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49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白银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1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防灾形势2

(一)地质灾害分布2

(二)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5

(三)地质灾害防治进展8

(四)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11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13

(一)指导思想13

(二)规划目标14

(三)规划原则15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16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6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9

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23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3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24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26

(四)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28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9

(一)投资估算29

(二)资金筹措30

(三)实施原则30

六、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35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35

(二)建立防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35

(三)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36

(四)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36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36

(六)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36

七、附则37

附件:

38

附表一白银市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表(2016—2020年)38

附表二白银市年度地质灾害排查规划表(2016—2020年)38

附表三白银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实施规划表(2016—2020年)38

附表四白银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规划表(2016—2020年)39

附表五白银市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规划表(2016—2020年)43

附表六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表(2016—2020年)43

附图:

白银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

25万)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涉及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战略任务,做好“十三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重点省份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通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白银市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和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进展,编制本规划。

规划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六种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总土地面积21209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期为“十三五”2016~2020年。

《规划》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任务基础上,重点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及应急体系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并初步估算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对总体工作进度进行了统筹安排。

《规划》是白银市“十三五”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白银市履行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包括文本、附表和附图。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防灾形势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北部,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局地性暴雨频发,具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

境内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数量多。

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地质灾害不仅对危险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更对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和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影响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加剧,突发性、局地性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一)地质灾害分布

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核实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65处,其中白银区24处,占5.16%;平川区49处,占10.54%;会宁县102处,占21.94%;靖远县196处,占42.15%;景泰县94处,占20.22%(表1-1)。

表1-1白银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分布一览表

灾种

行政区

滑坡

(处)

崩塌

(处)

泥石流

(处)

地面塌陷(处)

地裂缝

(处)

不稳定斜坡(处)

合计

(处)

所占百分比(%)

白银区

9

1

3

1

10

24

5.16

平川区

4

9

8

7

21

49

10.54

会宁县

12

16

7

29

38

102

21.94

靖远县

18

4

42

1

1

130

196

42.15

景泰县

39

29

2

24

94

20.22

合计

43

69

89

11

30

223

465

100

所占百分比(%)

9.25

14.84

19.14

2.37

6.45

47.96

100

白银市境内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

截止2016年底,全市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65处,其中滑坡43处,占9.25%、崩塌69处,占14.84%、不稳定斜坡223处,占47.96%、泥石流沟89处,占19.14%、地面塌陷11处,占2.37%、地裂缝30处,占6.45%。

受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象和水文因素影响,区内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及河、沟谷两岸的黄土丘陵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祖厉河两岸,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矿区采空区,地裂缝主要分布于黄土塬区,具体分布特征如下:

1、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

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靖远北部的黄河Ⅲ、Ⅳ级阶地前缘及西南部黄土残塬冲沟的沟岸和道路一带;平川宝积镇、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一带;会宁祖厉河及其支流河、沟谷两岸一带;景泰黄河沿岸高陡边坡地带,交通线路沿线及引黄干渠沿线。

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为降水和地震引发,其次也受冻胀冻融的影响,年内主要发生在2~3月份和5~9月间。

2、泥石流

区内各沟谷流域内植被稀少,冲沟发育,滑坡、崩塌分布零星且规模较小,固体物质不充足,以洪水为多,间有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和泥石流,按其流体特征均为稀性泥石流。

泥流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中部黄河两岸、祖厉河河谷及东北部黄土丘陵地带。

各泥流沟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泥流沟平面形态多呈扇状或长条状,泥流规模以中型和小型为主。

按泥石流易发程度分,主要为中易发,其次为低易发。

其暴发频率约3~5年一次,危害方式主要为冲蚀和冲淹破坏。

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滑坡、沟道中下游沟岸坍塌、沟道内的松散堆积物及面状侵蚀物。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黄河北岸及西北部基岩中低山区。

各沟谷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流域平面形态多呈长条状或树冠状,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岸崩塌、滑坡、沟道松散堆积物及道路修建、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弃土废渣。

泥石流搬运巨石的能力较强,巨石粒径一般0.3~0.5m,最大粒经可达1.0m。

区内泥流和泥石流均属于暴雨型,多集中发生于7~9月,具连片发生、集中爆发、危害严重的特征。

3、地面塌陷

规划区已发生的地面塌陷为冒顶式、湿陷性塌陷,潜在地面塌陷为冒顶式塌陷。

1)冒顶式塌陷

主要分布于景泰县、靖远县及平川区,由采矿、灌溉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矿区集中分布,其它区域零星分布;靖远县、平川区境内各采空塌陷区分布及其延展方向与煤层走向一致,主要分布于王家山镇、宝积镇、共和镇、黄峤乡等乡镇;景泰地面塌陷分布与地层走向、采煤点分布一致,地面塌陷一般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废弃老矿洞引发。

2)湿陷性黄土塌陷

主要分布于靖远、会宁黄土塬区,规模大小不一,多串珠状分布。

区内黄土丘陵及黄土塬区大面积为厚层黄土覆盖,黄土疏松、干燥—稍湿,具湿陷性,在强烈的机械侵蚀作用下,破坏土体结构,使土体中的裂隙不断扩大,最终形成陷穴、塌陷。

4、地裂缝

主要分布于会宁县黄土塬区,该区黄土覆盖层厚,湿陷性黄土在降水、灌溉用水的作用下,沿黄土中垂直节理裂隙不断发展形成的,一般呈线状、片状分布,单组、单片面积较小,中、小型者居多,其中会宁分布29处,靖远县1处。

(二)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

据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市因地质灾害共造成1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846.47万元(表1-2)。

目前,全市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8.2260万人,威胁财产达49.0513亿元(表1-3)。

全市已发生的151处地质灾害,主要造成人员伤亡、牲畜伤亡和破坏公共设施、农田、房屋等,灾情一般级地质灾害115处、较大级地质灾害25处、重大级地质灾害8处、特大级地质灾害3处。

其中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608.48万元,占26.49%;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69.8万元,占21.02%;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84.71万元,占4.92%;地面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683.48万元,占47.57%。

从受灾程度来看,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从行政区来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是平川区和会宁县。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中:

险情特重的隐患点有17处,占总数的3.66%;大型的有81处,占总数的17.42%;中型的有210处,占总数的45.16%;小型的有157处,占总数的33.76%。

共有82260人、约49.05亿元财产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中。

其中:

白银区威胁6904人、约0.7386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8.39%、1.51%;平川区威胁8939人、约3.04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10.87%、6.20%;会宁县威胁33654人、约37.15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40.91%、75.74%;靖远县威胁21409人、约5.32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26.03%、10.85%;景泰县威胁11354人、约2.80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13.80%、5.71%(表1—4)。

 

表1-2白银市地质灾害灾情一览表

县(区)

死亡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滑坡、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不稳定斜坡

合计

滑坡、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不稳定斜坡

地裂缝

合计

白银区

2

2

82.1

35.5

8.9

126.5

平川区

0

0

0

0

0

151.8

496

4610

5257.8

靖远县

3

17

2

1

23

236

420

1229

2

1887

会宁县

82

3

0

85

1342.28

391.3

6.58

482.71

2222.87

景泰县

0

5

0

5

134

359

10

503

合计

87

25

2

1

115

2067.8

2608.48

4683.48

2

484.71

9846.47

表1-3白银市地质灾害险情一览表

县(区)

隐患点

总数

威胁人口(人)

威胁财产(万元)

滑坡、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不稳定斜坡

地裂缝

合计

滑坡、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不稳定斜坡

地裂缝

合计

白银区

24

212

6500

100

92

 

6904

1956

4000

460

970

 

7386

平川区

49

2535

1370

4934

100

 

8939

15710

8054

5950

696.8

 

30410.8

会宁县

102

7729

20368

637

2331

2589

33654

9888.9

353870

641.5

4430.3

2663.8

371494.5

靖远县

196

941

14532

334

5517

85

21409

2174

30051

7222

13717.5

60

53224.5

景泰县

94

2978

7850

313

213

 

11354

2941

1130

1397

1390

 

27997.3

小计

465

14395

50620

6318

8253

2674

82260

32669.9

397105

15670.5

21204.6

2723.8

490513.1

表1—4地质灾害损失预测评估表

项目行政区

灾情等级(处)

威胁人口(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白银区

3

0

10

11

6904

7386

平川区

2

10

11

26

8939

30410.8

会宁县

2

16

69

15

33654

371494.5

靖远县

4

38

96

58

21409

53224.5

景泰县

6

17

24

47

11354

27997.3

合计

17

81

210

157

82260

490513.1

所占百分比(%)

3.66

17.42

45.16

33.76

100.00

(三)地质灾害防治进展

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9]83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116号)等文件,依靠国家支持,争取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收到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前后,全面完成了5个县(区)1:

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摸清了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类型、初步评价了其稳定性和危险性,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6年前后,全面完成了5个县(区)1:

5万地质灾害详查,对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核准和补充,更新了地质灾害数据库,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加到465处。

为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

2.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重点抓了以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监测、有手段、有预报、有警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市、县(区)、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县(区)初步组建基层监测员队伍,组织体系和监测业务流程不断完善。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区)、乡(镇)、村(社)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机制。

各县(区)根据当地地质灾害动态信息,每年都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了警示标志牌。

市级、县级气象预警工作逐步展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已具雏形。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始发挥作用。

3.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不断扩大

通过《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程,结合市、县(区)实际情况,省、市、县(区)先后投入治理资金11404万元,对会宁县城区、平川区、白银区矿区、靖远县城区及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进行治理,通过地质灾害的治理,为城市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我市利用资源枯竭城市的投入3.77亿元,对地面塌陷区538户居民实施搬迁避让,修建三栋教学楼,安置学生。

对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的35.07平方公里原采煤塌陷区予以综合治理,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灾情的进一步扩大,保护了塌陷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应急体系初步建立

成立了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组建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大队(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军事化矿山救护大队加挂牌子),主要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和处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

5.防治工程管理明显加强

初步建立了防灾预案、灾害速报、险情排查、汛期值班、汛期巡查等制度;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备案制度,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全面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已经基本形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登记工作初步到位,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各类建筑工程基本落实了“三同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监管奠定了基础。

6.社会参与度不断扩大

通过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及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参训群众识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全社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7.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

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分三期实施,国家总投资3.77亿元,其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2.9亿元(一期投资1亿元,二期投资0.9亿元,三期投资1亿元);省级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市县区政府自筹4600万元。

主要实施搬迁避让、治理水源、环境整治、生态恢复和地形地貌景观治理五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四)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的形势

(1)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貌起伏变化大,软弱岩土分布广泛,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

据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本世纪前期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将会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将会增多;地震趋于活跃,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加大,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可能更加严重,未来5~10年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2)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灾害不断加剧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难免导致或加剧地质灾害,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仍会有上升趋势。

特别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铁路、公路、水利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呈增长态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要,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逐年增加,井工开采矿山形成的地面塌陷、露天开采矿山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

(3)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繁重

我市已发现的46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5个县(区),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

许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急需工程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分散居民、煤矿开采塌陷区居民仍需要搬迁安置,地质灾害防治将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进展,但从当前全市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严峻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较,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调查覆盖面小,工作精度较低

县(区)1:

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覆盖全市,但受调查工作精度所限,仅宏观定性调查评价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状态,不能为主要城镇工程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2)基层组织、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和认识还不够

目前,还存在基层组织和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动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欠缺,部分群众在治理工程过程中,有配合不力、对搬迁避让工作等具有抵触心理等。

(3)基层网络体系建设不充实

受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基层网络体系建设不够充实,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村(社区)、社、居民点等基本网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实。

(4)监测预警水平较低

由于地质灾害分布广、数量多,缺乏系统的专业监测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成功预报准确率低,防灾减灾效能尚未有效发挥。

(5)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耗资巨大,市、县(区)稳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主要以中央和省级财政出资为主,防治经费尚未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地质灾害防治的多元投资渠道尚未形成,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

(6)应急体系建设薄弱

地质灾害应急机构不健全,人员、装备配置不到位,县(区)应急能力不足,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还需加强。

(7)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地质灾害区域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成因、机理等研究水平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防治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8)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健全

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机制尚未健全。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参与,创新防治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民生优先,防治结合

将防灾减灾和民生工程相结合,以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对所有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对居住分散、受威胁严重的村民实施搬迁避让,对于难以搬迁或治理效益显著的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

同时要加强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达到协调统一。

2.群专结合,科学减灾

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常规方法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应急建设与长效防治相结合,形成专业指导和群居广泛参与,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运用新理论、新思路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在实践中建立适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的技术标准,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水平。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县(区)全面纳入规划,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人口密集的城镇周围、风景名胜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的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4.统一领导、协调配合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气象、建设、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能分工,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

5.机制创新,多措并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