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242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演示课件.ppt

考向分析,网络构建,知识重构,关键词:

“仁”“礼”、仁政、民贵君轻、无为而治、法治、变法革新、兼爱、非攻1儒家

(1)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首创私学,主张“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民贵君轻,君舟民水,2道家

(1)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规律认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跟踪训练1(2017蚌埠)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

“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

“一同天下”;庄子也说:

“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

“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项。

B,2(2017郴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最终达到殊途同归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有相互融合的特点,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相反相成的一面,非“求同存异”,故A项错误;“殊途同归”指诸子百家最终达到的效果一致,材料不能体现该观点,故B项错误;“为稳定统治服务”指诸子百家的目的,而材料论述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相互融合、借鉴的一面,故D项正确。

关键词:

_、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1原因: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_思想。

3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考点二汉代儒学,无为而治,积极有为,法家,4主要内容提出“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天人感应”和“_”学说,宣扬“君权神授”,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提出“_”等处世道德标准,适应了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5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_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_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大一统,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中央集权,儒家,【规律认识】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跟踪训练3(2017黑龙江大庆一模)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理论前提,其目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两项错误。

故选C项。

C,4(2017广州)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

“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关键词: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内心反省1程朱理学

(1)主张“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要把握“理”,就需要“_”。

(2)影响: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考点三宋明理学,天理,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认为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_。

(2)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_”“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

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评价

(1)用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_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心反省,致良知,三纲五常,社会责任,【规律认识】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

跟踪训练5(2017河南郑州一模)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材料信息说明()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知,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17湖南郴州二模)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

“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

”其言论意在()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可知,该学者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

关键词:

异端、“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工商皆本1背景

(1)政治方面:

封建_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

工商业发展,_产生。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专制统治,资本主义萌芽,2概况

(1)李贽:

离经叛道,自称为_,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黄宗羲: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_”的民主思想;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后世反专制斗争。

(3)顾炎武:

倡导_,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

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_思想。

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评价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异端,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朴素的辩证法,【规律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对宋明理学的批评

(1)政治上:

批评君主专制,如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等,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

(2)思想上:

批评“存天理,灭人欲”,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批评以孔子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礼教的虚伪;批评脱离实际的学风,如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3)经济上:

批评重农抑商思想,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跟踪训练7(2017浙江温州十校联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项。

8(2017德州)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

”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

”这些说法()A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可知这些说法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关键词:

四大发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人山水画、京剧1古代科技的杰出代表:

四大发明,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蔡侯纸,阿拉伯,封建社会,司南,阿拉伯,新航路开辟,毕昇,文艺复兴,封建社会,【规律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多是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主要服务于农业和日常生活。

2古代文学

(1)先秦: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的基础,其特点有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屈原的楚辞体长诗离骚,具有_风格,特点是采用_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2)汉赋:

是以_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是其主要特征。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楚国,楚辞,(3)唐诗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_;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特点:

前期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代表:

成就非凡,有_、山水诗、讽喻诗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社会环境,边塞诗,(4)宋词原因:

两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特点: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代表: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_、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5)元曲:

散曲与_合称元曲。

其特点是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曲以_、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它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柳永,元杂剧,关汉卿,(6)明清小说背景:

_的强化;手工业、商业繁荣,_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反封建思想出现。

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批判社会现实。

代表:

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_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清朝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和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名作。

专制中央集权,资本主义萌芽,红楼梦,聊斋志异,【规律认识】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言呈现出由词藻华丽、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3古代艺术

(1)书法,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张旭,楷书,王羲之,颜真卿,

(2)绘画:

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_传神。

(3)京剧:

形成于道光年间,_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民国年间走向世界,成为_。

写意,徽剧,国粹,【规律认识】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绘画艺术由重视写实到注重写意,日趋平民化、风俗化。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跟踪训练9(2017江西仿真测试)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

10(2017蚌埠)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依据题干“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体现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项。

热点素养,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时代精神,链接时政热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应注重对以下考点的复习:

先秦儒家的德政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节用思想,汉代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清之际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等。

(2016海南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A,(2016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C,(2017江苏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D,二、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运用通史意识正确分析思想文化发展的原因。

(2017全国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A,【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2016全国卷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B,【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

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解读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D项错误。

(2016新课标3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C,【解析】该题考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专题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