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319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docx

医疗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7月

 

第一篇:

国务院发布医疗指导意见医疗信息化成重点4

一、总体要求5

(二)目标任务。

7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11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12

四、组织实施142015年9月8日14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15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15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15

第四篇:

20082014年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细分领域数据15

第五篇:

医疗信息化受关注健康数据“钱”景无限16

第六篇:

医疗信息化加速升温两大巨头争雄17

第七篇:

国际级医疗信息化平台开始论证18

第八篇:

国家启动医疗信息化平台论证护航健康险发展19

第九篇:

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

第十篇:

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增长率高于20%22

第十一篇:

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几个发展趋势预测22

第十二篇:

我国医疗信息化或可向英国取经24

第十三篇:

我国医疗信息化重构卫生事业26

第十四篇:

万达信息布局医疗信息化产业链28

第十五篇:

医疗信息化建设扩大我国IT设备需求市场30

第十六篇:

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浅析32

第十七篇:

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未来两年的发展趋势34

第十八篇:

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排名37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排名38

1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天健科技集团

4东华软件股份公司

5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6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7西安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9银江股份有限公司

10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篇:

国务院发布医疗指导意见医疗信息化成重点

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提出,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表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同时,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华金证券研报称,在政策、资金投入以及行业内在需求的激励下,医疗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速将明显高于整个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速。

到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

从投资角度考虑,建议关注易联众、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卫宁软件、用友网络、东华软件、中瑞思创以及创业软件。

以下为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

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

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

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

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

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

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

加强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三)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政府举办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科学布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划分服务区域,加强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患者需求。

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在服务各族群众中的特殊作用。

(四)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

根据服务人口、疾病谱、诊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在具备能力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限制。

县级中医医院同时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五)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

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六)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

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

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一)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通过行政管理、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激励约束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

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以病种结构、服务辐射范围、功能任务完成情况、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床位调控机制,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

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

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及薄弱地区的中医医院应区别对待。

支持慢性病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

(二)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

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

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签约医生团队负责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规范签约服务收费,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

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

签约医生或签约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

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按照分级诊疗工作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医保政策。

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

继续完善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

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促进患者有序流动。

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四)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

根据价格总体水平调控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五)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强费用控制等手段,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主动承担疑难复杂疾病患者诊疗服务。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向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

(六)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鼓励上级医院出具药物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

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和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顺畅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二级以上医院、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协同,为

慢性病、老年病等患者提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互助护理、家庭病床、医疗康复等服务。

充分发挥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在分工协作机制中的作用。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分级诊疗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本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明确部门职责。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规划、设置、审批和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明确双向转诊制度,优化转诊流程,牵头制定常见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付政策,指导相关学(协)会制定完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

发展改革(价格)部门要完善医药价格政策,落实分级定价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财政部门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

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抓好贯彻落实。

(三)稳妥推进试点。

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增加分级诊疗试点地区。

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2015年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探索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分级诊疗和患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并通报进展情况。

(四)强化宣传引导。

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

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知识,促进患者树立科学就医理念,提高科学就医能力,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的宣传,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就近、优先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附件: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二、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

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七、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八、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九、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第四篇:

20082014年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细分领域数据

医疗信息化按照细分领域划分,主要包括医院HIS、医院CIS、医院MIS、区域医疗以及其他,从细分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来看,目前国内信息化解决方案规模最大的仍是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中,2014年的规模为2002亿元。

从增长变化来看,区域医疗信息化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2014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规模为1953亿元,同比增长4214%。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个人健康管理。

如果将医疗机构看作节点,区域卫生平台便是覆盖这些节点的信息交换网络,区域卫生平台的建设以健康档案以及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为基础。

总体来看,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从医疗卫生机构“点”的信息化,扩展至区域卫生平台“面”的信息化,最终扩展至基于互联网的面向个人的健康管理和诊疗医护服务,从而达到医疗卫生体系的全民覆盖。

第五篇:

医疗信息化受关注健康数据“钱”景无限

医疗信息化的精髓在于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系统以电子化方式记录患者就诊的信息。

当前,世界各国对电子病历建设都极其重视,美国、日本、欧洲对电子病历建设均进行了大量投入。

2009年美国通过的经济复兴法案同时包括10年190亿美元在电子病历领域的投入,目前的估计是实际投入将达270亿美元;英国政府10年投入了55亿英镑做电子病历。

当数百万、千万的病历汇集在一起,利用大数据进行挖掘后,其应用前景十分惊人。

对患者来说,电子病历使患者拥有自己完整的电子健康和医疗档案,并可以通过索引在各个医疗机构调取自己的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终生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

对医疗机构来说,可以实现患者统一高效的管理。

对于了解病情、临床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及科学研究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以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患者映射,确保患者信息交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对社保机构而言,可以通过患者主索引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从而准确地了解患者完整的医疗信息,为医疗保险提供确切的证明。

将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大数据挖掘后,还会有更大的魔力。

比如医疗信息系统会提醒医生开处方时患者的药物过敏反应。

医疗信息系统还可用于人群监测,如对将会流行的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加以监控,或对新上市的处方药的副作用加以关注。

第六篇:

医疗信息化加速升温两大巨头争雄

医疗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工程”、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等实质性政策接踵而至,我国医疗信息化步入发展快车道,县医院、社区卫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成主要动力,医院应用需求向临床化和公众化横纵双向拓展,云计算、无线等技术被广泛接受并逐步渗透。

在政府不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及医疗信息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医疗信息化热潮将加速升温,业内预计2016年投资将达340亿元,未来十年将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黄金期。

市场前景虽然可期,但国内公司在该领域的业务格局可谓一盘散沙。

而卫宁软件和万达信息则是该领域的先驱。

卫宁软件专注于医疗软件业务。

不过,2014年后公司的地位有所动摇。

据业内人士介绍,万达信息在2014年之前,其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与卫宁软件相

比皆相去甚远。

但万达信息2014年两次大手笔收购后,能力提升迅速。

2014年7月,万达信息公告,拟斥资6亿元收购上海复高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上海复高专注于提供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经验丰富,在上海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同年8月,万达信息再度公告,拟斥资45亿元收购宁波金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其主营业务也是医疗信息化服务。

目前该公司产品以宁波市场为核心逐步辐射至江浙区域,在浙江省拥有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被浙江省内外700多家医院用户使用。

万达信息这两单收购耗资不菲,但借机拿下了技术和市场占有率。

知情人士透露,围绕这两个标的的收购可谓惊心动魄,卫宁软件对此窥觑已久,尤其是上海复高。

第七篇:

国际级医疗信息化平台开始论证

近年来医保基金吃紧,国家层面连续发布多项政策扶持商业健康险,但苦于个人历史健康数据的匮乏,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目前海虹控股、卫宁软件等医疗软件提供商涉水区域医疗信息化业务,但其业务格局呈零散状态,仅有海南海药参股子公司重庆亚德科技的个人健康数据具备以省为中心的地域完整性,便于后期开发。

医疗信息化建设包括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医院智能化管理系统。

其中,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缺口巨大,是国家拟斥资支持的对象。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宁夏、云南、贵州等五个省份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单位,每个省份拟斥资12亿2亿元不等的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深圳森瑞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存据记者分析称,相比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而言,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更具刚性需求,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推动还是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都异常强烈。

医疗服务需求是已经被验证的强刚需,而医疗信息化能够让医疗服务跨越时空限制实现资源更优配置。

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缺口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可观。

而且,医疗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在海外已有成熟案例,国内公司仅需“步其后尘”就可实现盈利。

“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欠账太多,虽然近些年投入大大增加,但与所需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并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很多医院每年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

仅占到整个营业额的05%至1%,这个数目国内还有相当多的医院达不到,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一年的投入就达到7000万美元。

”业内人士告据记者,投入的不足极大制约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现在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不合理的成分,比如说有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甚至出现一些开大处方的问题。

我们要对这些不合规的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进行管控,就必须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加以监督。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国家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上的需求很大,国家级平台的建设方案已进入论证阶段。

医疗信息化建设包括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医院智能化管理系统。

其中,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缺口巨大,是国家拟斥资支持的对象。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宁夏、云南、贵州等五个省份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单位,每个省份拟斥资12亿2亿元不等的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深圳森瑞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存据记者分析称,相比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而言,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更具刚性需求,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推动还是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都异常强烈。

医疗服务需求是已经被验证的强刚需,而医疗信息化能够让医疗服务跨越时空限制实现资源更优配置。

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缺口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可观。

而且,医疗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