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26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萌芽提供了土壤。

(三)第一个里程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UNConferenceonHumanEnvironment

1972年6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113个国家+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中国代表团(中国环保的开端)

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

°

只有一个地球¡

±

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WorldEnvironmentDay

《OnlyOneEarth》

《Declarationof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Environment》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共有183个国家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由于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这次会议被称为地球峰会(EarthSummit)

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Agendaof21century

TheUnitedNations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WSSD),heldinJohannesburginAugust2002wasthethirdenvironmentalconference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B.会议成果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TheJohannesburgDeclar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PlanofImplementationofthe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第二节环境科学概述

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污染、环境公害和生态的破坏等,就需要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环境科学也并应运而生。

环境科学产生发展

  1、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

  2、国际性环境科学机构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环境科学为内容的专门著作,其中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最著名的绪论性著作。

3、70年代以来,人们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某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

这证明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可以防治的。

 4、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

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

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主要任务

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第二章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1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2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3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4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

5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6大气污染的防治

 

大气污染典型案例

—1952.12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使很多人发

病,仅四天死亡人数达4000人;

—1948.10美国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发病

5911人,死亡17人;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

使许多人发病,死亡数百人;

—1930.12比利时的处于狭窄盆地中的工业

区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使许多人发

病,一周内死亡60余人;

—1984年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发生严重

的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万余人不同程

度遭受毒害,10万人终身残疾,数千人

死亡。

一大气结构和组成

1、大气概述

1)大气圈:

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

地球旋转的大气层。

2)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

气空气密度最大,近地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上升

而逐渐减少。

3)温度随大气高度的变化是地球大气最显著的特

征,常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或气温铅直梯度r来表示。

当气温随调试升高而降低时,r>

0;

反之,r<

0。

4)大气的垂直分层:

a.对流层:

大气圈的最低一层,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体,平均为12km。

①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上升100m降温0.65℃(即气温直减率);

②大气对流运动强烈,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③受地面状况和人为活动影响最为显著,大气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差异大,从而形成不同的大气环境和产生各种大气污染现象。

b.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这一层称为平流层。

主要特征有:

①温度先随高度升高缓慢升高,从30-35km起,温度随高度增加升温迅速;

②大气多为平流运动,整个大气层比较平稳;

③水汽和尘埃的含量很少,云也很少。

在对流层顶以上臭氧量开始增加,至22-25km附近臭氧浓度达极大值,然后减少,到50km处臭氧量就极微了,因此主要的臭氧带包含在平流层内。

c.中间层:

自50Km到85km左右这一层称为中间层。

中间层的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顶界温度下降至约-100℃附近时,再次出现空气的对流运动。

d.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这一层称为电离层。

此层的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故有电离层之称。

e.逸散层:

高度800km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逸散层。

它是大气向星际空间的过渡带。

此层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并随高度增加而继续升高。

地球引力作用小,空气质点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电离层和逸散层也称为非均质层,在此以外就是宇宙空间。

2大气的组成: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于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汽和悬浮微粒三部分组成。

(1)大气中除气体成分外,还有很多液体、固体杂质和微粒;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微量有害气体和固体杂质的含量是变化的;

(3)臭氧是由氧分子离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一种无色气体;

(4)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和地面水的蒸发与植物蒸腾;

(5)在85km以上的大气中,主要成分仍然是氮和氧。

二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

1)含义: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

2)分类:

a.根据大气污染影响所及的范围可分为四类:

局部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b.根据能源性质和大气污染的组成和反应分:

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污染;

c.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分:

还原型和氧化型污染。

▲大气污染分类:

(1)煤烟型污染(烟尘、SO2、CO、氮氧化物)

(2)石油型污染(CO、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

颗粒物、铅)

(3)混合型污染(介于煤烟型和石油型污染之间)

(4)氮氧型污染(尾气)

(5)沙尘型污染(风沙)

2大气污染源:

1)自然源: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土壤风华等自然原因产生的沙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2)人工源:

指任何向大气排放一次污染物的工厂、设备、车辆或行为等。

空间:

点源、线源、面源;

时间:

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

3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物:

以各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类、生物、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2)大气污染物的物理状态:

大气污染物以气体形式和气溶胶形式存在,其中气体形式约占90%(体积分数),气溶胶形式约占10%(体积分数)。

(1)气体形式污染物:

气体形式污染物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氯气、氯化氢、氟化氢、臭氧等。

它们的运动速度较快,扩散快、易受气流影响。

(2)气溶胶形式污染物:

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当以小的颗粒物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都叫做气溶胶。

雾、烟、粉尘和烟雾,便是不同形式的气溶胶。

3)大气污染物的类别: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两类:

(1)大气一次污染物:

  大气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类污染源排出进入大气的各种物质,如气体、蒸汽及尘埃。

(2)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由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互相作用或与大气正常组分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常见的有:

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烟雾)、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等。

(见下表)

几种主要的气体这状态污染物(P14)

(1) 硫氧化合物:

(2)氮氧化合物:

(3)碳氧化合物:

(4)碳氢化合物:

(5)含卤素化合物:

4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对植物的危害;

—对动物的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分急性和慢性两方面。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a高浓度污染物产生急性危害;

低浓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即植物外表不出现受害症状,但生理机能受到影响,造成植物生长减弱,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b两种或多种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称复合危害。

某些污染物共同作用时,有所谓增效或协同作用。

(3)大气污染对器物的损害:

  a.玷污性损害是尘、烟等粒子落在器物表面造成的,有的可以通过清扫冲洗除去,有的很难除去。

b.化学性损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使器物腐蚀变质,降低其保护效能等。

(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目前已明显表现在3个方面:

臭氧层破坏、酸雨及全球变暖。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控制,将对整个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气象学条件

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2.大气的热力过程

3.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

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2.气压——大气的压强

单位:

1Pa=1N/m2,mb—毫巴

1mb=100Pa=1hPa

1atm(标准大气压)

=101325Pa=1013.25mb=760mmHg

3.气湿

气湿是大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可以用水蒸气分压或单位湿空气水蒸气含量表示。

表示气湿的物理量主要有: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气体积分数和露点。

4.风向和风速

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

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

风速: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一定时间如2或10min的平均值)

(km/h)F-风力级(0~12级)

大气的运动和风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5、云

云是飘浮在空中的水汽凝结物,由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混合物组成。

云高和云量对污染物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云量:

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云高:

云底距地面底高度

低云(2500m以下)

中云(2500~5000m)

高云(5000m以上)

6.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

问题?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

(二)大气的热力过程

1、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

地球上所有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太阳。

太阳表面温度达6000K,不断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线主要有:

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射线辐射能占全部太阳能量的99%以上。

【地球】

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植物等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很强,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约有21%直接被地面吸收。

同时,地球表面可以按自身温度向外辐射。

地球辐射以低温长波辐射为主,波长集中在3~120μm之间。

大气还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其中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能力较强,水滴、臭氧和颗粒物也能选择吸收一些长波辐射。

最终约有75%~90%的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同时,也能向上或向下辐射。

大气向下辐射称为逆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这是地面的主要加热方式。

(2)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γd表示,单位K/100m。

(3)气温直减率

(4)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

定义: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

反映其是否容易发生对流。

定性描述:

(四)逆温

定义:

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结是强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而增温所形成的逆温(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区内)

4.锋面逆温

大气扩散

地方性风场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第三章水体污染与防治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水体的自然属性。

2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

3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4水体污染的防治方法。

第一节水资源与水质指标

一水资源与水循环

(一)水资源

1、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约占97%,淡水占3%,而淡水中的大部分储存在极地的冰雪中,仅有不到1%的淡水为人类所利用,估算约为300万立方千米。

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以13亿人口计,人均占有量仅有2154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0立方米的1/4左右。

2、自然界的水按其存在部位可分为大气水、地表水

和地下水。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由于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因此在循环过程中于其它物质接触时,或多或少地溶解它们,所以天然水中几乎包含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

各地天然水的组成也不尽相同。

(二)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五方面: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所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是可再生资源)。

②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

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

1水的自然循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水的社会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然后又以污水、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与农业退水等)形式排出,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中。

由此构成了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局部循环体系,我们称之为水的社会循环。

二、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1、溶解气体溶质粒径小子10-9m,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根据气体在水中含量的多少,进一步划分为主要气体和微量气体。

2、溶解性物质溶质粒径小于10-9m,主要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水中,根据含量和生成原因,又再细分为主要离子、生物生成物、微量元素。

3、胶体物质溶质粒径为10-9m-10-7m时,属于胶体溶液,根据胶体的性质又分为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

4、悬浮物质溶质点粒径>10-7m,为悬浊液或悬浮液,根据物质性质分为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泥沙、粘土和其他不溶物质。

(一)水质

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各项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二)水质指标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

(1)感观指标

(2)其他物理性状指标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

(1)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

(2)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

(3)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BOD、COD、

DO、TOD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大肠菌群数

(三)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常用的水质指标

(1)PH

(2)悬浮固体

(3)COD和BOD

需氧污染物

1、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

(1)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2)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的过程通常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物——CO2、H2O、NH3等

第二阶段NH3——NO2-、NO3-

第二阶段对环境卫生的影响较小,废水的BOD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溶解氧的数量。

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与温度有关,所以测定BOD时一般以200C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在200C时,一般生活污水中预计无需20天左右才能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分解过程,这给实际测定工作带来困难,而试验表明一般有机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约占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的75%,所以目前都以五日生化需氧量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用BOD5表示。

2、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

化学需氧量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时,所需氧化剂的数量,用O2mg/L表示。

常用的化学氧化剂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前者测定值通常低于后者。

COD不受水质条件的影响,测定费时少,但因不能完全氧化有机物以及不能正确反应生物氧化时的耗氧量,因此不如BOD确切。

3、总有机碳(TOC)——TotalOrganicCarbon

总有机碳表示水体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4、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

TOD表示水体有机物中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