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11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docx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篇1

  一、说理念

  二零一一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

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

  1.说教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作者是梁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__,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

学生阅读这类__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单元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

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2.说学情:

  认知层面:

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__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__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

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

  能力层面:

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__,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__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说教学目标

  根据20__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__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讲解。

  知识与技能: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将多角度赏析__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

__的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语言。

所以把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去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梁衡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歌颂。

因此,将根据__内容,感受黄河的魄力,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__的情感目标。

  4.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七到九年级需要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把多角度赏析__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

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因为七年级虽然学过黄河颂,但是对于时空局限及时代因素的影响,所以把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作为难点。

  5.说教材处理

  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针对第二段内容主要讲雨季特点,第三段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体现枯水季节的特点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对壶口瀑布进行描写。

第五段是过渡段由水写到石,简要提一下。

第六段是__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需要重点讲解。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2.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__的语言特点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6个教学环节。

  1.导入3min: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导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学习了《黄河颂》这篇__,而光未然恰好在壶口瀑布写下这篇__,可以自然的引出《壶口瀑布》这篇__。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导入,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受写景之奇12min: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壶口瀑布和正常瀑布的区别,调动学生积极性(情景教学法:

使用视频,更加直观让同学们感受到黄河枯水期的气势磅礴);进而比较雨季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从__结构来看,第五段从水写到石,侧面写出水的力量,点明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细读,欣赏表达之美10min:

叶圣陶先生: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分析第三段的重要句子来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活跃度,体现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实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进行赏析。

通过反复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内容和比较教学法,通过删改换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从语言和修辞手法多角度赏析__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此时会点明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

力图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多角度赏析__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目标。

  4.深读,感悟哲理之深10min:

一层层剖析__的主题思想,来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从壶口瀑布的特点磅礴雄壮,到黄河特点,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等,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黄河的特征就是中华民族的特征,黄河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民族精神。

从水写到民族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齐读最后一段,指导朗读后,在雄壮的旋律中再读第六段,升华情感。

  5.教师总结3min:

联系时代以及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黄河蕴含的勇往直前,百折不饶,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6.作业布置2min:

  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所以就布置了作业二,注重实践性,让同学们对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去写一段话。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要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

布置作业三,__结尾的时间究竟有何含义。

综合查找各种资源,得出答案。

这也符合20__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络来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7.板书设计:

  __的板书是针对__重难点内容和__的逻辑顺序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由于__的重点是多角度赏析__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认识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

所以把枯水季节第三段中的重点句子作为板书主体。

__的难点是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所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赋予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8.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由相等关系转到不等关系、来学__内容;学好__内容,为一次函数等数与代数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在上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尝试对学生类比推理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利用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概念;会利用数轴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将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归纳留给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更好运用数学作准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难点:

利用数轴准确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因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再者,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讲授方式,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2、教法:

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交流、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学法:

交流互动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提供足够的

  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讨交流发现如何用数轴来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总结出口诀。

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五步)

  

(一)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活动一:

用木条钉三角形木框,引入概念

  我为学生准备长度不等的木条;让学生亲自动手钉木框;引导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题意,从而确定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来解决问题。

自然而然得出一个不等式组。

  设计意图:

从实例引入,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类比的角度让学生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组织学生探讨交流,如何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每一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和明确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学以致用,一试身手

  ?

2x?

3?

x?

11?

2x?

1?

x?

1?

解不等式组?

?

2x?

5x?

8?

4x?

1?

1?

2?

x?

?

?

3

  给学生安排了两个基本的不等式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规范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解不等式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组的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数轴的直观表示有助于准确的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再者,第二个不等式组无解,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式组并不总是有解。

一个不等式组是否有解,谁说了算呢?

那就要看看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是否有公共部分了!

  (三)总结规律,得出口诀

  给出四个基本的不等式组,先让学生通过数轴确定解集,从直观上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达到会说理解会运用。

教师注意两点:

一是注意口诀中的每一个大字与小字代表的是符号还是数?

二是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悟一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人体本身就带着这四句口诀呢!

例如:

、、、可谓:

“轻松一刻”!

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直观地掌握这四种有代表类型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区分出这四种不同的情况、理解口诀后,以后做题中,能否结合数轴更快更准地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口诀的使用对难点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此时此刻,教师完全可以告诉学生:

“解不等式组啊,以后想做错,这个真的很难!

”)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类比找相等关系来找不等关系,尝试写出做题过程,教师指点。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加深对以不等式组为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认识。

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归纳小结,整体感知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本节课自己的体会、收获;最后教师补充总结,点明三点:

一是解不等式组的基本过程;二是数轴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哪类问题适合用不等式组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再次巩固了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

突出了重点!

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四:

板书设计

  左中右三部分:

  左

(一)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利用数轴,找公共部分。

  中

(二)1、四种结果

  2、口诀内容: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题过程、注意事项

  右(三)实际应用;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张弟发

  太平狮峰学校

说课稿篇3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例1,2分数除法中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例1例2让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的经验,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基础。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中解

  决问题、比的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本课时通过例3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6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

  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观察、概括、分析、比较和综

  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按照布鲁纳关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三个表征系统的阶段,或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的理论,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思考解答

  1.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

  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2.1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12小时?

  (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该填空题。

  二、教学新课

  小明2/3小时行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下面问题思考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2/3

  

(2)小组探索算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可以用综合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

通过交流

  汇报,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1)2÷2/3=(2×3/2)÷(2/3×3/2)=3÷1=3(商不变规律和倒数的认识)

  

(2)2÷2/3=2÷(2÷3)=2÷2×3=1×3=3(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2÷2/3=2×3/2=3(由分数除以整数推想)

  (4)先画线段分析图,再列式解答

  2÷2=1(千米)1×3=3(千米)

  在这四种情况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对此题做一个重新的分析。

  教师讲解并有选择地加以板书,展现推算的全过程:

  (3)教师板书线段图

  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算么?

  启发学生明确计算思路:

  ①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

  ②再求1小时即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算式是:

2×1/2×3

  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板书中约分的时候让学生说原被除数2约分得到的3,有什么具体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

然后观察、比较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说课稿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课《双胞胎》一课,下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倡艺术活动的个性化、游戏化、综合化。

《双胞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或动物。

  3,在活动中体会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本课重点:

  让学生认识对称。

  本课难点:

  能够合理利用对称原理进行作品创作。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准备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一):

目标认定

  我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对称;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或动物。

  

(二):

激趣导入

  媒体播放不同的双胞胎图片,让学生说说双胞胎有那些特点。

  (三):

愤悱点拨

  1,欣赏不同形势的表现双胞胎的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感知:

作品创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2,教师利用剪纸的形式剪出一对对称的小熊形象,告诉学生这是绝对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动手重新组合,让学生认识相对对称和绝对对称的不同。

让学生明白:

在作品表现上,相对对称比绝对对称表现内容更丰富。

3,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你喜欢绘画还是制作?

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四):

大胆创作

  1,出示作业要求

  2,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可以用画图、剪贴、纸工、泥工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带来的工具和材料,表现的组合图形。

  (五):

互动评议

  开展评选活动,评奖的项目由学生推荐。

如“制作之星”“绘画之星”“创意之星”……每个奖项可以由同学推荐评比,也可以自己“毛遂自荐”。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说课稿篇5

  一、引言: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谈生命》,__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要篇目,也是一则极好的朗读材料。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

她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我把__设计为两个课时,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解第一课时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写了春水的生命历程,揭示了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通过学习本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进行哲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的三个维度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揣摩文意,领悟文中精美深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分析概括文字的能力。

  3、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并吸取积极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本堂课的重点。

由于文中“一江春水”的比喻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哲理深邃的语句也很丰富。

所以,我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及九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品读感悟法:

于永正先生曾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作为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学们一定喜欢,但其中不少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用心朗读才能体会。

我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欣赏文中明朗鲜活的文字。

  2、阅读评点发: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组织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示范教学法:

教学中诵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感悟等环节,适当给以示范。

  学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法指导,我采用自主赏析,自主感悟和合作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