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99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docx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张金霞

【摘要】通过多年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将古代汉语教学与古代经典阅读相结合,将古代汉语教学与文化审美教育相结合等,期望能对促进古代汉语教学做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成人教育;古代汉语;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金霞(1963—),女,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山东济南250014)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读懂古书,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弘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觉得枯燥、难学。

而在成人的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为此,我们针对成人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寻求一种行之有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教益的教学模式。

这就是,既遵循古代汉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将古代汉语知识的系统讲授与文言文阅读相结合,同时又根据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文化审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事准则中,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

在成人这一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是中学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到古代汉语的知识讲授中。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有“文言常用句式”的内容。

教材在讲到文言文中表示判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时说,“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并举例云:

“此亡秦之续耳。

这里,“耳”是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

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但不是“耳”表示判断,而是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结果。

中学语文教材的解说是不正确的。

教师在讲授“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由此导入,这样学生就会提起精神,急于探求个中奥秘。

然后教师再就什么是判断句,判断句的判定标准,判定判断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学生把心中的疑团一一解开,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诱。

再比如,在讲到“古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汉语成语来分析之。

现代汉语里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汉语成语有许多是由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其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因此,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分析这一现象,既有利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成语的结构和意义。

例如,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处所,意思是“到(向)……”或“在……”,像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草行露宿,街谈巷议等就属于这一类;名词作状语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使用的工具,意思是“用……”,像管窥蠡测,车载斗量,刀耕火种等就属于这一类;名词作状语又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意思是“像……一样”,像土崩瓦解,狼吞虎咽,蚕食鲸吞,蝇营狗苟,鳞次栉比等就属于这一类。

二、将古代汉语教学与古代经典阅读相结合

有的学生可能来自其他行业,不过,他们大多都有古代经典的阅读经验,因此,可以结合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分析讲解。

比如,在讲授“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注意选取那些在古代经典中出现的容易以今义去解古义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分析“僵”这个词时,就可以从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作为切入点。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贾府已显露出衰败之象时,曰:

“古人有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说贾府虽然已经开始衰败,但表面上仍然还能维持着繁荣的假象,即“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此语出自三国·魏曹冏的《六代论》: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

”“僵”是倒下的意思。

百足之虫,是指蜈蚣一类的动物,因为腿特别多,所以即使死了,有很多腿支撑着仍然不会倒下,并不是说身体不变僵硬。

而《汉语大词典》在“僵”这个词的“僵硬,不活动”的义项下,却举了三国·魏曹冏的《六代论》中的这句例证,这是在用今义去解古义,是错误的。

如果用“僵”今天的常用义“僵硬”去解释《红楼梦》中的用法,就无法阐释出《红楼梦》一书所蕴含的寓意和主旨。

其实,“僵”作“倒下”讲,古书中的用例是很多的。

例如,《史记·苏秦列传》说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苏秦为了挽回燕王对自己的信任,给燕王讲了一个故事,其中一段曰:

“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

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

‘无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

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

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

于是乎详僵而弃酒。

主父大怒,笞之五十。

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

”司马贞索隐:

“僵,仆也。

”这里的“僵”显然也是倒下的意思,而不能以僵硬解释之。

那个小妾假装跌倒而故意弄洒了毒酒,从而既保住了主父的性命,又保住了主母的颜面。

又,《汉书·眭弘传》:

“僵柳复起。

”颜师古注曰:

“僵,偃也,偃卧于地。

”“僵柳复起”,是说倒下的柳树又自己竖立起来了,这是一件很神异的事情。

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之一首句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毛纶、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第四十八回于此处批曰:

“当歌‘当’字,多有误解之者。

如云‘对酒宜歌’,则非也。

‘当’非该当之当,乃临当之当耳,如当风、当筵、当场之类。

言人生对酒临歌之时有几时哉?

即‘人生几见月当头’之意也。

”“对酒当歌”,其中的“当”和“对”,意义相近,都是“面对着”的意思,不能把“当”理解为应当。

诗句表现的是,曹操面对着眼前的美酒和歌舞而发出岁月易逝、功业未就的慨叹,“譬若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如果把“对酒当歌”的“当”理解为应当,那就无法表现出曹操的这种苦闷情感,而只是一般的泛泛的一个酒宴歌舞的场景描写而已。

古代汉语中“当”作“面对”讲的用例也很多。

如,《乐府诗集·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中的“当”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当面”、“当众宣布”,成语“首当其冲”中的“当”用法亦同。

又如,“苟富贵,无相忘”一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原文曰:

“陈涉少时,尝与人傭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于此句注释曰:

“咱们中间,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

”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司马迁在《史记》中想表现的是,陈涉少时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而非平庸之辈,所以当他看着自己的同伴如此辛勤地劳作时,才会说出“苟富贵,无相忘”的话。

意思是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

这才是陈胜,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

也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面的文意相契合。

如果理解为“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那陈胜跟那些庸者又有何异!

细究起来,这句话理解的关键是对“相”的用法的认识问题。

“相”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一般副词,表示“互相”。

如,《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时,“相”又可以作指代性副词,指代所有的三类人称代词。

例如: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②“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③“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世说新语·德行》)

例①“久久莫相忘”是说永远别忘了我,是刘兰芝被逐时对丈夫焦仲卿表示的希望,“相”指代第一人称。

例②“相迎”是说迎接您,即孙权迎接鲁子敬,“相”指代第二人称。

例③“相弃”是指抛弃他,即华歆认为既然已经搭载了那个搭船人,就不应该在危急时刻抛弃他,“相”指代第三人称。

“苟富贵,无相忘”之“相”是指代第二人称的用法。

《论语》是我们都熟悉的古代经典,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为“十三经”之一。

《论语》内容广泛,思想深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极大。

虽然自古及今,解读《论语》的著作不胜枚举,但仍然还存在一些词语解释方面的问题需要考究、辨析。

例如,《论语·雍也篇》: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此篇是孔子赞美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安贫乐道,同时也是孔子自己安贫乐道思想的反映。

其中“在陋巷”一语的解释就有分歧,有不少人把“陋巷”的“巷”理解为现在的常用义“街巷”。

当前比较通行的《论语》注本之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就翻译为:

“住在小巷子里。

”但是,据王引之《经义述闻》,陋巷应该是陋室的意思,“在陋巷”即住在简陋的房屋里,这样解释才符合情理。

《经义述闻》记载,王念孙认为,古代“巷”有二义,里中道谓之巷,人所居亦谓之巷,故《广雅》兼列二训。

颜子陋巷,即《儒行》所云“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解者以为街巷之巷,非也。

所谓“一亩之宫,环堵之室”,就是指狭窄的、简陋的居室。

“文不加点”这一成语是形容人文思敏捷,写作技巧成熟,所以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后汉书·祢衡传》:

“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其中的“点”,繁体作“點”,是涂改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在的“标点符号”。

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的,现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输入的。

《说文·黑部》:

“點,小黑也。

”指涂改的小黑点。

《尔雅·释器》:

“灭谓之点。

”晋郭璞注:

“以笔灭字为点。

”宋邢昺疏:

“今犹然。

”“以笔灭字为点”,就是说“点”是写错了字用笔涂改的意思,据邢昺的疏,我们知道,直到宋代,“点”仍然是涂改的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中的“劳苦倦极”,就有人可能误解为劳苦疲倦到极点。

其实,这里的“极”与“倦”是同义词,都是疲倦的意思。

《广雅·释诂》:

“困、倦,极也。

”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极”是疲倦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说到齐欲伐魏,齐国的大臣淳于髡向齐王进谏说,齐国和魏国国力相当,如果齐国与魏国交战,就像猛犬与狡兔相逐,最终将会两败俱伤,使秦国、楚国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

其文曰: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

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罢”是“疲”的通假字,“极”就是疲倦的意思。

这里是说犬和兔都累的跑不动了。

又,《汉书·王褒传》:

“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策而不进于行,匈喘肤汗,人极马倦。

”这里“极”和“倦”相对为文,都是疲倦的意思。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词语解释看起来事小,其作用却大,关乎到对句义、章旨甚至人物性格的理解,真可谓“一字之不通,全句为之梗塞,一句之不通,全章为之梗塞”。

三、将古代汉语教学与文化审美教育相结合

中国古代典籍数量浩大,内容丰富,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的东西,比如关于爱国、立志、学习、交友、诚信、修身、节俭、和谐等。

在古代汉语文选的讲读时,我们除了注意选取那些能够反映古代语言现象的作品之外,还应该尽可能选取那些富有文化审美教育价值的经典作品。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古代语言知识规律的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的熏陶,从而为提升学生素质、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提出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能墨守成规,守株待兔,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即“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同样的事情,也会因为时代不同,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需要“称俗而行”,“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措施解决,没有永远相同的问题,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措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这种正视现实、与时俱进的观念,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完善法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创新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再如,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篇章,这跟我们今天提倡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逸周书·文传》记载周文王对武王的一段教诲: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畋渔以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

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

”这里他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反对乱砍乱伐,反对竭泽而渔,反对宰杀幼兽母畜,反对耽误农时,主张因地制宜,顺应规律。

类似的观念在《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王制》等典籍中也有记载,可见古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孟子·梁惠王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荀子·王制》:

“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

”孟子和荀子同样也都看到了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探索,古代汉语的教学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富有趣味、引人入胜的。

参考文献:

⑴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⑵王宁主编,古代汉语,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⑶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⑷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