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732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

《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档格式.docx

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23-02

【作者简介】袁昌华,江苏省邢江中学(江苏扬州,2251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4&

直:

岔相•教育管理-02/2016

当下,功利性的教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盛行,“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分数提高、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

表现在学校里,“有课表无课时,有教室无课堂,有活动无课程”的现象严重,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解决问题多、发现问题少,统一要求多、个性选择少”。

同样地,深陷其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专业生活看不到希望。

基于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学校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了“成长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大课堂”课程体系。

—、成长教育的内涵

江苏省邢江中学的校训是“蓄德•修能•日新”,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提出“成长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就是核心素养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道德教育——蓄德。

“蓄德”语出《易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句。

“蓄德”意指大蓄万物美德的海量,日新其德的毅力,健而不躁、学而不止、蓄而不息的精神;

“蓄德”是一种恢宏的气度,丰实的内涵,笃实的行为。

“蓄德”揭示学校根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应为道德教育。

核心素养教育——修能。

“修能”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

“修能”包含思考力、学习力、发掘力、创新力。

“修能”既指修炼才能,又谓发掘潜能。

持之以恒的修习激发内在的潜能,潜能的发掘,促进自身修养之日益精进。

“修能”揭示学校独特的办学追求:

教育应为核心素养教育。

创新教育一一日新。

“日新”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

“日新”即永不间断地发展与成才。

日新是对学校事业日新月异的期许,是对全体师生的生无所息的鞭策,是学校理念精神的创新发展。

“日新”所揭示的正是学校办学的永恒诉求:

教育应为创新教育。

“日新”既指师生每天都成长“一点点”,即师生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的动态过程,又指师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学校永盛不衰的生命质态。

“成长教育”以过程为导向,具有发展特性,指向于师生、学校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特长(特色)发展和和谐发展。

“成长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强大内生力和强悍自生力的人,即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人。

二、基于“成长教育”的“大课堂”课程体系

“大课堂”课程体系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

这种以空间为维度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是基于学校对“课程”“教学”“课堂”的理解,即“课程”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是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所有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

学校和教师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成长过程。

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构成的“大课堂”传递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成长。

1.教室课堂:

侧重“主体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成长的活力。

学校“教室课堂”主要解决国家课程校本化问题一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家课程。

它由文化科目课程教学(语文、数学、外语,选测科目,必测科目等)和技能科目课程教学(体育、艺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两大系列组成。

我们通过模块重组,开齐上足所有课程,采取分层实施,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课堂”中度过的,学校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成长过程。

因此,按照“回归生活”的要求,我们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模式,进行“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实现基于班级教学的“在学习、真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让每位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校园课堂:

侧重“选择性”,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

校本课程系列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三大类。

我们坚持构建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构建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构建适应学生兴趣特长的课程。

学生社团系列分为公益服务类、思想理论类、艺术体育类、网络信息类、学术研究类五大类。

学校的社团活动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转变,突出社团的社会性,社团活动不局限在校园内,不限于教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由自己组织社团,学校、教师不加干预;

扩大学生的参与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而不是搞“精品”“盆景”。

特长生培养系列分为学科竞赛类、升学准备类、兴趣爱好类三大类。

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规划并设计了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十大杰出学生”评选、“光荣与梦想”开学典礼、“荣誉与责任”毕业典礼等10余个主题活动每学年正常有序开展。

每年举办“十位大师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大师零距离对话,从而在学生心中埋下自己成为“大师”的梦想种子。

“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

因此,我们以“课程”的思想和弹性作息管理理念来设计并组织校园文化与活动,形成独具特点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个“世界”中生长。

3.社区课堂:

侧重“体验性”,构筑学生生命成长的新时空。

“社区课堂”由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专题研究性学习两大系列构成。

走向社会的过程是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升华和超越,它能使学生把人类的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领悟校园学习过程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乃至人的生命意义。

因此,一方面,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论文,把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的学习与“社区课堂”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科学的飞速发展,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鲜活的政治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命运。

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开设校内网吧,让学生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构筑学生生命成长的新时空。

“大课堂”课程体系的实施,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全面质量,拓展了教师、学生生命发展的时空,有效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了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质态。

师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自主性得以发挥,师生的成长空间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他们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充实又快乐幸福,校园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