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7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docx

四川省峨眉地区生产实习报告

四川省峨眉

山地区生产实习报告

 

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

2007060202

学号:

200706020202

姓名:

魏凡森

指导教师:

彭秀红老师

完成时间:

2010年7月30日

1绪言

峨眉距成都160公里,地处成都南部,隶属乐山市。

交通便捷,有高速公路到达成都乐山等地,铁路成昆线也经由该市。

其交通位置图如下:

1.2地质发展简史

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目前,龙门洞一带岩层即是这一时期的遗存。

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

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

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

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未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

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

?

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

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洲东部。

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

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一?

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1.3教学实习目的、任务

峨眉山地质实习使我们学完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践,具启蒙性质。

其目的是巩固、消化室内所学部分理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是学生对地质工作部分内容有初步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和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感性基础。

其任务是对实习区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素描和初步分析;对较不直观的地质现象主要由教师现场适当分析解剖,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探讨兴趣;对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参观山体结构,水利水电设施、灾害地质、旅游资源等,了解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人类生存生活中的意义,开阔眼界,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的地质现象的能力。

 

2地层

2.1概述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2.2岩石地层

峨眉山地区从老到新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柱状图如下

年代

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

(m)

岩性组合

第四系

凉水井组

Q

130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

新近系

上新统

N2

135

半固结的砾石层、粉沙质粘土层,产植物化石;河流相

古近系

始新统

名山组

E1-2m

150

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沙眼为主,夹薄层泥岩;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沙岩及细沙

岩;产介行类及孢粉化石;半咸化湖泊相

古新统

上统

灌口组

K2g

423

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

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

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

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

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咸化湖泊相

夹光组

K2j

453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巨厚层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

砾岩。

底部具砥砺岩,具有大型交错层里,平行层里等。

产介形类,鱼类等。

河流相

 

上统

蓬莱镇组

J3p

90

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

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

产双壳类,介形类为主的化石;湖泊相

遂宁组

J3s

370

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干裂发育;产介

形类化石

中统

 

 

J2s2

398

紫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

为厚10m的灰黄色泥沙岩,具斜层里,河流相

J2s1

178

灰绿,灰黄、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底部为厚20m的灰白色泥

厚层沙岩,顶部为含叶肢介化石的泥岩,具斜层里,河流相

自流井组

J1-2z

211

黄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中上部夹薄层泥灰岩,

底部为厚0.25m的砾岩,具水平层里,波状层里

下统

 

上统

须家河组

T3x

699

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

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2、4为青灰色

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产爽壳类菊石等化石,海相

中统

雷口坡组

T2l

450

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

岩。

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

状灰岩。

上部为灰至深灰色。

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下统

嘉陵江组

T1j

190

下部:

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

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层,部

分为紫色。

上部:

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

属滨海相沉积

飞仙关组

T1f

90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

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东川组

T1d

200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具大型板状斜层理、

槽型层理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裂痕,未见化石,河流相

 

上统

宣威组

P3x

96

紫红,黄灰,灰绿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回旋层,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

化壳.具斜层里,冲刷面构造;产植物化石;沼泽-河流沼泽相

峨眉山玄武岩组

P3e

258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底部常有一

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中统

茅口组

P2M

195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栖霞组

P2q

92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

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粱山组

P2L

1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奥陶系

下统

Z2-Q1

2000

以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中部夹粉砂岩,顶部为紫红、黄绿,灰绿色泥岩、页岩夹粉砂岩及细

沙岩;下部产藻类,小壳类化石,中部产三叶虫,顶部产三叶虫及笔石;海相

寒武系

震旦系

上统

3100

1350∠450

1300

 

 

450

2890∠690

2680∠670

2700∠610

300

2890∠690

300

3岩石

3.1概述

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的矿产。

以火成岩为例,基性超基性岩与亲铁元素,如铬、镍、铂族元素、钛、钒、铁等有关;酸性岩与亲石原素如钨、锡、钼、铍、锂、铌、钽、铀有关;金刚石仅产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铬铁矿多产于纯橄榄岩中;中国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盛产钨锡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常形成独立的锡矿及铌、钽、铍矿床。

石油和煤只生于沉积岩中。

前寒武纪变质岩石中的铁矿具有世界性。

3.2岩石类型分述

3.2.1火成岩也称岩浆岩。

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

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

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小于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大于65%)和碱性岩(含有特殊碱性矿物,SiO2,52%~66%)。

火成岩占地壳体积的64.7%。

3.2.2沉积岩

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粘土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等。

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7.9%,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

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

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3.2.3变质岩

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

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等。

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27.4%。

 

峨眉宣威组泥岩沉积岩

 

夹关组砥砺岩夹关组巨厚层砂岩

 

灰岩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玄武岩

4构造

4.1概述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

其构造较复杂。

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4.2褶皱

(1)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

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

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

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

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

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

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

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

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

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

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

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

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

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

 

640∠710

2100∠530

500

4.3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

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

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

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

倾角45~70度。

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

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

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

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如:

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

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观心庵断层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

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

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

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

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

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

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

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

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

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

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

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

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

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

断面东倾,倾角85度。

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

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

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5)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

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

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

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

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

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

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

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

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

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

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

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

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

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图4.1龙门硐电站——清音电站信手剖面图

5经济旅游环境

5.1峨眉山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峨眉山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国家级奖项和荣誉称号20余个,省级近150个。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峨眉山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1999年开始连续8年被评为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先进县山区第一名,2003年顺利跻身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市)。

峨眉山市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竹叶青、仙芝竹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强力打造建材、新材料、铝材加工三大百亿元产业,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旅游精品建设,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峨眉山正式对外开放。

峨眉山市将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为“旅游牵头、农业垫基、发展工业、建设城市”,之后又先后提出“依山兴市、靠山腾飞”和“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旅游精品,使峨眉山成功创建成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

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发展农家乐100余家,打造出竹叶青生态茗园、普兴黑包山茶叶观光基地、金顶魔芋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

2007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达3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66亿元。

截至目前,峨眉山市已累计接待了中外游人459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5.5亿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峨眉山市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城市面貌上新台阶。

“跳出峨眉发展峨眉”,峨眉山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2007年全市引进外来到位资金14.4亿元,对外出口达5254万美元。

5.2自然环境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

位于北纬29.36东经103.29

峨眉山地形复杂。

峨眉山山势高耸。

孤峰突起。

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7.9米。

相对海拔2658米。

山体坡度大,一般在40度以上,悬岩绝壁,峡谷急流很多。

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显著。

峨眉山高耸的地势,对南来的气流有抬升作用,使峨眉山温度、雨量、湿度垂直差异明显,与临近地区较颇为特殊。

首先,从温度来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年较差越小,山麓地带的峨眉县年平均气温17.20C,而山顶的金顶年平均气温3.10C,山麓年较差19.30C,山顶则为180C,第二,以雨量来看,峨眉山与临近地区相比,雨量多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地形雨而致,峨眉山年降水量1959.8mm,峨眉县1593.8mm,两地相差366mm。

降水大部分集中于夏季。

第三,从湿度来看,峨眉山平均湿度为86%,个别月份达93%。

而峨眉县城为80%。

主要因峨眉山山体高大,使空气在不同高度凝结成云雾,峨眉山终年在云雾笼罩之中。

总之,峨眉山由于山势高,使其气候要素,

山麓到山顶有显著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是致使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原因。

5.3旅游

峨眉山金顶峨眉山[2](经度:

103.48纬度:

29.59)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

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

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

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

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

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

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

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

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

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龙门洞瀑布

 

峨眉金顶

 

6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6.1概述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

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

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

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

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

其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

6.2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将峨眉山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共6个含水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潜水含水层(Q4):

主要分布于凉水井组及河谷地带,系洪冲积层,含水层为含泥之砂卵石,凉水井组含水层平均厚度为8119m,单位涌水量41366l/s·m;地下水矿化度01382g/l。

属重碳酸钙镁型淡水。

白垩系夹关组砾岩裂隙潜水含水层:

多分布于山脊缓坡处,颜色以浅灰紫色粉砂岩为主,含水层主要为裂隙之中薄层砂岩夹层,富水性弱,属重碳酸钙镁型淡水。

白垩系灌口组上段砂岩裂隙潜水含水层:

该段由顶部砾岩、中部砂岩及底部砾岩组成,含水层中部为厚层砂岩。

该含水层出露较高,补给条件差,受地形切割其底部隔水层多裸露于山腰峭壁处,其富水性弱,地下水矿化01449g/l,属重碳酸硫酸钙钠镁型淡水。

底部厚层砾岩泥钙质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