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23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第二阶段施工指导规范10018Word格式.docx

每60T为一批,不足60T作为一个批次取样。

5取样和送检计划:

根据材料进场计划,70%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

站检测;

1.2预制管桩

第2章施工计划

2.1、施工准备

在接到施工图纸后,我们立即做好如下四个方面工作,为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1、技术准备

1)、通过施工图纸初审,熟悉合同规定要求,力求将技术要求和图纸中的问题解决在施工前;

2)、按照各种技术和规X、规程,对施工场地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3)、认真分析总结以往类似桩基工程的施工经验,对本工程施工工艺流程机械选择及有关参数予以确定;

4)、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现场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务必使各岗位人员明确自己的质量目标和职责。

2、施工现场准备

1)、认真组织测量放线,并请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

2)、布设桩位,并请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

3)、做好临时道路和现场的排水设施。

3、劳动组织准备

1)、经公司研究决定,为了加强施工力量,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管理,特指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管理能力很强的同志担任项目经理,并组建强有力的工程项目部;

2)、建立精干的施工队;

3)、按照劳动力配备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劳动力进场;

4)、应及时落实施工计划和技术责任制,按项目管理系统组织技术交底工作

4、技术复核

做好建筑物轴线与桩位定位的技术复核工作,防止出现技术差错,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及班组长均须认真严格执行技术复核制度,做好技术复核记录,根据施工进度要分段分次进行复核验收,未经技术负责人签署的技术复核记录,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2、施工进度计划

1.本工程共计预应力管桩根数根,根据试打桩情况,结合以往打桩施工经验,从xx月xx日桩机进场,安排以下打桩进度:

x月x日开始打试桩,等前期准备工作,待x月x日左右,开始静压桩施工,打桩顺序采用分块分区单向流水往后退打法施工;

(承建X围内的x#、x#、x#楼北侧与河道相近,考虑施工时挤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桩机从x#楼的北侧向南方向施工,先打x#、x#、x#楼)。

按每天x-x根桩,施工xx天可打完全部桩基。

2.3、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1、主要机械设备及计量器具配备计划

本工程所需设备现已进入工地,已进行一次二级保养。

根据施工方案及进度计划,将主要机械设备、计量器具配置情况确定于下表,主要确定于表(6)。

主要机械设备、计量器具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用途

1

汽车吊

15T

x

工程桩

2

静力压桩机

450KN

3

电焊机

4

挖机

PC200

防挤沟

5

经纬仪

DJ6

6

水准仪

DS3

7

全站仪

R100

8

钢卷尺

50M

9

5M

10

测绳

50M

50

第3章施工工艺技术

3.1、施工工艺流程图

接桩

接头质量检验

送桩

桩机移位

3.2、静压桩施工

待静压桩机进场后,根据试桩确定控制标准。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控制点按设计图纸位置测设桩位,在桩位中心打一根钢筋,并绑上塑料带,使标志明显。

2)桩机就位复核桩位:

若因施工场地桩机行走时会挤动预埋好的桩位,因此在桩机大体就位后要重新复核桩位。

3)起桩、就位对中:

桩机就位对中时首先调平桩机,将管桩喂入压桩机,然后抱桩器抱好管桩对准桩位调直底桩。

桩中心应对准桩位中心点,同时采用线垂校正桩的垂直度。

底桩是否垂直是保证桩身质量的关键。

4)压桩:

静力压桩开始沉桩,在整个沉桩过程中,桩帽、桩身应保持同一垂直线,不得偏压。

桩管应保持轴心受压状态,送桩器和桩身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5/1000。

压桩时要认真对照地质勘察报告,密切注视压力变化情况,压桩力按试桩时定下的施工压桩力为准。

压桩施工时,应由专人做好施工记录,预防错压漏压,施工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5)接桩:

每根桩接头不应超过3个,静压沉桩到底桩露出地面0.7m时,吊入上节桩与底桩对齐上节桩,将底桩压到露出地面约0.5m,采用焊接接桩,接桩时上下两块端板轴向错位量应小于2㎜,坡口根部间隙应小于2㎜,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全部垫实焊牢。

电焊前,应检查下、下端板是否清理干净,焊接应对称连续施焊,焊缝应连续饱满,确保焊缝厚度。

焊接完后实行“三检”即自检、专职检、监理检。

焊接后应等待7~8分钟方可继续压桩。

6)重复接桩、压桩直至达到试桩时所定的施工标准,露出地面阻碍压桩机行走的桩头截去,截桩应采用截桩器,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冲撞。

7)送桩:

送桩达到设计要求时即可终止压桩。

8)沉桩过程中若出现压桩力突变,桩身倾斜,位移,桩内涌水,地表严重隆起,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等情况,应暂停压桩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方可继续施工。

9)雨天焊接接桩质量保证措施

(1)接桩前应作好防雨遮盖。

(2)接桩前应将上节桩底面与底桩上面清理干净,并用海棉块或棉布将水吸干,保证干燥。

(3)焊接过程中应防止雨水顺上节桩管外壁流入焊缝。

(4)焊接完毕后,应专人看护,用布或海棉块将上节桩管外壁流下的雨水吸干,保证焊缝的自然冷却。

10)成桩桩面保护

(1)成桩桩面高出地面许多而影响走机时应将高出地面部分桩头截去,截至地面下0.1m为佳,并应在桩面设置遮盖防护。

(2)成桩桩面高出地面不多而不影响走机时应在高出地面的桩周围用石块设置围护,桩面设遮盖防护,走机时应格外小心,严禁走机时压在桩面上行机。

(3)考虑到场地因素和送桩深度,施工成桩后应立即将送桩部分回填。

第4章监测控制

4.1、监测项目

在南侧道路边设置“沉降观测点”,必要时控制沉桩的施工速率;

沉降观测点,沿西侧道路共设置4只沉降观测点。

4.2、变形控制值

1、道路沉降观测:

日速率超过5mm/d,累计超过40mm。

4.3、监测

1)桩基施工前应对经一路现状进行观测和拍摄记录,对已经存在的裂缝宽度、长度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桩基施工开始后,每天测量2次;

如果变形较大,增加频率至一天3次;

各楼桩基施工后期若监测数据连续3天稳定则监测频率调整为每2~3天观测一次,直至桩基施工结束。

监测工作具体日程安排,可视施工进度、施工路线、气候及观测数据的变化而做适当调整。

土体监测和沉降观测数据每天及时向建设、监理汇报。

4.4、应急措施

如发现土体位移超出相应警戒值或建筑物沉降速率过快,立即暂停桩基施工,向建设、监理及有关单位报告,等待处理。

当监测点的变形超过警戒值后,应立即停止该区段的打桩作业或移至远离保护建筑的区段施工,并放慢打桩速率,待变形得到控制后再进行原区段的作业,充分发挥防挤沟的作用,使相邻建筑物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5章基桩

3基本规定

3.1检测方法和内容

3.1.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3.1.2基桩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3.1.2选择。

表3.1.2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

检测方法检测目的: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

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把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

钻芯法:

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判断或鉴别桩端岩土

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高应变法:

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1.3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测方法进

3.1.4基桩检测除应在施工前和施工后进行外,尚应采取符合本规X规定的检测方法或专业验收规X规定的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检测工作程序

3.2.1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2.1进行:

图3.2.1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3.2.2调查、资料收集阶段宜包括下列内容:

1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桩基设计图纸、施工记录;

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2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

3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3.2.3应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

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检测方法及其依据的标准,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

3.2.4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

3.2.5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

3.2.6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

70%,且不小于15MPa。

2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3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达到本条第2款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外,当无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尚不应少于表3.2.6规定的时间。

表3.2.6休止时间

土的类型休止时间(d)

砂土7

粉土10

非饱和15粘性土

饱和25

注:

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3.2.7施工后,宜先进行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

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

3.2.8现场检测期间,除应执行本规X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

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2.9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检测。

3.2.10当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并按本规X第3.4.1~

3.4.7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3.3检测数量

3.3.1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

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

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3.3.2打入式预制桩有下列条件要求之一时,应采用高应变法进行试打桩的打桩过程监测:

1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

2选择沉桩设备和确定工艺参数;

3选择桩端持力层。

在相同施工工艺和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打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

3.3.3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

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3.3.4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

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

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1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X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2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

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3当符合第3.3.3条第1~4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

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抽检数量。

3.3.5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4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l%,且不少于3根;

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

于2根。

对上述第1~4款规定条件外的工程桩,当采用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承载力检测时,抽检数量宜按本条规定执行。

3.3.6对第3.3.5条规定条件外的预制桩和满足高应变法适用检测X围的灌注桩,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

当有本地区相近条件的对比验证资料时,高应变法也可作为第3.3.5条规定条件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的补充。

抽检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3.3.7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可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并钻取桩端持力层岩土芯样检验桩端持力层。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3.3.8对于承受拔力和水平力较大的桩基,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水平承载力检测。

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l%,且不应少于3根。

3.4验证与扩大检测

3.4.1当出现本规X第8.4.5~8.4.6条和第9.4.7条中所列情况时,应进行验证检测。

验证方法宜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对于嵌岩灌注桩,可采用钻芯法验证。

3.4.2桩身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验证。

3.4.3桩身或接头存在裂隙的预制桩可采用高应变法验证。

3.4.4单孔钻芯检测发现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时,宜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证。

3.4.5对低应变法检测中不能明确完整性类别的桩或Ⅲ类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开挖等适宜的方法验证检测。

3.4.6当单桩承载力或钻芯法抽检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经确认后扩大抽检。

3.4.7当采用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宜采用原检测方法(声波透射法可改用钻芯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

3.5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3.5.1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

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3.5.1的规定,并按本规X第7~10章分别规定的技术内容划分。

表3.5.1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

Ⅰ类桩桩身完整

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3.5.2Ⅳ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

3.5.3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据此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3.5.4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X。

3.5.5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地质条件描述;

3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4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3.6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3.6.1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并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

3.6.2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1适用X围

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革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4.1.2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

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

4.1.4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4.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2.1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2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4.2.2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3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

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

4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5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4.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

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4.2.4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2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试仪表,直

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的桩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试仪表。

3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

桩上。

5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2.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规定。

4.2.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规定。

4.2.6当需要测试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应按本规X附录A执行。

4.2.6当需要测试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应按本规X附录A执行。

表4.2.5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合支墩边)和墓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表4.2.5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合支墩边)和墓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试桩中心与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亚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

压重平台≥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

1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

2如试桩或帽状位扩滴状或多支盘装饰,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上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

3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

4软土场地堆在重量加大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实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

4.3现场检测

4.3.1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4.3.2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

混凝土桩头加固可按本规X附录B执行。

4.3.3对作为锚桩用的灌注桩和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检测前宜对其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

4.3.4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

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

10%。

4.3.5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3.6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