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06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9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9页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9页
亲,该文档总共1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docx

溧阳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写作锤炼》

适用年级:

高一高二

主编:

马星

编委:

马荣斌彭雅施金凤史立萍

史慧芳于红艳朱锁荣张国伟

 

课程目录:

记叙文

第一章描摹人物的肖像——————————————————2

第二章刻画人物的动作——————————————————8

第三章锤炼人物的语言——————————————————12

第四章揣摩人物的心理——————————————————17

第五章表现人物的性格——————————————————23

第六章掌握叙事的方法——————————————————27

第七章写出事件的波澜——————————————————32

第八章细节生光辉————————————————————36

第九章记叙文的短篇小说化————————————————42

第十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7

第十一章托物言志“志”“趣”相生———————————50

第十二章模山范水,“游”“感”相依———————————54

议论文

第十三章议论文的文体特征————————————————59

第十四章议论文要论据充分————————————————64

第十五章议论要有条有理—————————————————69

第十六章 议论要讲究论证方法——————————————74

第十七章写好读后感——————————————————79

第十八章写好社会生活评论————————————————85

第十九章遵守驳论规则——————————————————88

第二十章议论文写作中的辩正思维—————————————91

第一章描摹人物的肖像

学习目标

1.全面了解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2.熟练地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写作指津

肖像描写是对一个人的身材、相貌、表情、服饰等进行描述的写法。

肖像描写不仅仅用文字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要让读者能从他的外在形象看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

要能以“形”传“神”由表及里地反映物的内心世界,而要写好人物的肖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肖像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人生经历的人往往会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这些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这一个”的重要方法。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祥她的人生遭遇。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第二次来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尽了血色……”而她临死前的模样则是: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三次肖像描写,前两次服饰描写紧扣祥林嫂寡妇的身份;而脸色青黄,说明祥林嫂生活艰辛。

第一次来鲁镇时“两颊还是红的”,因为她那时毕竟才二十六七岁,还有一定的青春活力;而第二次来鲁镇时,由于又一次守寡,虽过去没几年,但脸上的血色已消尽了;而临死前的模样则表现了祥林嫂已被封建礼教摧残得奄奄一息了。

出色的肖像描写就是如此,能让读者一下子明白人物的身份、遭遇。

二、肖像描写要能展示人物的性格。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读者面前再现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形传神,这才是肖像描写的目的。

如孙犁在《荷花淀》开头对水生的描写: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这寥寥几笔,便让人感到水生是一个富有朝气、朴实能干的农村青年。

再如《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着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些描写反映了王熙风美丽的外表下藏着冷酷残忍的个性,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实在是个厉害的角色。

这才是成功的肖像描写。

三、肖像描写要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特征”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进行区别的最本质的方面,通过特征的描绘,可以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

这就要求我们观察人物要仔细,要善于概括和总结。

如唐弢在《琐忆》中对鲁迅的肖像描写: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这里作者只抓住鲁迅先生的“目光”和“头发”,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清醒的认识和斗争的彻底。

又如汪曾祺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对金岳霖的描写“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

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样就展现了金岳霖先生那令人莞尔有些古怪的特征,为下文写他独特的教学风格作铺垫。

由此可见,抓住人物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避免面面俱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肖像描写要善于刻画人物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把它称之为“画眼睛”的艺术。

而他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成为了经典。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份耐劳的人”;第二次来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样,生活的再次打击给祥林嫂内心造的创伤,通过眼神就反映出来了。

而祥林嫂临死前的眼神则是: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此时的祥林嫂麻木迟钝,生命的油灯即将耗尽,连悲痛也没有了,她已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奄奄一息的躯壳了。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出神入化地写出人物悲惨的命运,概括她一生的遭遇。

再看看以下两段描写。

“她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

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

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

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

下巴上有一颗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

这些文字在肖像描写时注意描摹人物的眼睛,能以少胜多极为精当地刻画出人物性格。

五、肖像描写要善于写出人物的变化。

作品中的人物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对人物的描写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如能着意写出人物外貌上前后的变化,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鲁迅的《祝福》里14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睛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又如鲁迅在《故乡》里对闰土的描写也是着意写出人物外貌上的变化: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再如,有个同学对老师的两次肖像描写。

一次是上课前到办公室取作业本:

“蒋老师斜躺在藤椅上,脸色蜡黄,满脸倦容,眼神黯淡。

”第二次是上课铃响后:

“蒋老师快步走进教室,把书放在讲台上,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

她眉目舒展,如春风荡漾,她面带微笑,几乎感染了所有同学。

”这两次肖像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老师带病上课、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六、肖像描写要运用一些技巧

肖像描写的成功,一方面要靠我们平时的多观察多读作品,另一方面也可运用些绘画方面的技巧。

1.工笔法:

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

例:

(1)……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2)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

2.白描法:

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

例: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

(2)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

——《祝福》

3.漫画法:

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

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

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

例: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着黑眼镜,穿着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

——《装在套子里的人》

4.速写法:

即用简括有力的笔墨描绘人物的特征,勾勒人物肖像。

它的特点是语言精炼,笔墨极少,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物身份。

例:

(1)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海明威《桥畔的老人》

(2)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亨·伯尔《悠哉悠哉》

另外,也可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

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

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

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的说“小胖子”等等。

譬如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一眼就记住了他(她)”,这时只是进行人物肖像的描写,很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没有针对特征起绰号。

如果用起绰号的方法呢?

,如把“一个小孩”改为“一个小不点儿”,并给他取绰号为“阿眯”,大家读了之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讲了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些方法。

不管什么方法,它都要为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服务。

因此,要想写好人物肖像首先要从生活出发,作者本人必须对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

七.肖像描写片断欣赏

片断一:

略有蓬乱的头发,因为瘦的原因,面颊微微凹陷,与头发一衬,显得脸又小又尖。

所以常被朋友笑骂成狐狸。

眼眶一直乌青乌青的,考试期间甚至整个陷下去,因而被背下了“毒品佬”的雅号。

脸部的各个部位拆开来看十分普通,凑在一起还是很平凡,不出众,但也还过得去。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中学生。

片断二:

微微竖起的头发,像弥勒佛般胖胖而且眯着小眼的笑脸。

面颊略微挤在一起的肥肉,圆嘟嘟的鼻头上还架着一副黑框眼镜。

身体壮实得微显臃肿,以至于怎么穿,都总让人觉得衣服小了一码。

这个经常自诩为“神”的人,却时不时展现出“猪”的憨态可掬。

片断三:

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这样称呼长辈可能显得有些不尊敬,可他却丝毫不会介意,并且引以为豪。

虽然长着一头白发,但思想与喜好和我们这些90后的学子差不多。

黑黝黝的脸庞上也爬上了不少的皱纹,但看上去神彩奕奕的。

可能是他年轻时,粗活干的太多,所以身上没有书生那种文气。

两只单凤眼中间挂着一个孤零零的鼻子,但他看上去却非常有精神。

那张厚厚的嘴唇中蕴涵着他丰富的表情:

高兴的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噘起大大的嘴巴能挂住一壶酒。

从这张嘴巴里说出的话能气得人火冒三丈或啜泣不已,也能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片断四:

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

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个脸上的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

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

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再则便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

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

然而,人不可貌相,他是我碰到过的最和蔼最可近的老师。

范文示例

贝多芬:

一个巨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

“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经常弹奏。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

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

随后他走进门来了。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只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

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

又怎么了?

”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

“倒霉,今天!

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

“谁?

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

“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

“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

“我的好灵魂!

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

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

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

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

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

原来他完全聋了!

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

“听我心里的音乐!

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

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点评:

文章共有三处是对贝多芬进行的肖像描写:

下楼梯时,下楼梯后,大钢琴旁边。

这些肖像描写能够有力表现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真实而又具有美好灵魂的形象。

文章中开始描写:

“沉重的脚步声”“躯体五尺左右”“宽阔两肩”,淡淡的几笔,便勾勒了贝多芬担负得起生命的重荷的形象,为后文肖像描写设下铺垫。

文章又写到了贝多芬“淡蓝色衣服”“黄色钮扣”“纯白背心”“上衣背后拖着一个失效的助听器”,一系列的描写,表现了贝多芬忽略个人生活,把身心全部投入艺术创造的高尚品质,以及对生命的执着追求的高尚灵魂。

文章最后写坐在钢琴旁的贝多芬,“一张涵蓄愁苦与力量的脸”“头发竖直”“深邃的眼睛”,突出了贝多芬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贝多芬时时刻刻同不幸的命运抗争着。

文章的肖像描写表现出贝多芬对生命的执着追求,热爱艺术,具有真实美好灵魂的形象。

专题训练

(一)作文题目

以“他或他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写作指导

1.题目取材范围较广泛。

可以是家人、邻居、同学、老师等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一面之交或几面之交的人,要选择自己感触较深的人物写。

2.要较为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身形、服饰、神情等作充分描写,可以着重描写人物的眼睛,文章中可多次运用肖像描写,也可作对比性刻画。

3.要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要通过肖像描写等手段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要展示出人物的真实个性。

4.要写出人物深度。

无论是他或他们,均要有动人的闪光的地方,要能反映出人性之美或时代精神,可以是立体的人,不一定非要十全十美。

(三)学生例文

例文一他们

他们是学校请的临时工,专门负责处理学校的垃圾。

他们胡子拉茬,双鬓染霜;他们手指开裂,脚穿黄鞋;他们慈详满面,有时也皱着眉头;他们穿梭于学校各个角落,从容的面对全校3500多名师生。

  其中一个个子比较矮,灰白的头发参差不齐,脸比常人的较长些,所以每次他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来捡纸或饮料瓶时,一些男同学就吆喝“猴子来了,猴子来了”,老人却无语,微笑着去捡同学们丢过去的饮料瓶。

  一日与好友从商店出来,正好看见“灰白头发”拖着一个斗车从前面走过,旁边有位高年级男生说道:

“呶!

看到没,还穿名牌货!

”顺着那男生的手我看到老人脚上穿了双“耐克”牌的运动鞋。

可那是怎样的一双名牌鞋啊!

我想它本应是白色的,可现今却面目全非,左脚前头还有个补丁,且鞋带也是用那织毛衣的线凑合的。

随即,几个男生笑倒开来,只因那双“名牌鞋”。

而老人却微笑着面对这一切,从容的拉着斗车走远。

那背影许有一种“自我创新”的“洋洋得意”吧,但也许宽容的心态占多。

那几个男生已走远,我和好友站在原地半晌,好友说:

“和你一样,我也很难过。

   另一个比较高一些,一米六左右吧。

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像极了《艰苦岁月》中那个吹长笛的老红军。

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一双黄军鞋,额头上的皱纹很深,如春天的耕犁爬过一般。

手指上时常缠着胶布,头发也一样的灰白参差。

  他们较固定的工作地点就是学校门口的垃圾堆,帮忙倒垃圾、清洗垃圾桶,并用手将垃圾分类处理。

每次我去倒垃圾时都尽量自己动手,可有一次他们竟走过来“抢”垃圾桶,倒掉后还擦洗干净,递过两张干净的纸,然后让我们抬走。

我不知道别人面对这一切时是理所当然还是于心不忍。

而涌上我心头的却是一股强烈的自责和震撼,其实全中国比他们更沧桑更困苦的农民还很多。

有一次从《读者》上看到一幅叫《岁月》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古铜色皮肤、满脸皱纹、且手中握着几根沾泥禾穗的白发老农。

他那对生活满怀期盼又无能为力的眼神,让我为之动容。

每次想到这些,看到那两个捡垃圾的老人,再想想那些一味的发泄郁闷和初恋情伤的所谓的80后青年作家们,我的心就涌起无以言表的感伤。

  千千万万农民子弟都到哪儿去了?

什么时候想起给伟大而又朴实的中国农民写本书?

亲爱的同窗们,什么时候能将垃圾倒在垃圾坑里,什么时候能正视自己的灵魂。

  在他们面前,其实我们很微不足道。

 点评: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把视角转向那些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们。

既写出他们艰难的处境,也写出了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

而这成功可以归结为作者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够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来写其外貌,写得较为真实细致。

例文二她

天气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刮着,街道上冷冷的,要下雨了。

清晨,学校公示栏中没有我的名字,学校组织的声乐特训班,我无缘参加了,“陈伟这次怎么了?

他一直特别优秀,可昨天的预选中,他竟……”同学们议论的话语还在耳边回荡,唉,为了进入这声乐特训班,我一个多月没睡好觉,可考试那天竟碰上了可恶的感冒。

  小镇的街道上,叫卖声、喇叭声交织在一起,多么剌耳!

我向街道的深处走去,“擦皮鞋哟……”一个苍老的声音,一张刻满皱纹的脸,我的心猛地一沉,多么熟悉的地方!

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幕……   

  那也是一个冬天的星期天,我在这小镇擦鞋聚集的地方停住了脚步。

  “姐姐,擦鞋吗?

”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叫声。

她十来岁,扎着羊角辫,红扑扑的脸,穿着浅蓝色的上衣,打着补丁的紫色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破布鞋,脚指头快露出来了,她蹲在地上,白皙的手握着漆黑的刷子。

  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她面前晃过时,她总是涨红了脸,站起身来。

 

  “阿姨,您擦鞋吗?

  一位中年妇女踱着高跟鞋,牵着自己的小男孩,瞅了她一眼,轻蔑地说:

“嘿!

我的鞋很脏吗?

”“很干净!

很干净!

油亮的……”小女孩探着头说。

那妇女头也不回的走了。

  “老奶奶,您擦鞋吗?

”小女孩甜甜地问。

  一位老太婆提着一篮子鸡蛋走了过来,“擦鞋!

不用钱吗?

”老太婆瞪了一眼,叨叨絮絮地走了。

小姑娘望着她的背影,抿了抿嘴,浅浅地一笑。

  一位着装时髦,头发油亮的青年人,走了过来,把脚向小女孩一伸一缩,又头一甩,扬长而去。

  “大哥哥,擦鞋吗?

”小女孩迎了上来,“小妹妹,不用了!

”我硬生生地回答。

我走了几步,转过身来,小女孩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正注视着我,对我微微一笑,我也不由自主地对她笑了笑。

在这嘈杂喧哗的人群中,这微笑包含着什么,我一时无法体会,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

  小姑娘为什么出来擦鞋呢?

我无从得知,从那以后,那美丽的大眼睛,甜甜的微笑,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天空灰蒙蒙的,街道上的人们仍然来来往往。

是啊!

人间有许多的艰辛和无奈,无论生活怎样,也要坚持走下去,那小女孩的坚强乐观,不正是这微笑的内涵吗?

我仔细地打量这熟悉的地方,真想再见到她,和她会意地相视一笑,面对生活,微笑!

  天空下雨了,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