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734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解剖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

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基准,规定下列一些术语:

1.上:

靠近头部称为上。

2.下:

靠近足部称为下。

3.前:

靠近腹面称为前。

4.后:

靠近背面称为后。

5.浅:

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浅。

6.深:

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深。

7.内侧:

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8.外侧:

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以上术语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9.近端:

指四肢的近躯干端。

(四肢靠近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近端)

10.远端:

指四肢的远躯干端。

(四肢远离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远端)

11.桡侧:

指前臂的内侧。

12.尺侧:

指前臂的外侧。

13.腓侧:

指小腿的外侧。

14.胫侧:

指小腿的内侧。

以上术语适用于四肢。

(三)人体基本轴与基本面

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叙述关节运动时的常用术语。

人体可人为的分为三种相互垂直的轴,即:

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

依据上述三种轴,人体还可设立相互垂直的三种面,即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1.人体基本面:

(1)矢状面:

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称为矢状面。

其中,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面。

(正中线:

沿身体前、后面所作的垂线,其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称为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额状面:

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又称为冠状面。

(3)水平面:

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又称为横切面。

2.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

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称为冠状轴。

(2)矢状轴:

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

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二次课教学讲稿

        细胞与细胞间质

教学任务:

1.熟练的掌握细胞的结构;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概念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

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间质的概念、基本成份与功能。

重点和难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复杂的有机体→人体

一、细胞

细胞的定义:

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与形态

细胞的形态各异,有圆形、多边形、柱形、梭形、立方形等。

最小的细胞直径为4微米,如:

小脑内

的颗粒细胞;

最大的细胞直径为200微米,如:

卵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特化的薄膜,又称质膜。

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质类和多糖组成。

(1)胞膜的结构:

电镜下可分为三层,中层密度较小,明亮;

内、外两层的密度较大,深暗。

                                                                                                                                                                                                                                                                                                                                                                                                                                                                                                                                                                                                                                                                                                                                                                                                                                                                                                                                                                                             又称此膜为单位膜。

液态镶嵌模型由:

Singer与Nicolson提出。

(2)细胞膜的功能:

保持细胞的完整性;

具有选择的通透性;

控制离子和分子的出入,实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控制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具有粘着、支持和保护作用;

参与细胞的吞噬、吞饮。

(吞噬:

固体被细胞吞入;

吞饮:

液体被细胞吞入。

2.细胞质:

是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蛋白质、核酸、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组成)。

(1)基 质:

含有某些酶和无机离子,在光镜下呈透明的胶状物质。

细胞器和包含物悬浮在其中。

它的功能是参与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糖的代谢,维持细胞器所需的外环境。

(2)细胞器:

细胞质内以膜的形式形成了许多小的、并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装置。

①线粒体:

双层膜、自我复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和脂类及许多酶。

②内质网:

根据其表面是否有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附膜核糖体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运出的蛋白质),可分为粗面(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滑面内质网(参与脂类、糖元的代谢及生成类固醇激素)。

③内网器(高尔基体):

对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储存和运输。

④溶酶体:

含有几十种水解酶,进行细胞的消化、分解、和吞噬进入细胞内的各种物质。

⑤中心体:

⑥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3)包含物:

是一些代谢产物或细胞的储存物质。

3.细胞核:

其形态多种多样,如:

圆形、卵圆形、盘状、杆状和分叶状等。

通常一个细胞只有一个核,也有的细胞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核,如:

骨骼肌细胞;

但有的细胞没有核如:

红细胞。

(1)核 膜:

由双层单位膜构成。

其上有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2)核 仁:

出现在细胞分裂间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RNA的合成。

(3)染色质(染色体):

染色质与染色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化学成分主要为:

DNA、RNA、P。

(基因就是DNA的片断)

二、细胞间质

(一)概念:

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

(二)成份:

(1)基质:

透明胶状液体。

(2)纤维:

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三者均由蛋白质构成。

(三)功能:

具有支持、联络、保护和营养等作用。

第三次课教学讲稿

          组织

(一)

1.掌握被复上皮及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

2.掌握软骨组织的分类、分布和骨组织的结构。

软骨组织、骨组织

组织是由细胞、细胞间质组成,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群。

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概述:

上皮的一般特点:

细胞多而细胞间质少。

没有血管,但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的分类:

被复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一)被复上皮

分      类

分               布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

 间皮:

胸膜、心包膜和腹膜的表面

其它:

肺泡和肾小囊壁层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卵巢的内表面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和子宫的内表面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呼吸道的腔面

复层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

口腔、食管和阴道的腔面

角化的:

皮肤的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的腔面

变移上皮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和腔面

(二)腺上皮

1.概念:

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为腺上皮。

2.分类及分布:

有的腺上皮位于被复上皮之内;

有的位于结缔组织中;

有的形成独立的器官,这种器官也称为腺器官或腺体(由腺细胞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所组成。

根据其有无导管可分为:

内、外分泌腺)

(三)感觉上皮

某些上皮组织细胞可特化而成,如:

视上皮、听上皮、味上皮和嗅上皮等。

二、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特点与分类

一般特点:

细胞少而分散,细胞间质多(基质与纤维)。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结缔组织的分类:

纤维性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脂肪组织

支持性结缔组织

骨组织

软骨组织

营养性结缔组织

血液

淋巴

(二)纤维性结缔组织分类、分布和功能

分类

分布

功能

皮下、组织与组织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防御和修复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肌腱和腱膜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真皮、巩膜和硬脑膜

弹性组织:

韧带和弹性动脉中膜的弹性组织

连接、支持和保护

皮下、内脏的周围和网膜

储存脂肪、保温和产热

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

防御

(三)软骨组织

区别:

软骨=软骨组织+软骨膜 

特点:

少量的细胞和大量的半固态的细胞间质,根据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软骨的分类、分布和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透明软骨

肋软骨、气管软骨、喉软骨和关节面软骨

含少量的胶原纤维

弹性软骨

耳廓、会厌软骨

含大量的弹性纤维

纤维软骨

椎间盘纤维环、耻骨联合、半月板和关节盘

含大量的胶原纤维

(四)骨组织

我们将骨组织又称为骨质或骨板,根据其内部结构的不同可将骨组织分为:

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组织由少量的细胞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构成。

而将钙化的细胞间质称为骨基质,请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骨基质有:

有机与无机成分。

无机成分主要为水、无机盐。

有 机成分为胶原纤维和少量的无定形基质及骨钙蛋白和骨磷蛋白。

骨细胞有:

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多核)。

第四次课教学讲稿

         组织

(二)

1.掌握肌组织的分类及特性及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2.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理。

3.掌握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神经末梢、感受器、效应器的概念。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三、肌组织

(一)肌组织的分类

根据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将其分为三类: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其中骨骼肌与心肌均有明暗相间的条纹,所以属于横纹肌。

而骨骼肌受到的是身体神经的支配又称为随意肌。

心肌与平滑肌受植物神经支配所以称其为非随意肌。

(二)骨骼肌组织的结构

以肌细胞为主,中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及神经。

一个肌细胞又称为一条肌纤维。

习惯上将肌细胞膜称为肌膜;

将肌细胞质称为肌浆。

肌细胞的内质网称为肌浆网(肌质网)。

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肌丝存在,这是肌组织收缩与舒张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肌组织的主要机能就是收缩与舒张引起人体的运动。

1.光镜结构

骨骼肌细胞膜:

称为肌膜。

骨骼肌细胞核:

有多个。

骨骼肌纤维的细胞质(肌浆)中有肌原纤维、肌红蛋白、肌糖元、内质网和线粒体等细胞器。

2.微细结构

肌原纤维中的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固定于M线,形成了A带(暗带),其中间有一条色淡的H

带。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构成)一端固定Z线,一端插入粗肌丝间,由纯粹的细肌丝构成了I带(明带)。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节。

在每一肌节中的明、暗带交界处肌内膜内陷,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与肌原纤维垂直的横行的细管,即横小管(和T管)。

同时骨骼肌纤维的滑面内质网,即肌质网沿肌原纤维的长轴排列,包裹于肌原纤维的外面形成纵小管(L管)。

横小管在与纵小管相交处膨大,此结构称为终池。

但两者并不直接相通。

我们将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为三联体。

(三)骨骼肌组织的收缩肌理

1.细肌丝向暗带中移动,相邻的Z线距离缩短,使明带变短。

同时,H带也变短甚至消失。

但暗带不发生

变化,这是收缩的过程。

2.肌纤维舒张时,细肌丝向暗带外移动,结果明带和H带都变长。

但暗带长度始终不变化。

四、神经组织

(一)神经组织的概述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

以突起彼此连接(突触),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将化学或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传给其它组织的细胞,使神经系统产生感觉并调节、支配其他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的活动。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远多于神经元。

(二)神经元

1.形态及结构

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大小不一,其中央有一大而圆的细胞核,核周围是细胞质称为核周质,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微丝、微管及高尔基体等。

由此认为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中心。

突起主要有:

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树突较短,其结构与核周质基本相似,主要的功能是接受外界的刺激,轴突长短不一,其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2.神经元的分类

①假单极神经元:

发出一个突起后不久,形成“T”形结构分为两支。

(1)按胞突的数目分类:

②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

③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2)按功能分为:

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

③联合神经元:

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通路,占神经元总数的99%。

(三)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分为化学和电突触两大类。

化学突触可释放递质,而电突触无需递质。

(四)神经胶质细胞

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轴突和树突,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它与神经元的数量之比为10:

1~50:

1。

主要的功能是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分隔等作用。

(五)神经纤维与神经

1.神经纤维:

以神经元长的轴突或树突为中轴,以及包裹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构成。

根据包裹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为:

(1)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包裹于突起的外面,具有绝缘作用,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快。

髓鞘的外面还包裹有一层具有营养、保护和再生作用的膜,即神经膜。

(2)无髓神经纤维:

无髓鞘,电流是沿着轴突连续传导的,故传导速度慢。

2.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

(六)神经末梢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2.种类:

 

(1)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称为感觉神经末梢。

(2)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称为运动神经末梢。

3.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与其它结构组成的装置。

(1)内感受器:

分布于内脏和血管。

(2)外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感受温、痛、触压等感觉。

(3)本体感受器:

分布于骨骼肌、肌腱和关节。

4.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与其它结构组成的装置。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骨骼肌。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心血管平滑肌、心肌、腺体。

第五次课教学讲稿

课题:

           骨的概述

 1.掌握骨的构造、功能。

  

2.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的构造;

骨的长长和长粗

  人体的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

骨连接起枢纽作用;

而肌肉的收缩则是运动的动力。

一、骨的分类

(一)按形态分类

1.长骨:

多呈管状,位于四肢。

有一个体及两个端。

体部空且稍细为骨干,主要为骨密质构成。

两端膨大称为骨骺,主要为骨松质构成。

如:

肱骨、股骨等。

2.短骨:

呈立方形,表面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

多分布于运动较复杂或受力较大的部位。

腕部、踝部等。

3.扁骨:

呈板状,位于人体中轴或四肢带部。

表面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

可保护内脏、为肌肉附着。

肋骨、肩胛骨等。

4.不规则骨:

形状极不规则,表面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

椎骨、髋骨等。

此外,还有含气骨和籽骨。

上颌骨和髌骨。

(二)按部位分类

  1.中轴骨:

包括颅骨(29块)

【面颅骨(15块)、脑颅骨(8块)、听小骨(6块)】和躯干骨(51块)

【椎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

  2.四肢骨:

包括上肢骨(64块)

【上肢带骨(4块)、自由上肢骨(60块)】和下肢骨(62块)

【下肢带骨(2块)、自由下肢骨(60块)】

二、骨的构造

作为器官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膜:

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

骨外膜一般分布于骨表面,其外层致密,内层疏松且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质的形成。

骨内膜位于骨髓腔内及骨松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上,此膜主要有破骨细胞,参与骨质的破坏。

2.骨质:

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结构可分为骨密质、骨松质两种类型。

骨密质厚、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

有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佛氏系统(骨单位)和间骨板。

骨松质往往形成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

骨小梁的排列与其所受外力有关。

3.骨髓:

由网状组织和各种血细胞构成的,具有造血的功能。

分为红骨髓、黄骨髓两种。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一)化学成分

1.有机物:

骨的胶原纤维和粘多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2.无机物:

主要是磷酸钙使骨具有坚固性。

(二)物理特性:

儿童少年时期,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约为1:

1,此种骨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

成人骨有机物与无机物约为3:

7,这种骨既有弹性又坚固。

老年骨有机物与无机物约为2:

8,弹性小而脆性大,易骨折。

四、骨化与生长

1.骨的发生

(1)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是在结缔组织膜的基础上经过骨化而成的骨。

顶骨、额骨、锁骨等。

(2)软骨内成骨:

是在软骨的基础上经骨化而成的骨。

2.骨的生长

(1)骨的长长:

骺软骨细胞不断的增生和不断的骨化,此种方式为软骨内成骨。

(2)骨的长粗:

主要是依靠膜内成骨的方式,

3.骨龄:

(生物年龄)骨化中心的出现、骺软骨完全骨化及骨骺与骨干完全愈合的年龄。

4.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遗传、种族、激素、营养等。

(V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VD缺少时,骨的钙化不足,形成鸡胸、O型腿、X型腿等。

VD过多时,骨的钙化过早,身高受影响。

VA协调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作用,VA缺少时,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可造成畸形;

当VA过多时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可造成骨折。

五、骨的功能:

支持、保护、杠杆、造血和储备等作用。

第六次课教学讲稿

骨连结概述

1.掌握骨连结的分类、关节的结构、关节的运动

2.了解关节的分类方法

3.掌握按关节运动轴和关节面形状的分类

1.关节的构造;

2.关节的分类;

3.关节的运动。

一、骨连接的分类

骨连接的概念:

全身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相连,又称为关节。

根据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组织、方式及其活动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不动关节:

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中间没有间断和缝隙,运动范围很小或完全不能活           

动。

又称为无腔隙或直接连结。

不动关节分为以下三类

①韧带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

有的韧带连结可以骨化。

颅骨之间缝的连结。

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均为韧带连结。

②软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组织相连。

分为暂时性、永久性软骨连结两类。

暂时性软骨连结如:

儿童少年时期,髋骨为三部分,但成年后,软骨可骨化成骨性结合。

永久性软骨连结如:

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终生保持软骨状态。

③骨性结合:

骨与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

一般由韧带连结和暂时性软骨连结演变而成。

2.动关节:

骨与骨借复杂的结构相连,出现腔隙并失去连续性,简称为关节、有腔间隙连结或间

接连结。

3.半关节:

两骨间借软骨直接相连,但在软骨内又有裂隙。

耻骨联合(2个耻骨联合面与纤维软骨共同构成)。

二、关节的结构

(一)关节的主要构造

1.关节面:

多为一凹一凸,凹的为关节窝,凸的关节头。

两者的表面附有一层关节面软骨(透明软骨),软骨内无血管、神经,所以损伤后,较难修复。

2.关节囊:

为结缔组织囊,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内层为滑膜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滑膜襞,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

可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

3.关节腔:

为关节囊和关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