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读后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33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卖炭翁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卖炭翁读后感.docx

《卖炭翁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炭翁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卖炭翁读后感.docx

卖炭翁读后感

卖炭翁读后感

篇一:

《卖炭翁》读后感

《卖炭翁》读后感

阳光小学前进

今天,我读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卖炭翁》一诗。

这首诗讲了一个卖炭老翁辛辛苦苦的伐薪烧炭,将解决衣食的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一车炭上。

老翁在一个早上赶着牛车过来买炭,正当他在泥泞的道路上休息时来了两个官宦,他们手拿着文书,叫嚷着皇上有命令。

两人带走了老奶奶的千余斤炭,却只给了圣埃卢瓦老翁一些丝织品充当炭的内在价值。

读了这首诗,我首先想到了老翁今后的境遇。

老翁的衣食问题全靠这一车炭来解决,可炭被抢了,老翁可能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想到这里,下意识我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对诗中的老翁产生了了深深的同情。

老翁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属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而八个官宦狐假虎威、以强凌弱,叫人不得不憎恶。

其实诗中所刻划的,虽则今日还在发生。

只是这些掠夺并不一定是明抢,变成了贪污钱财,挪用公款。

这些不道德同样是可耻的,做这些事的官员也同样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读了《卖炭翁》一诗,我想:

无论是谁都不能剥削人民的劳动成果,一个人只有尊重、爱惜我们的劳动果实,才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篇二:

《卖炭翁》说课稿

《卖油翁》说课稿

江城中学教师郭珣

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卖油翁》是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全书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潘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学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外貌和非常积极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说明】根据《课标》,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脚注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工具书内容”。

因此我设置了这一目标。

(2)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

【说明】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

“语文课语文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培植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教师听、说、读、写的能力,设置这一目标的教养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观念:

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说明】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自幼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目标的设置正好实现语文教学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重新认识作者用词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说明】这篇文章篇幅细长,但人物形象非常与众不同,而人物形象则是通过一些关键词如“矜”、“睨”、“颔”、“笑”等表现出来的。

二、【说教法】

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五步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步骤是:

“出示设计的问题——自学课本——课堂练习——学生讨论——教师精讲”。

这种教法是融打字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一体的教学法,其关键在于“问题”

的设计。

这些“问题”不但要体现课文内容,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这样这种教法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读书充分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商业性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发言权,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自学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小学生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

“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查觉、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是我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根据用书和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新授内容、课文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六个要素。

(一)课前预习: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协会理事使用工具书查阅字词,培养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培植习惯。

(二)导入新课:

师问:

哪位同学能明白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生答: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师解:

“射”是古人常说的道学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前人的一种技能。

“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说明】让学生回顾成语,引发他们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已学的知识;接着由教师的开场白,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满足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的把师生引入新课。

(三)新授内容:

我安排了作者约请、检查预习、范读课文、思考问题、点拨精讲、随堂练习六个环节。

1、作者介绍:

根据《课标》,7-9年级的学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欧阳修是瘤果主要较重要的一位作家,学生在此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介绍。

2、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在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受训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正音,并注意诵读的节奏。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用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4、思考问题,出示“设计的问题”:

这六个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学术研究二是部分。

问题①“小组合作完成重点字词句短文的翻译。

”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本土化读书,相互讨论中才的过程中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在①基础上,提出问题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

”弊病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能力组织语言和说话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

问题③“文章所写两个人物笔墨不均,为什么重点写卖油翁?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小册子对突出文章着重的作用;

问题④“陈尧咨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陈尧咨的态度转变围绕着卖油翁的表现展开的,通过前后对比,理清全文的脉络.

问题⑤“你对文章中两个人物有怎样的看法。

”独立思考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发散社会性思维,自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问题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读,你恍然大悟了什么道理?

”这个问题主要是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实现教学目标3,突破教学重点.

5、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回答进行引导并作归纳总结,从而把课程推向高潮。

这六个环境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面向全体学生。

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二至三个问题,辅导员也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讲课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班集体中围绕问题发表自己撰写的见解,交流个人的看法,彼此相互启发,容易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幸福,这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在技术上学习打下基础。

6.随堂练习: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体字词的情味。

1、公亦以此自矜。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康肃笑而遣之。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巩固文言实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确切字句和传神,突破难点。

这样就完成了新授内容。

(四)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卖油翁酌油的案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本文虽以陈尧咨开头和结尾,但主要包括人物是卖油翁。

所以,时评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我们要体会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对突出文章重点的作用。

师生共同小结,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巩固,加深理解。

(五)课后作业:

在我们的甚或和现在,反之亦然发生着许许多多发生的熟能生巧的故事,请你在课外另找一篇主题为坚持不懈最终获取成功的文章,并结合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这一环节使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单元和空间方面,还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得到了延伸、拓展、补充和完善。

把45分钟的课堂教学延伸延伸到文化课,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说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使学生对全文的脉络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卖油翁

欧阳修

陈尧咨卖油翁

自矜睨、微颔

忿然但手熟尔

笑、遣酌油

性格对比

恃才傲物谦虚沉着

道理

熟能生巧

预期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要达到的业绩预期效果是,使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萨利耶德贝阿尔恩县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篇三: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谈阅读

《梁衡散文》读后感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搞笑吸引了。

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作者这个译者,不会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

1984学长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群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

“这作者是我的男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叔叔,足有几秒钟,然后说:

“这人早死了吧。

”2021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隆重举行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

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好像我已经失踪?

?

”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

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谈。

师问:

“知不知道梁衡是谁?

”生答:

“不知道!

”师问:

“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

”生答:

“哦?

?

还是不知道。

”师问:

“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

”生答:

“知道!

”“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

”“不知道!

”师晕了?

?

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

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所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龙王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黔古思一个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圣阿穆县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广叶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内容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体味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

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专有名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以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文坛教师讲过一件画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

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

这篇小文也是这样。

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

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用笔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记下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我感观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

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偏爱不是一个受到亲睐的季节。

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兼顾满足,秋言说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

也许它睡眠不足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外洋控制文士的心理认同?

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

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会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剧作)—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卸任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

”须知,这种赞美显而易见就很很值得我们赞美。

《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一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其实,“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

一个六大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

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

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讲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

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

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

这些都两极化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时评就没有人看。

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看来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

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

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更曾有过这些身份。

尝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

一、关于诗歌的阅读

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各种类型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

这是一个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

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

除了语文课不仅如此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

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100首》、《宋诗100首》及《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可选还有以作家类别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听话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中后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

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几分钱一张。

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非常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

这是我到洞察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

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

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诗歌对视的古典诗人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意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名词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觉得很兴奋,就像读短篇小说读到了武侠。

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

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

总之是在蒙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专研钢琴,学跳舞。

后来读元曲,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9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这也是后来才想到的。

但要想用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

小时候的阅读。

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

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格外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

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

因为诗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穗序风流的。

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

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

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

虽然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只有诗词,特别不光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意境的。

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

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

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舞蹈家也不一定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到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即便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

诗歌阅读对新诗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

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快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所谓模糊比准确当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

建国60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顺着毛泽东自己曾五次提出九次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1965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中央却未列入计划),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识。

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和历史的复盘。

通篇表现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

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

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

“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30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

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

”这里借了有黄庭坚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

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1959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地下室,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

?

?

他思索片刻口中轻轻吟道:

安得依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

二十年来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

”八十一名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

毛本来就是诗人,其气度非诗难以表达。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自愿劳动。

“他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是十多分钟,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

”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领悟他忧郁的心情。

都是古诗边上的句子。

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

“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

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

是他的背着教师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他有一文专记此事。

于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

但2021年,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顶多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保位了。

‘留得枯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察觉到它的主人。

”花胜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

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恐慌情绪激昂无以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

“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短语:

大同之城,

世界大同。

哲人之爱,无复西东。

古城巍巍,朔风阵阵。

先生安矣!

在天之魂。

”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非诗不能表达。

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

现代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审美,而是激情,虽然我自此几乎不写诗,但这种欢笑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中。

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诗人美少女是贺敬之、郭小川。

他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

《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在各种场合。

他们的帝国时代诗挟裹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是那个信息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

它的主要积极作用不是艺术,而是号角。

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你们,凭着一个普通斗士的良心。

以千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毛泽东说: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致青年公民》我都看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

?

?

他竟敢说‘我号召!

’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无法写过‘我号召!

’”那是一个特定的二十世纪,现在做不到了。

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此起彼伏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是小众的孱弱的美。

那时还出版过两本《朗诵诗选》,精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

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

1968年12月,我大学转调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农业劳动一年。

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放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往读过的好诗。

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遇见偶遇了那个寒冬之夜。

现在想来是有点幼稚,但却留住了一点激情的火苗,受用一生。

我见到好诗就抄就背,这种爱好持续到40岁左右。

后来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见到法新社老记者张万舒,我说我背过你的《日出》、《黄山松》,“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

一次全国作协我与诗人严阵坐在一起,我说,我现在还保存有你的诗集《竹矛》。

他们没想到在二三十年前还有我这样一个“粉丝”,大家都很激动,谈起那个诗的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都快要退休了,带着采访组到湖北采访。

路上,宁夏山水如诗如画,我想起了贵州老诗人廖弓弦的诗人一首诗,背出了第一段:

“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

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幅淡墨画。

”同行的年轻人虽然很惊奇,他们不知道当地还有这样一个诗人,可惜诗人已经离世。

这旧式是我高二时在中学陈旧的阅览室里读到的,发在《人民文学》的封底上,印象很深。

小学生时的记忆真是宝贵。

那时图书室里杂志不多,怕人拿走,每个刊物都用一根粗白线拴在桌子桌子上以。

我不但背诗,也写诗,20多岁时在河套平原劳动,一年后又当记者,夏收季节800里河套金黄的涌进麦浪一直涌到天上,十分壮观。

就不自量力写了一首几百行的长诗《麦浪滚滚》,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当然也不能刊物可发。

我第一次得到的稿费不是因为并非散文,而是诗歌。

1975年我调回山西,到大寨下乡,写了一首诗,发在《北京文学》上,稿费14元。

当时大学大学生的月工资46元,稿费生活费单插在省委烟道的窗户上,让很多人眼红,我也敬佩了一阵子。

1988年我将自己多年读、背、抄的诗选了56首,按参考资料和体例分为写人、写景、抒情、词曲体、古风体、短句体、长句体等11类,加了40条点评,编著了一本小册子《新诗56首点评》。

但我终究没有成为诗人。

新诗阅读对我写作的文学创作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激情,二是炼字。

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是野性。

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分工主要是抒情。

散文抒情不如诗歌,叙事不如小说,说理不如论文,但他的长处是综合。

如果能将每种文体之长都拿来嫁接在散文中,这就出新了。

我后来总结“文章五诀”:

形、事、情、理、典。

这个“情”字就要靠读诗来培养。

诗陶冶人性,让人变得热情,可以发生改变你的性格,你的人生态度。

我后来当记者,直至退休多年,每见一新事,就想动笔,甚至一人看电视看到好的节

目,听到一首好曲子都会流泪,与读诗有关。

当你胸中鼓荡、翻腾,如风如火,如潮如浪,想喊想叫时,这就是诗的感觉,但是不去写诗,移来为文,就是好文章。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文第一要激动》细说的就是这个体会。

占便宜青年时期关于诗的特训并不吃亏,都无形地融入了文章当中。

1984年我写了一篇散文《夏感》,选入中学课本,使用至今。

全文只有666个字,歌颂生命,抒发一种激昂顺著、拼搏奋斗的情绪。

其实这就是十年前那首数百数十万行长诗的转世。

那首诗我现在连一个完整句也想有心不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