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16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docx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汇总

这时手机将自动关闭,便出现掉话。

这些干扰电波来源非常复杂,是多方面的,例如工业干扰、电源火花干扰和其它的邻近电波干扰等,这些干扰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波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通信过程中必然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外来电波的干扰是造成移动通信系统干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技术现状:

2.1、传统干扰抑制技术

在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中,相邻小区采用不同频段以抑制小区间干扰

2.1.1、基于软频率复用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软频率复用的核心思想是把小区覆盖范围分为小区中心和小区边缘两种不重叠的区域,在小区边缘采用和传统2G系统类似的频率复用策略以降低小区间干扰,在小区中心采用全频率复用以提高速率。

图1给出了一种典型的实现方案,小区中心用户可使用整个频谱,但使用较小的功率以降低对邻近小区的干扰。

由于其路径损耗较小,所以降低功率并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对小区的边缘用户,先将整个频带分成3个互不重叠的子频段,一个小区只使用一个子频段并且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子频段。

由于邻小区边缘用户使用互不重叠的频段,边缘用户可以使用较大的功率。

该提案简单易行,通过在系统初始化阶段进行一次频率资源规划再辅以一定的资源分配算法即可以实现对小区间干扰的抑制,且软频率复用效率比较高。

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小区边缘频谱效率不高,通常只能使用1/3的频谱资源;二是当OFDM系统内各小区的负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剧烈变化时,该方法显得很不灵活。

阿尔卡特提出一种改进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对小区边缘进行了细分,将整个可用频段分为7组。

将小区边缘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可用频率为这7组中间的其中一组,不同小区间的相邻小区边缘采用的频带互不重叠。

这使得在确保小区间干扰减小的前提下,小区边缘可用频率相较于华为的提案显著提高(从1/3提高到6/7)。

具体实现如下:

在该方案中,每个小区的中心区域使用全段频率以使中心区域容量最大,而边缘区域被分为3部分,每部分又使用不同的频段。

再将整个频段7等分,分别与小区中各数字区域部分相对应,如图。

这样就实现了各相邻数字区域之间频率的交错,避免了相邻小区间的同频干扰。

该方案虽然大大提高了SINR值,但这是以频谱利用率作为代价,系统容量并未得到提高反而下降,如图3。

由于OFDM系统小区内子载波严格正交,很好地避免了小区内的同频干扰,因此,在某小区边缘区域可以采取由该小区3个数字区域部分的频率之和。

A小区的数字2区域可以采用频段为4和5的频率,因为小区内的同频干扰已经被正交子载波消除,因此,A小区边80缘区域就可以共用2、4、5频段的频率资源,占整个频率带宽的3/7,频谱利用率得以提高,系统容量也必然提高,如图4。

这种方案虽然可行,但是必须使用有效的资源调度方法进行控制。

当A小区的数字2部分调用频段为4的频率资源,而E小区的数字6部分也调用频段为4的频率资源,这样,由于两数字区域距离相距太小,小区间的同频干扰较大,误码率会急剧上升,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甚至无法保证最低通信质量要求。

资源调度方法就是用来杜绝相邻两数字区域使用同一频率造成干扰过大的情况发生。

由于用户数和业务量往往都是随机的,很少会出现多个相邻小区同时达到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资源调度方法让资源紧张的小区边缘区域调用同小区的其他频率资源,而与该小区较近的邻小区不允许再调用该频率资源。

A小区的数字2区域已调用频段4的频率,那么小区E的数字6、7区域就不能再调用频段为4的频率,从而避免小区间同频干扰过大。

同样,如果A小区数字4区域已调用频段5的频率资源,那么小区G的数字3、6区域就不能调用5频段频率。

这样,A小区的数字4边缘区域就可占用整个频段的3/7,系统容量得以提升,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而G小区的数字3和6边缘区域不能再调用频段5,但仍可互相调用,所占频率也能达到整个频段的2/7,不会导致系统容量下降过大。

如果不采用资源调度算法,频率复用因子为7的软频率复用方案中各小区中每个数字区域的可用频率为整个频段的1/7,虽然其SINR值相对于频率复用因子为3的软频率复用方案有较明显提高,但是对于小区边缘区域容量却有较大的降低。

采用合理的资源调度算法,不仅可以明显增大SINR值,也可使各小区边缘部分的可用频率达到3/7,这样小区边缘区域的容量相对频率复用因子为3的软频率复用方案就有较大105提升,如图4所示。

2.1.2、结论

本文给出了一种频率复用因子为7的软频率复用方案来抑制小区间干扰,相对较常用的频率复用因子为3的软频率复用方案,该方案在小区边缘区域部分获得了更高的用户峰值速率,使整个系统容量得到提升。

软频率复用基本不需要在基站间交换信息,优点是计算复杂度低,信令开销也很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但软频率复用使得小区边缘只能使用部分频谱资源,吞吐量受影响,难以实现高速率传输,这是软频率复用技术的根本缺陷。

2.2、CDMA系统中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

2.2.1、功率控制

在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是无线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对于克服“远近效应”、减小小区间干扰、增加系统容量和提高系统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移动通信的上行链路中,如果小区内的所有用户均以相同功率发射,则靠近基站移动台到达的信号强,远离基站移动台到达的信号弱,导致强信号掩盖弱信号的“远近效应”。

CDMA是同一小区内多个用户同一时刻共同使用同一频率的系统,因此“远近效应”更加突出。

为了克服CDMA系统的“远近效应”,应对移动台进行功率控制。

在下行链路中,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台受其它相邻小区的干扰,导致接收信号恶化,产生“边缘效应”,为了克服这种效应,也需要对基站实行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技术可补偿传输损耗、解决“远近效应”和“边缘效应”问题、增加系统容量和提高系统性能,从而更好地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优势。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功率控制技术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通信的上下行链路方向,功率控制可分为:

(a)、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它又称反向功率控制,用于控制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保证基站收到各个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功率或信噪比(SNR)基本相等,这样既能有效克服“远近效应”,又能使移动台在满足自身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发射功率,从而延长移动台的电池寿命。

(b)、下行链路功率控制:

它又称前向功率控制,用于控制基站的发射功率,使所有移动台收到的基站发射信号功率或信噪比基本相等,从而克服“角效应”,并可使基站的平均发射功率减小,有效降低小区间干扰。

(2)、集中式和分布式功率控制

(a)、集中式功率控制

它是指在网络端进行功率控制,根据接收端接收的信号功率和各条链路的增益整体,调整发射端的发射功率。

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对集中式功控作过分析研究,证明它能通过几次迭代,快速收敛到一个最佳的发射功率向量。

由于集中式功控需知道所有链路的信息,会造成很大的时延,而且计算复杂度很高,在实际系统中很难实现,但它可提供功率控制的性能范围。

(b)、分布式功率控制

它是在接收端进行的功率控制,根据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功率及其链路增益,单独调整自身发射功率。

这种方式只需了解接收端自身的局部信息,算法比较简单,在实际系统中易于采用。

(3)、开环功率控制、外环功率控制和内环功率控制

(a)、开环功率控制

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中。

在移动台准备发起呼叫时,先接收基站发射的广播信号,估计下行链路的衰落情况,然后把下行链路衰落近似等价为上行链路损耗进行补偿,再加上一定的安全裕度,作为初始发射功率。

(b)、外环功率控制

主要功能是适应无线信道的变化情况。

由于服务质量要求是根据误码率或误块率衡量,外环通过检测接收端的误块率,动态调整内环功控中的目标信噪比,把功率控制与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直接相关联。

(c)、内环功率控制

又称快速功率控制,把实时测量的SIR与目标信噪比相比较,产生传输功率控制(T[C)命令,发射端根据收到的TPC进行功率调整。

2.2.2、扩频技术:

扩频是一种信息处理传输技术。

扩频技术是利用同欲传输数据(信息)无关的码对被传输信号扩展频谱,使之占有远远超过被传送信息所必需的最小带宽。

扩频信号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低截获概率,码分多址能力,高距离分辨率和精确定时特性等。

扩频的基本方法有,直接序列(DS)、跳频(FH)、跳时(TH)和线性调频(Chirp)等4种,其目前人们所熟知的新一代手机标准CDMA就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一个应用。

而跳频、跳时等技术则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以避免己方通信信号被敌方截获或者干扰。

2.2.2.1、工作原理:

在发端输入的信息先经信息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

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

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

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

由此可见,—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三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

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

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扩频通信就是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

2.2.2.2、分类:

按照扩展频谱的方式不同,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可以分为:

(a)、直扩方式:

直接序列扩频工作方式,简称直扩(DS)方式所谓直接序列扩频,就是直接用具有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在发端去扩展信号的频谱。

而在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进行解扩,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用窄脉冲序列对某一载波进行二相相移键控调制。

如果采用平衡调制器,则调制后的输出为二相相移键控信号,它相当于载波抑制的调幅双边带信号。

(b)、跳频方式:

另外一种扩展信号频谱的方式称为跳频所谓跳频,比较确切的意思是:

用一定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频率频移键控。

也就是说,用扩频码序列去进行频移键控调制,使载波频率不断地跳变,所以称为跳频。

简单的频移键控如2FSK,只有两个频率,分别代表传号和空号。

而跳频系统则有几个、几十个、甚至上干个频率、由所传信息与扩频码的组合去进行选择控制,不断跳变。

(c)、跳时方式:

跳变时间工作方式,简称跳时(TH)方式。

与跳频相似,跳时是使发射信号在时间轴上跳变。

首先把时间轴分成许多时片。

在一帧内哪个时片发射信号由扩频码序列去进行控制。

可以把跳时理解为:

用一定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时片的时移键控。

由于采用了窄得很多的时片去发送信号,相对说来,信号的频谱也就展宽了。

在发端,输入的数据先存储起来,由扩频码发生器的扩频码序列去控制通-断开关,经二相或四相调制后再经射频调制后发射。

在收端,由射频接收机输出的中频信号经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控制通-断开关,再经二相或四相解调器,送到数据存储器和再定时后输出数据。

只要收发两端在时间上严格同步进行,就能正确地恢复原始数据。

(d)、Chirp方式:

宽带线性调频工作方式,简称Chirp方式。

这种扩频调制方式主要用在雷达中,但在通信中也有应用。

发端有一锯齿波去调制压控振荡器,从而产生线性调频脉冲。

它和扫频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一样。

在收端,线性调频脉冲由匹配滤波器对其进行压缩,把能量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输出,从而提高了信噪比,获得了处理增益。

匹配滤波器可采用色散延迟线,它是一个存储和累加器件。

其作用机理是对不同频率的延迟时间不一样。

如果使脉冲前后两端的频率经不同的延迟后一同输出,则匹配滤波器起到了脉冲压缩和能量集中的作用。

匹配滤波器输出信噪比的改善是脉冲宽度与调频频偏乘积的函数。

一般,线性调频在通信中很少应用。

2.2.2.3、优势:

(1)、抗干扰能力

强扩频通信系统扩展的频谱越宽,处理增益越高,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简单地说,如果信号频谱展宽10倍,那么干扰方面需要在更宽的频带上去进行干扰,分散了干扰功率,从而在总功率不变的条件下,其干扰强度只有原来的1/10。

另外,由于接收端采用扩频码序列进行相关检测,空中即使有同类信号进行干扰,如果不能检测出有用信号的码序列,干扰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因此抗干扰性能强是扩频通信的最突出的优点。

(2)、码分多址能力强

由于扩频通信中存在扩频码序列的扩频调制,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码型扩频序列之间优良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在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则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在同一频带上许多对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3)、高速可扩展能力强

由于独占信道且码分多址,所以速率很高。

由于在IEEE802.11标准中,11位随机码元中只有1位用来传输数据,因此吞吐量的扩展能力强。

相对于通用标准采用的相位变化DQPSK/DPSK调制技术,增强型采用了直序/脉冲位置调制(DS/PPM)技术。

PPM技术使用了预置的8位码元中的3位传输数据,这就使传输率产生了飞跃。

2.2.2.4、应用前景:

扩频信号是用扩展随机序列——伪随机码调制射频信号或不断跳跃的载波信号频率而得到的,这样,扩频系统不同于传统通信系统,它可以极大限度地共享相同的频道资源。

每套系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扩展序列来减少来自其他设备的干扰,只有具有与发射者相同扩展序列的接收者才可以重组或压缩扩频传输信号来获得其中加载的有效信息。

即使是多套扩频设备使用同一个频道在同一地区进行信号传输,只要采用不同的扩频序列,就不会相互干扰。

扩频系统这一频道复用的优势,使其成为在大城市频谱资源十分拥挤的环境下最理想的选择。

扩频通信作为一种成熟的高科技技术,可应用于:

(1)地僻人稀的农村及通信不发达地区;

(2)有线基建已饱和的繁华市区;(3)因业务要求骤增而有线基建滞后的新建社区;(4)用户主干/备份通信网络,以弥补邮电公众网络的不足。

2.3基于多小区载波、功率联合分配的干扰协调技术

软频率复用可以认为是将OFDM系统整个频带分为多个子频段,确定各子频段功率,然后为每个用户指定所使用的频段,在频段中为用户分配子载波。

因此,针对软频率复用缺陷的改进方法是直接为用户分配载波和功率。

在多小区载波、功率联合分配中,一般假设各用户的信道状况已知,并且当一个子载波分配之后,对其他小区同一载波形成的干扰可以计算得到。

多小区载波、功率联合分配一般可以用约束优化问题建模,根据优化目标的不同,目前的研究可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目标是在最大发送功率受限和满足用户公平性条件下,通过子载波和功率的最优分配使系统吞吐量达到最大[7~8];第二类的目标是在满足用户传输速率的条件下,通过子载波的最优分配使总的传输功率最小。

载波和功率的联合分配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形式。

集中式资源分配方案假设网络中存在包含全局网络信息的设备(如RNC),该设备根据所有用户的信道信息和相互干扰统筹载波和功率的分配。

集中式资源分配方案的缺陷是所有计算都集中到了一个网元设备上,计算量大,复杂度高。

为了使方案更具实用性,一般需要对问题模型进行简化,参考文献[11]对载波分配进行了简化,假设每个用户分配的载波数相同。

简化方案以

一定性能下降为代价显著降低了复杂度。

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案是指载波分配发生在只有网络局部信息的网元设备,如基站。

基站独立操作,同时通过基站之间交换信息实现全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12]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化吞吐量准则的分布式功率分配算法。

首先针对单载波在每个小区计算关闭该载波对整体系统吞吐量的影响,以此决定该载波在本小区是否分配,然后并行应用于多载波的情形。

但该算法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公平性问题。

参考文献[13]同样通过子载波对整体吞吐量的贡献来

判断是否在小区内选择该载波。

算法同时还加入了用户权重,使用户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收敛速度也较快。

总体而言,分布式资源分配的收敛性分析是个很困难的问题。

很难保证算法能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并且分布式方案的分配结果会存在波动现象,收敛速度较慢。

2.4、基于交织多址的干扰随机化和干扰消除

交织多址(interleave-divisionmultipleaccess,IDMA)技术是码分多址技术的一种特例(可以认为是扩频因子为1时的码分多址)[14~15],因此IDMA继承了码分多址技术抗多径衰落、抗多用户干扰等诸多特性。

IDMA系统的实现如图2所示。

IDMA技术的核心是在不同小区使用不同的伪随机交织器,通过伪随机交织器产生不同的交织图案,并分配给不同的小区,接收机采用不同的交织图案解交织,即可将目标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解出,然后在总的接收信号中减去干扰信号,进而有效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比。

IDMA技术在LTE系统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IDMA技术对每个基站发送信号应用不同的交织码,可作为干扰随机化的手段,其效果与传统3G系统的加扰并无明显差异;另一方面,IDMA可以采用类似于码分多址系统多用户联合检测的干扰消除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将干扰信号解调/解码后,对该干扰信号进行重构(reconstruction),然后从接收信号中减去。

如果能将干扰信号分量准确减去,剩下的就是有用信号和噪声,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干扰消除技术。

小区间干扰删除的优势在于,对小区边缘的频率资源没有限制,相邻小区即使在小区边缘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可以获得更高的小区边缘频谱效率和总频谱效率。

有研究表明,基于IDMA的迭代干扰消除技术可以使小区边缘吞吐量(即5%CDF吞吐量)获得50%的性能增益;在小区平均吞吐量方面,也有5%的性能增益。

由于需要完全解调甚至解码干扰信号,IDMA对系统的设计如资源块分配、信道估计、同步、信令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或带来了更多限制。

因此,LTERelease8中没有采用IDMA的干扰消除,而仅作为一种干扰随机化技术,但是,IDMA干扰消除技术的优越性能仍然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在LTE的演进版本中有持续的论。

2.5、基于协作调度的干扰抑制技术

LTE-Advanced系统提出了多点协作传输技术(coordinatedmultipointtransmission/reception,CoMP),因其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性能,提高系统吞吐量,在近年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成为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新研究方向。

多点协作传输技术是对传统单基站MIMO技术的一个补充和扩展,若干小区的基站使用光纤或电缆连接,通过基站间协作传输来达到减少小区间干扰、提高系统容量、改善小区边缘覆盖的目的。

目前,多点协作传输技术分为多点联合处理和多点协调调度两大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互相之间不能完全取代。

(1)多点联合处理技术

多点联合处理,即多个协作节点(基站)之间通过共享数据及信道信息、调度信息等,联合为目标用户提供服务。

其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同时被小区1、小区2服务。

在采用多小区联合处理的系统中,每个基站都可以看作是虚拟天线,与用户形成虚拟MIMO系统,使用多个基站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服务。

此技术可以把相邻小区干扰信号转换为有用信号,从而消除相邻小区干扰,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

多小区联合发送虽然可以得到较大的增益,但是要在实际系统中实现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参与联合发送的各个基站都需要获得所有用户的数据包,在用户速率较高时会要求基站之间的支撑网络具有较大的容量;另外,在用户端对来自于多个基站的信号进行时间和频率的同步也比较困难。

(2)多点协调调度技术

多点协调调度,即用户数据通过用户所在的服务小区传输,在相邻节点(基站)之间交互调度信息、协同调度,用以避免小区间干扰。

此技术类似于干扰协调、干扰随机化的思想,通常集中在和多天线波束成形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上。

在多天线蜂窝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是一种实现复杂度较低的发送方案,通过使用与用户信道相匹配的发送波束,可以优化信号功率的利用,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发送波束具有手电筒特性,可能会对相邻小区所服务的用户造成较大的干扰。

因此,将多点协调调度技术与波束成形结合起来,即通过相邻小区间的X2接口交换调度信息,使每个小区选择使小区吞吐量总和最大或小区间干扰最小的波束,而不是仅仅考虑本小区的吞吐量,这样即可有效避免波束成形可能带来的干扰。

其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当相邻基站同时选择波束RS1或RS2时,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扰。

由于波束成形调度技术需根据小区实时用户分布情况来确定波束类型,设备昂贵且计算复杂,目前许多提案对此进行简化,普遍做法是假设小区内波束的类型(如发射方向、覆盖范围等)是事先确定的,小区间协作调度只需考虑某个时隙使用哪个波束,而不用考虑波束的类型。

波束协作调度实现复杂度低,只需在相邻干扰小区间交换用户信息,实用性较好,更重要的是,波束协作调度与其他干扰抑制技术可以同时使用,现有波束协作调度没有考虑波束功率的协作控制,预计引入波束功率协作控制后,波束协作调度可弥补软频率复用的缺陷。

三、技术演进:

抑制MIMO蜂窝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多基站联合处理研究进展如下:

MIMO技术在解决容量和传输速率方面的优势无与伦比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在MIMO系统多小区组网情况下"由于每个天线都是干扰源MIMO蜂窝系统中的小区间干扰比单天线蜂窝系统严重得多,导致MIMO吞吐量锐减和用户性能恶化。

如何在多小区环境更好地利用MIMO技术抑制或降低小区间干扰或其它小区干扰是关键,因此,研究抑制MIMO蜂窝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算法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但是"仅通过单个基站处理无法解决小区间干扰问题,必须通过多基站联合处理才行,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其中包括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以联合传输或预编码为代表的多基站联合处理。

联合传输/预编码是一种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降低接收端复杂性的方案,这对移动通信下行链路(从基站到移动台,接收端是用户移动终端)非常适合。

在单小区环境中,联合传输/预编码已取得很大进展相.利用联合传输/预编码解决MIMO系统在多小区组网时下行链路中小区间干扰或其它小区干扰问题"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扩展。

如何在多小区环境更好地利用MIMO技术降低小区间干扰或其它小区干扰十分关键。

已有的MIMO系统中降低小区间干扰的方案主要包括:

传统方法,联合检测,干扰抵消(包括基于IDMA的软干扰抵消),宏分集,信道资源调度,分布式天线,干扰随机化,波束成型,预编码/联合传输等,其主要技术特点总结如表1:

技术

优点

缺点

频率再用(包括软频率再用)

可以简单、有效地降低小区间干扰或其他小区干扰

需要复杂的频率规划,不仅降低了频谱有效性,而且目前已用到极致,很难再取得进展

扇区化

减少小区边沿的平均干扰,频率可以按扇区再用,相对频率再用方法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减少了多经分集效果,不能充分利用MIMO优势;存在区间用户数不平衡问题,增加切换复杂性

扩频

通过码分配和控制每个小区的负载等,将干扰调整在较低水平

降低了系统负载"不能充分利用MIMO优势

功率控制

通过功率控制,降低对相邻小区的干扰

理想的功率控制很难实现

联合检测

可以采用ML,ZF,MMSE等联合检测方案,去的较低的比特错误率

移动台需要配置较大数量的天线,移动台需要连续处理导频信道和进行信道估计,移动台的处理复杂度高

干扰相消

可以采用串行'并行'迭代等方案"取得较低的比特错误率"与联合检测比较复杂度有一定下降

移动台需要配置较大数量的天线"移动台需要连续处理导频信道和进行信道估计,对信道估计误差十分敏感

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