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3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docx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利率上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绪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同时,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

本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意义主要有:

(1)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3)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

(4)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一、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利率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当时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当时的5.31%提高到5.58%。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

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表:

人民币存款贷款调整表单位:

%

项   目

调整前利率

调整后利率

贷 款

其中:

6个月

5.04

5.22

      1 年

5.31

5.58

      1-3年(含)

5.49

5.76

      3-5年(含)

5.58

5.85

     5年以上

5.76

6.12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5年(含)以下

3.60

3.78

      5年以上

4.05

4.23

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

      5年(含)以下

4.77

4.95

      5年以上

5.04

5.31

存 款

其中:

活期

0.72

0.72

      3个月

1.71

1.71

      6个月

1.89

2.07

     1 年

1.98

2.25

     2 年

2.25

2.70

     3 年

2.52

3.24

     5 年

2.79

3.60

二、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利率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经济过热问题日益严重

进入2004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2004年第一季度GDP为2.71万亿元,同比增长9.8%。

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速度为20.7%,由于前些年的低利率,以及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化,使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对房地产业和汽车业的投资空前的巨大,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突然大增,造成国内钢材、铝材、水泥、各种建筑材料出现短缺和价格提升,而刺激了建材投资的增长。

钢材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增长速度接近100%的基础上,2004年第一季度增长107%,钢材价格上涨了42.3%。

从短期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投资过热导致了经济过热问题,但还没有出现总体的经济过热。

现在的经济过热问题从根本上看是较低的利率水平造成,通过调高利率水平可以有明显的效果,而且现在的经济过热问题主要体现在局部还不是总体的过热,这样通过利率手段来控制经济过热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若错过时机,经济过热问题将有可能难以控制。

2.物价水平持续高位通货膨胀逐渐显现

代表物价水平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指数自2003年底以来持续攀高,至2004年6月份达到了5%,7、8月份更是连续达到了5.3%的涨幅。

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14.8%。

由于投资过热,使钢铁等建材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提高,而整个国内的总体物价水平也持续攀高,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如果CPI上涨达到3%,说明又很高地通胀风险;如果CPI上涨达到5%,一般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如果按这种标准,我国通货膨胀迹象已经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做好有效的宏观调控,将使通货膨胀出现,若通货膨胀率超过5%,更有可能造成硬着陆的危险。

此等情况将促使中央银行得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及固定投资逐步下跌,同时行业间增长差距拉大而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大力度加息。

软着陆可否实现,将视乎在投资增长逐渐正常化的情况下消费增长能否维持强劲。

通胀率及利率升幅过大将对消费者不利,并有可能促使消费信心的丧失及加大社会不稳的风险。

利率手段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为实现软着陆、抑制通货膨胀调高基准利率是有其必要性的。

3.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提高法定贷款准备金银行贷款不合理现象凸现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初制定了M2(广义货币)和M1(狭义货币)增长速度分别控制在17%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控制在2.6万亿元,这样预计CPI上涨3%左右。

为了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继2003年9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于2004年4月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6月份起M1和M2的增长速度降低至17%以下,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1.43万亿元,基本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信贷的影响是单向的、间接的。

在货币供应和信贷供应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能只影响货币供应而不影响信贷。

在贷款增速逐步趋缓的同时,贷款结构性的不合理现象却在日渐凸现,表现在商业银行投放的中长期贷款的新增额大大超过流动资金贷款新增额。

这很有可能继续使投资过热的问题加剧,因而必须通过利率手段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走向的控制,这样既能解决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现象,又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控制投资过热问题。

(二)国际背景

1.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高

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一路攀升,仅2004年便暴涨50%以上,未来数年全球石油供给将继续吃紧,价格仍会居高不下。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和明显,这将拉动与石油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如塑料、汽油、柴油等价格上涨。

而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促使国内物价指数CPI指数继续上升,CPI指数的升高正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的直接原因,这次加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2.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美联储连续加息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4.4%,为五年来最高水平。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强劲的消费与企业投资支出,但美贸易逆差扩大导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值。

美国在2004年连续3次加息,在2004年9月22日第三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升至1.75%。

美国财经杂志《巴隆斯》发表的文章指出,受能源价格过高影响,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日益增大的通胀压力,美联储不断提升联邦基金利率,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将会跟随加息。

我国目前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互动影响仍十分明显。

相当多的人士认为,美联储加息将促使中国政府作出加息的决策。

美国基本上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而我国的加息也势在必行。

三、利率上调的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1)对盈利水平的影响。

由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时上调,因此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成本同时受到影响,利差水平变化不大.总体上看,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企业和居民的存款50%以上是活期存款,而贷款方面的主体却是中长期贷款,而且,在本升息调控中,金融机构压缩的也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中长期贷款压缩幅度较小,因此在贷款比例上比调控前反而有所增长。

比较对照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整,期限越长的存贷款加息的幅度越大,这样,以目前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总量论,商业银行在本次加息政策中的利差收入应当是有所增长的。

(2)对盈利模式的影响。

本次加息行动伴随着重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

从总体趋势上讲,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入的减少。

这样,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面对极大的挑战。

当然,由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资产负债结构、成本不尽相同,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发展压力也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网点和国家信用优势,承受的压力较小。

而实力不强的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成本将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要高。

2.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1)对业务结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利差收入的减少,激励国内银行业迅速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利率敏感性较小的中间业务。

从长远来看,各类银行在贷款产品上的趋同性将会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差异化所取代。

在贷款客户结构上,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

对于负债成本较高而竞争实力有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更为主动地调整自身全系列的产品和业务结构,不断地缩小传统的存贷业务,大力发展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客户结构上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重。

(2)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一大亮点,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经营需要进行主动负债和自主定价,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和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打开了空间,埋下了伏笔,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资产的过度膨胀,增强抗风险能力,落实银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3)对资产负债定价的影响。

存贷款利率浮动限度的放开,使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自主定价权,这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建立和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和管理体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银行基于同业竞争和扩大资金来源的考虑,暂时都没有下浮存款利率的打算。

贷款利率方面,基于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不会因为浮动范围的扩大就大量增加对风险程度相对较高企业的贷款,目标客户仍然会集中于传统的优质大型客户。

理论上讲,银行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客户风险程度等因素,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

(4)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影响。

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我国银行机构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完善的过程。

此次利率调整后,不仅信贷市场,而且存款市场的合同利率水平波动的频率、幅度都将相应地随之提高、扩大,利率的期限结构更复杂,利率水平的波动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净现金流,使银行承担更多的利率风险。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虽然可以收取更高的风险溢价,但也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效应,即银行和企业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项目,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机构依然存在漠视利率风险的倾向。

3.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利率的调高有利于增强银行的资金实力。

本次利率调整,不但提高了存款利率增加了居民的利息收入,而且由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中长期储蓄存款的利息收益,这将会抑制居民投资,进一步刺激储蓄愿望,对整个银行存款增长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银行资金实力也会因此大大增强。

(2)调整利率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

央行此次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通过风险溢价覆盖高风险贷款损失的权力,这将进一步提高银行向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贷款风险大、成本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调整利率有利于银行业的平等竞争。

此次利率调整原则上对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

朱思爽认为,下限维持不动而放开上限,有利于遏制银行间的恶性竞争。

对一些效益特别好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下限限制,银行可能会竞相下浮贷款利率以争夺客户,这既不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也不利于银行改善服务,更不利于大、小银行因实力悬殊而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位置。

(二)对保险业的影响

1.对短期保险的影响

对于机动车辆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这些短期性险种的影响较小,其保险费收入主要用于当年的赔款支出,盈余部分在提取一些责任准备金后将作为保险公司的利润收入处理,能够用于投资运用的资金相当有限,资金运用产生的收益对总体业务收入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些险种投保的目的主要是获得风险保障,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保险金返还的问题。

因此,加息对这些险种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2.对长期的寿险的影响

    保险期较长的人寿保险,绝大多数险种都存在着一个保险金返还的问题。

而可返还的保险金有多少,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又是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以,加息会对长期寿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的长期寿险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加息对各种类型险种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1)固定利率型保险。

这类保险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预先设定的一个固定利率,不受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

这类保险的优点是当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固定利率时,投保人仍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固定回报。

缺点是当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固定利率时,投保人也只能按预定利率获取收益。

所以加息对这些保险的影响相对较大。

但以目前的保险市场来看,这类保险已退出主流市场,所占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经营的这类保险所设的固定利率大多为年利率2.5%,而加息后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在扣除利息税后也不过为1.8%,远未达到预定利率水平,而且这类保险主要是一些保障性险种,投资获利不是主要目的。

因此,这次加息的幅度还未对这类保险造成太大的影响。

(2)分红型保险。

这类保险采取“固定利率十分红”的形式回报客户,保险公司先后投保人一个预定的固定利率,当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时,高出部分可以通过分红的方式分配给投保人。

银行加息,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也会水涨船高,分红自然跟着升高,所以,加息对分红型保险是一种利好的影响。

    (3)是投资型保险,包括目前市场上的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等。

这类保险不设固定利率,只设甚至不设一个较低的保证收益率,其投资收益率随着投资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银行加息,投资收益率自然水涨船高,投保人利益不受丝毫影响。

(三)对证券业的影响

1.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央行加息,对上市公司2004年的业绩和利润总额影响不大。

受加息影响最大的3个行业是房地产、民航、高速公路。

由于这些行业都是靠高贷款生存的,因此,利息上涨将直接加重相关企业的利息负担。

按去年的数据测算,此次贷款利息上升27个BP,民航业的利润总额将减少三成多。

2003年末全部A股平均有息负债率为36.31%,加息27个基点对全年利润总额的影响只有1%。

由于2004年3季度末,加息对2004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负面影响将会更小。

但是,此次加息以及可以预见的随后的加息可能,将影响上市公司2005年的利润总额,因此,投资者应该适当降低对股市2005年的预期。

这次加息,存贷款利率同时提高27个基点,存贷利差没有扩大,对占利润70%来源于贷款利息的上市银行来说,这意味着加息无法提高它们的利润。

但是,央行此次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虽然高利息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很大,但这会适当增加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

2004年4月以来,在宏观调控下,贷款额度已明显缩小,这意味着银行的利润会减少。

但一直以来降速较快的货币供应量2005年会出现反弹,因此,上市银行2005年的利润下降还是非常有限的。

2.对国债市场的影响

国债市场2004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已相对于2003年上升了30基点以上,本次加息对国债市场及投资于国债的上市银行投资收益来说,影响也并不大。

3.对股市未来走势的影响

在加息周期中,股市中长期走势受到抑制。

通过对1991年来利率变动与股市波动的全样本统计分析,利率与股市指数存在弱反向相关,如1993-1995年加息周期中,股市出现长周期大幅下跌走势,而在1996-1999年的降息周期中,股市牛市行情产生。

利率提高及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减缓,将双向推动市盈率降低,并对证券市场将产生持续影响,股市中期走势将因此受到抑制。

(四)对汇率的影响

统计显示,2004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673.88亿美元,达到4706.39亿美元,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但是这些增加的外汇很多都是投资者预期人民币的升值而大量涌入的“热钱”。

,而升息后,一些交易商将中国升息视作中国可能在未来减少对于石油和原材料等商品需求而一度做空商品货币,从而带动美元兑各主要交易货币出现强劲反弹,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利率风险的降低而更加空前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而本来提高利率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则会带来新的更大的压力。

因此加息并不能化解外汇压力。

四、综述

上调利率是把双刃剑,用好可抑制通货膨胀,解决投资过热问题,反之则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此次加息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是一个信号,它预示中国将可能更多的运用利率手段来对经济加以调控。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1998-2003,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p35-40。

[2]夏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国研网,2004年,第6期:

p12-p13。

[3]王旭,2004年物价涨幅至少2.2%定期存款收益已为负值,投资北京,2004年,第4期:

p77。

[4]吴光明,利率上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城市金融,1995年,第4期:

p31-p32。

[5]许经勇,因势利导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财经论丛,1994年,第4期:

p50-p53。

[6]王松奇,央行升息正其时,银行家,2004年第,5期:

P4。

[7]胡莹莹、齐援军,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综述,国联证券网,2004年11月30日,

[8]王元龙,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经济界,2004年第4期:

p69-p71。

[9]摩根大通,中国经济软着陆前景展望,商务周刊,2004年第,第14期:

p36-p41。

[10]沈则瑾、奚慧勤,升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经济日报电子版,2004年11月3日,

[11]卢晓平,吴敬琏:

2004年中国经济将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投资北京,2004年,第4期:

p77。

[12]吴光明、陈燕、杜晖,贷款利率上调:

效应分析,财经科学,1995年第6期:

p38-p41。

[13]佚名,利率变动要跟上物价变动,浙江金融,2004年,第4期:

p1。

[14]赵晓,中国不能追随美国加息,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9期:

p34。

[15]朱新、戴友田、何坚东、彭少一,我国银行现行利率问题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3期:

p13-p15。

[16]卢叶,中国实际利率连续10个月为负加息需解决三问题,搜狐财经,2004年10月22日,

[17][美]迪博尔德,经济预测(张涛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