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21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docx

推荐学习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案人民

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1.掌握中国汉字艺术的主要字体、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品。

(重点)

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及代表作品。

(重点)

3.掌握中国京剧艺术产生的过程及历史地位。

(重点)

4.中国古代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难点)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起源:

有人认为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铭文。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书法字体的演变

(1)小篆:

创始于秦代,其特点是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其特点是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楷书:

形成于汉末,其特点是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4)行书:

晋代开始盛行,其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5)草书:

其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思维点拨]

“羊”的八种字体

4.历代书法名家

(1)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2)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

(3)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和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

怀素和张旭的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

(4)北宋:

被称为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都以行书名世。

(5)元代:

书法家首推赵孟

,创赵体。

(6)明代:

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易混易错]

文字不等同于书法。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故其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1.下图中的书法是什么字体?

有何特点?

王羲之《兰亭序》(部分)

提示 字体:

行书;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二、画中有诗

1.演变

(1)石器时代:

绘画主要刻画在岩壁上、地面上和陶器上。

(2)先秦两汉:

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2.分类

(1)题材:

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画科。

(2)技法上:

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3.特点

(1)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思维点拨]

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思想专制、社会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

伴随明清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

2.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它有哪些突出特点?

提示 内容上以自然风景为主;技法上讲究布局结构,气势雄浑,意境深远;创作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和神韵。

3.下面两幅图画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

有何特色?

 

《清明上河图》 《墨梅图》

提示 类型:

《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墨梅图》属于文人画。

特点:

风俗画描绘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情;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音乐、舞蹈和戏曲艺术

1.音乐

秦汉时期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隋唐时期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明清时期器乐艺术发达。

2.舞蹈

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

宫廷舞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期,明清时期趋于衰落;民间舞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3.戏曲

(1)渊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

(2)宋元杂剧:

自宋代开始,随着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的发展,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明代传奇剧:

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水磨调”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腔。

4.京剧

(1)形成与发展:

乾隆末年,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2)特色: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地位:

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图一 元代杂 图二 京剧

剧陶俑    脸谱

提示 地位:

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主题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1.书法艺术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史料 魏晋由于①战乱及权势的斗争,人们逃离现实,玄学兴起,崇尚道家无为,追求飘逸恬淡的生活境界,这必然反映在书法上是对“韵”的追求。

这种时代的审美追求为王羲之这位“书圣”产生提供了时代的气候,形成了②影响书法一千多年注重内养、雅的审美尺度。

——刘云鹏《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

①揭示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兴起的社会背景;②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的艺术特色。

 依据史料,归纳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

这种书法艺术特点形成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提示 特点:

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

因素:

战乱;权势的斗争;玄学的兴起。

2.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随着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的传播与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开始,壁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化的时代。

隋唐处在这个发展时代的巅峰。

众多新题材与新手法在官导民倡的宗教热诚中化成了形色格局;而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审美观念与精神期待,也在对形色的造就中影响了佛教艺术。

于是,新兴的壁画造就了一座中华文化中的佛国殿堂,新兴的壁画艺术影响并造就了一代新的中国绘画之观念与形色。

——陈绶祥《隋唐绘画史》

 魏晋至隋唐中国绘画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成就:

壁画。

原因:

佛教艺术的传播与佛教中国化;官导民倡的宗教热诚;民族文化吸收外来美术的风格。

史料二 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你能否用唐宋元明清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 

(1)唐朝: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活跃,唐朝绘画题材广泛,兼容并蓄,达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2)宋朝: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盛行。

(3)明清:

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受到控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画中的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盛行。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

(1)特点: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2)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了人的心理;②士人群体渐趋形成,书法成为其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隋唐

(1)特点:

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2)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宋代

(1)特点:

崇尚意趣、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2)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在审美上出现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的新特点;③社会上重文风气的形成。

4.明代

(1)特点:

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2)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政治、思想专制强化。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2.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3.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4.清代诞生的京剧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国粹”。

1.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

答案 C

2.下列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感情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是小篆,B是楷书,C是隶书,D是草书。

3.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

其中有一题为“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

此画的风格应为(  )

A.宫廷画B.文人画

C.民俗画D.人物画

答案 B

解析 中国文人画注重写意,题干材料以苏武牧羊假寐喻指“家万里”,典型地体现了文人画注重写意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宫廷画、民俗画、人物画都注重写实。

4.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

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

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及观察画作,可知其为文人画,C项是文人画的特色,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5.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 C

解析 京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欠妥。

[基础达标]

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如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  )

A.“笔画圆弧,富有奇趣”B.“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答案 A

解析 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特点是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故A项正确;草书的特点是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故B项错误;隶书的特点是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故C项错误;行书的特点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故D项错误。

2.下图汉字字体分别是(  )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答案 B

解析 可用排除法。

④最好判定,是楷书,排除A、D两项;②是草书也比较好判定,排除C项。

3.(2018·济宁高二期末)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

“(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蔡襄书法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米芾书法

A.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了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答案 B

解析 文学艺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宋代书法各具特点,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故选B。

4.文征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诗文书画俱佳。

下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的《西苑诗十首》(局部),该作品(  )

A.隶书范式突出

B.楷体特色毕现

C.行书风格明显

D.草书形韵兼备

答案 C

解析 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故选C项。

5.中国古代有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

这位画家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是(  )

A.顾恺之B.马远

C.吴道子D.八大山人

答案 C

解析 “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概括。

6.(2017·徐州高二期末)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既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

”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显示的是文人画的特点,《洛神赋图》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宫廷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表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项错误;《墨兰图》是文人画,显示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7.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注重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并加以创新。

下图为齐白石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继承与发扬的中国画传统是(  )

A.风俗画B.工笔画C.文人画D.花鸟画

答案 C

解析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材料中的画作有绘画也有书法,还有诗作,因此是文人画。

8.(2018·开封高二质检)“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这反映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科考功名的需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D.国家政策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杂剧的撰写,反映了元杂剧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选D。

9.“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书法B.绘画C.戏剧D.杂技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10.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1897~1975年)创作《小城之光》时,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

这表明(  )

A.京剧艺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B.京剧艺术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

C.京剧艺术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

D.京剧艺术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出中国的京剧艺术影响了美国剧作家的创作,故选择B项。

A项的“广泛认可”、D项的“最高水平”表述均不准确;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能力提升]

11.苏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

“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

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  )

A.宋代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B.文人画注重文化底蕴、人格精神

C.文人相轻的社会风气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革新

答案 B

解析 北宋时期由于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文人画、山水画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12.(2018·太原高二检测)清代郑板桥说: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明代徐渭也曾提到:

“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

”这说明两人的绘画艺术(  )

A.讲究师法自然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答案 D

解析 根据郑板桥的话可知,他在画竹时并没有“师法”自然界的竹子,同时徐渭“写竹更宜然”也没有模仿自然界的竹子,两者都强调直抒性情来画竹子,故A项错误;追求光和色的应用的是西方的印象画派,故B项错误;两人都没有提到勾画精致,故C项错误;郑板桥和徐渭都是明清时期文人画、写意画的代表,材料中“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万物贵取影”说明其主张绘画注重借物表达情感,故D项正确。

13.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无望,大批转向戏剧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说明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14.蔡元培曾评价: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他强调中国画(  )

A.与书法相伴而生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D.画、诗、书相融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国之画……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可知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选C。

15.(2017·济南二模)元代出现了许多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答案 C

解析 世俗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旭草书    颜真卿《多宝塔碑》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材料三 

郑板桥的《墨兰图》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书法艺术?

结合图片分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代书法的特点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文人画有什么特点。

答案 

(1)时期:

盛唐时期。

特点:

风格多样,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原因:

盛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发展,知识文人队伍发展壮大。

(2)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