶体液,使骨组织钙、磷沉积和释放处于稳定状态,以维持血钙平衡。

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

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

骨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深层疏松,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对骨的营养、新生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分别赋予骨的韧性和硬度。

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

按照连接组织的性质和活动状态,骨连接可分为无腔隙骨连接和有腔隙骨连接。

无腔隙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①关节面:

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

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

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③关节腔:

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

①韧带: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②关节唇:

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

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3)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或使身体局部与整体保持某种姿势,因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管。

其中小肠分化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分化出盲肠、结肠和直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消化作用和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几乎都是在小肠内进行。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它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

2.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切割、撕碎、咀嚼肌的咀嚼、肠壁肌肉的蠕动等;

化学性消化是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

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腺、舌下腺、腮腺分泌的唾液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形成食糜。

胃部肌肉的运动和酸性胃液的分泌使食物进一步分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长5~7米,肝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等进入小肠,配合小肠的分解运动,将食物充分消化。

小肠黏膜的环形褶皱、指状绒毛突起、绒毛上的微绒毛突起等,使得小肠内表面扩大了600倍,大大增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吸收一部分水和电解质后将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之间,2/3在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正中矢状面右侧,心脏的上方连着上、下腔静脉,左、右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血管,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间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左半心上下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同理右半心上下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房室瓣控制,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

右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动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

左心房上有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但是由左房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

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瓣控制血流。

此外,心脏上还有一套节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

血管可以运行血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按管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静脉也按管径分为大、中、小3种,其管壁分为内、中、外三层。

人体中心部位以小动脉和小静脉为主。

毛细血管的口径最小,平均8微米左右,仅能通过一个红细胞,血管壁也最薄,主要由内皮细胞核基膜构成。

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大,管中血流缓慢,有利于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四)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管内含有淋巴,淋巴产生于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的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腔等。

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滤过淋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淋巴组织与相邻的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除了参与淋巴器官的构成外,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如呼吸道、消化道及尿道等部位。

(五)呼吸系统

是人和其他动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

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氧气,排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代谢产物。

1.气体交换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分子压力不等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

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流通畅;

其内的鼻毛、鼻腔表面、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和黏液对灰尘和细菌有阻挡的作用,并能够温暖、湿润、清洁进入肺内的空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位于胸腔内,每叶肺由几百万个肺泡组成。

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液内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

(1)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呼吸过程由3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分子自由通过。

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

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压大于肺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比肺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氧压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压。

二氧化碳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快速达到平衡。

(3)组织中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组织中的氧压比动脉中的氧压低,而二氧化碳的压强高于动脉中二氧化碳的气压。

氧便顺着分压差由血液向细胞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细胞向血液扩散,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使得组织不断地从血液获得氧,供代谢需要,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运送到肺而呼出。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输尿管管壁有较厚的平滑肌,可以节律性蠕动,把尿液排入膀胱。

输尿管有三个狭窄的部位——输尿管起始处、跨越小骨盆入口处和斜穿膀胱壁处,常成为结石滞留的场所。

(七)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也就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有:

感受器、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应器。

脑分为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神经12对。

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有31个节段,由上至下具体包含:

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神经与脊髓节段相对应,左右成为一对,共31对。

(八)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把感受到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传导途径至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1.视觉器官

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有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分,位于眼眶内,近似球形,由视神经连于脑。

眼球由眼球壁与遮光装置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外层纤维膜、中层血管膜、内层视网膜三层。

眼球纤维膜为眼球壁外层,由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持眼球外形和保护内部结构的功能。

眼球血管膜营养眼内组织并形成暗箱,有利于视网膜的光色感应。

视网膜为眼球感光部位。

遮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为双凸面的扁形弹性无色透明体。

晶状体浑浊成为白内障会影响视力。

晶状体的曲度可因视物远近不同而受睫状肌的调节。

眼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等,它们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2.听觉器官

又称前庭蜗器,即耳。

按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鼓膜是椭圆形半透明的纤维组织薄膜,起到传播声音的作用,中耳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构成。

鼓室有传导和放大声波的作用。

内耳位于颞骨内面,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个部分。

迷路系统是由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半规管、蜗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是感受人体运动状态和头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声波在耳内传导的途径为:

外耳道接收的声波振动鼓膜,再经听骨链而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的外淋巴波动,使得蜗管内的内淋巴波动和螺旋膜振动,毛细胞的纤毛接触盖膜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由听觉传导路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本体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是负责机体深部感觉的感受装置,多位于骨骼、肌肉、肌腱、关节与韧带等部位的神经末梢。

与运动关系较大的本体感受器主要是肌梭和腱梭。

肌梭位于骨骼肌内,与骨骼肌纤维纵轴平行排列,它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当肌肉受到牵拉而收缩时,肌梭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将肌肉收缩的感觉传导到中枢,产生对肌肉收缩状态的本体感觉。

腱梭是位于肌腱、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或肌鞘内的感受器,其结构与肌梭相似,但较其简单,主要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产生本体感觉。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1.骨和骨连接的功能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

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

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

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实现的。

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

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

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

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2.大关节运动中的主要肌群

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节活动幅度是评定柔韧性的重要指标。

运动上肢的主要肌群是背肌和胸肌;

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是背肌、胸肌和肩肌;

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上臂肌和前臂肌;

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前臂肌;

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下肢带肌;

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周围的屈肌、伸肌、旋内肌和旋外肌;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小腿后屈肌和小腿前伸肌。

3.肌肉的协调工作

原动肌是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或肌群。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做对抗肌。

还有一些起到协调作用的固定肌和中和肌。

身体所有的生活动作和体育运动都是由这四种肌肉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整体机能有提高作用。

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肠道内消化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能预防和改善胃食道反流症,促进排便,改善便秘。

长期运动锻炼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能有效地防治胃肠下垂病症。

胃肠蠕动的加强又能积极地消耗胃肠外壁的脂肪组织,缩小腹型、降低腹腔内的压力,解除腹内压力对肝、肾、脾等重要脏器的不良作用。

经常规律的运动锻炼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脂肪代谢,增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肝脏的脂肪代谢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变得活跃,因此,脂肪肝可以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防治,目前,脂肪肝防治的方法中运动锻炼已是被公认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就会引起过度疲劳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导致一些胃黏膜缺血、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减少胃液分泌、削弱消化和吸收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长期的有规律体育运动可引起心脏结构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形成运动性心脏的特点。

运动性心脏主要的特点是心室容积腔明显增大,而且心室壁增厚,这样就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肌收缩力增强。

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产生良性作用,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促进微循环的功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预防和减缓高血压的发生。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系统的生理指标在长期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下会有所提高,特别是青少年,效果会更加显著。

在一些运动中要防止特定的呼吸动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过高的胸内压就会引发上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可能会造成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发生脑部暂时性缺血导致晕厥。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排出体内在代谢过程中的残渣和多余的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但在运动中,肾脏一般会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少尿,这个时候,代谢的终产物的排泄主要靠汗液的分泌。

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受损,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等现象。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对机体进行调节和指挥,并且直接控制人体的运动。

运动单位是任何一种动作的基本功能单位,而运动单位就是由一条运动神经纤维的所有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肌肉只有接受神经的直接支配才能产生运动。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

本体感受器又称运动感觉,其特点是它可以相对独立于视觉和听觉而起作用,比如说人即使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自身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及状态,篮球运动员即使不需要依靠视觉也可以进行运球。

本体感受器具有可训性,有效的重复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的灵敏度,本体感受器在把它所接受到的刺激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输到中枢神经引起本体感觉的同时,还把肌肉关节处的活动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来调整和矫正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控制,使运动完成得更为准确。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

1.肌肉的细微结构

(1)肌原纤维

骨骼肌由束状排列的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

一条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是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在显微镜下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I带)和暗带(A带)。

在肌原纤维上,暗带长度比较固定,其中间有一个比较透明的区域为H区,H区中间有一横向暗线称M线,明带长度可变,其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Z线。

(2)肌管系统

注:

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肌肉的收缩原理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其收缩过程至少包括: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时发出分支,形成末端膨大的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先失去髓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板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部分。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它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的合成、贮存和释放。

突触后过程为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时,立即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被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属局部反应电位,他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点:

①化学传递。

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

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兴奋地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2)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他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终结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的偶联。

主要有三个步骤: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3)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丝滑动学说认为在收缩时肌小节的缩短(也就是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肌动蛋白丝)在粗肌丝(肌球蛋白丝)之间主动地相对滑行的结果。

肌小节缩短时,粗肌丝、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

由于粗肌丝的长度不变,因之A带的宽度不变。

由于肌小节中部两侧的细肌丝向A带中间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起来,因此H区的宽度变小,直到消失,甚至出现反映细肌丝重叠的新带区。

由于粗肌丝、细肌丝相向运动,粗肌丝的两端向Z线靠近,所以I带变窄。

当肌肉牵张或被牵张时,粗肌丝、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

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肌肉收缩是构成粗肌丝和细肌丝的收缩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存在于细肌丝中的调节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则起着控制作用。

(二)肌肉的收缩形式与特征

1.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2.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

(1)缩短收缩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又称向心收缩。

如进行屈肘时,主动肌就是做缩短收缩。

根据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又可分为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两种。

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

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

等动收缩肌肉做正功。

(2)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然在收缩,但却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

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肌肉做负功。

还有一种收缩形式叫超等长收缩。

例如,跳高练习,肌肉做负功。

(3)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肌肉虽在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时,肌肉做内功,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某种身体姿势起重要作用。

等长收缩肌肉只做内功,外功=0。

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特点比较

(三)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

1.分类

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与生理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生理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代谢特征

3.不同肌纤维在肌肉中的分布

慢肌:

一般成年男女,占44%~58%。

快肌:

快A占大部分;

快B少;

快C占2%~3%。

功能:

维持姿势的肌肉中慢肌多,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