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57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8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写好作文之写作方法Word格式.docx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

“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

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

“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

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

古人说:

“学诗当识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

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

”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

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写作辩证法

“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可以理解为遵循正确道路的行动。

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手段、工具,是主体和客观的中介。

写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已有的论述是支离破碎的。

应当吸收当代科学成果的多向、多维、整体性、全方位、多元化的考察问题的方法。

写作方法有三个辩证统一的层次:

辩证方法、写作手法和一般方法。

1.辩证方法。

大脑、生命如宇宙一样奥妙无穷,只有一种理论及方法粗线条地勾勒了它解释了它,运用了它。

这就是辩证法。

文章是一个精神的生命,同样只有辩证方法技巧才能写好它。

辩证法是根本的方法,是一切方法的灵魂。

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历史求证法,都是实证科学知性思维方法。

这种科学方法以有限的工具行为,以某种实践目的作为规律和尺度。

目的的实现成为最高原则。

知性思维方法,常常在非此即彼的逻辑中陷入偏执和迷误,将统一的活生生的生命和自然予以意义的规定。

当代西方一些明智之士,已经从执着极端和对逻辑科学思维的崇拜中觉醒。

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辩证的合解,而不是将辩证法作为泛逻辑主义乃至神秘主义而抛弃。

具有超验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辩证法是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实证科学的方法,但却可以是所有科学的根本方法。

写作要以辩证法作为动态生命中的灵魂。

辩证法其实是人类早已产生的思维方法。

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十分集中和高妙,五千年来一直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国古代典籍,无论是《易经》、《道德经》,还是中医理论书籍如《内经》,都贯穿融汇着阴阳辩证观。

十九世纪中,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了辩证法,在《逻辑学》中谈到辩证思维的理性方法。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第一次探讨了不同知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既保留了科学理性的精细区分精神,又走向辩证综合。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它的批判实践性和革命性。

今天,我们所讲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方法在精神实质上与中国的辩证观是一致的,这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对待事物的方法。

对立统一方法,最为逼近生命及宇宙奥秘的本质,是人们使用的最高的活的理性。

写作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这里只是重点介绍辩证方法。

辩证方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主客体关系上:

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构思上:

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

从表达上:

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

从风格上:

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解释如下:

(1)有我与无我。

我,是自我意识。

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

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是指大我,在说我的时候其实是在指国家、民族和时代。

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

无我才能不受限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

有限指具体的诗句;

无限指语句中的内涵。

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

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崐信息。

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

虚实结合一是崐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崐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

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

大,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味写小就会限于琐屑;

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

浪漫主义比较阔大。

爱情诗易于琐屑。

毛诗过于“大”。

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灵感信息法

在起草之前和起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这就是灵感。

在起草之前产生的灵感,可以称为整体结构灵感,是产生文章整体的契机。

而在起草中间产生的灵感,不断涌现,可以称为部分灵感,或灵机、灵气等,是形成文章实体的生机。

不论是起草作品,还是起草论文,都要有灵感的参与,否则必定流于平庸。

还可以说,只要是创造性的操作,必定产生灵感。

灵感,是最高级生命刹那间独创性极强的表现,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有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有机体。

古今中外,人们对灵感这一神秘现象进行了探究。

我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

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

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

作者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A.外界信息。

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

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

唐代杜牧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抖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B.思维信息。

在苦思冥索中,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

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但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

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但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那里?

》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

论文、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C.启迪信息。

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

他还坦率地说:

“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

”欣赏郭诗,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

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

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

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

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D.自由信息。

自由信息来自于作者头脑中的潜意识,与思维信息不同的是它是在意识放松控制或受到麻庳时出现的。

酒类麻醉品使用后,诗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李白自称“斗酒诗百篇”。

睡梦中,意识的制约性几近于零,潜意识十分自由,但却仍能生发出符合一定理性的作品灵感。

许多作者都有类似梦中写作的体验。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梦中忽得佳句,醒后立即记录,因有客人打扰仅仅写下数十行。

但是,记录下的诗句却成为《忽必烈传》一诗中的精华。

西方现化派中的超现实主义特别强调自由信息及其形成的灵感,创作方法主张“自动书写”,认为写作应当是绝对无意识的,最好是记述梦境和幻觉。

产生灵感的信息主要是以上四种。

无灵感时勿宁不写;

灵感是天然,才智是人工,人工决不能胜过天然。

但要注意的是,灵感不会凭空发生,一般要有思考的前提。

因此,没有灵感但有写作愿望时,应当深入思索或者动笔起草,以引发灵感。

提纲编程法

1.构思和提纲。

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

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

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

如果说灵感是受精,则构思是孕育主题其次是形成结构。

构思的中心内容是形成主题。

没有构思就没有文章,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易看出。

短暂并且没有用文字表达的构思,称为“腹稿”。

李白、曹植等诗人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一个长期感受、思索的阶段。

鲁迅重视起草前的构思及腹稿,说他的写作首先是“烂熟于心,凝思结想”。

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

2.提纲重要性。

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实际上相当于用序码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

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

文章大家大都十分重视提纲。

列宁说:

“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

”他要求“写得详细些”。

列宁的弟弟讲述列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编写提纲的习惯,“先在一张四开纸上拟好作文提纲”。

列宁的夫人说他“通常是先写好提纲……把提纲改了两遍、三遍”。

列宁的《五一节传单的提纲》收在《列宁全集》第八卷中,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对文章提纲的重视。

大作家中不少人也重视提纲。

老舍说:

“尽管我们要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

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提纲就有4万多字,可以当作中篇小说。

3.如何对待提纲?

对待提纲,存在着不同认识,需要分析。

初学者不懂得编写提纲的重要性,还有人不知道如何编写。

在文学创作中,更有人反对编写提纲。

列夫.托尔斯泰说:

“我就从来不写提纲”,还说“按照提纲写出的是僵死的、不真实的、没有用处的东西”。

司汤达说:

“一写计划我就索然无味。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提纲呢?

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

这里,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

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和运思》中谈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他说:

“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

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

”论文中的逻辑关系集中地表明在提纲上,因此特别需要提纲。

B.作品创作应当写提纲,但不能严格按照提纲起草。

列夫.托尔斯泰和司汤达都反对创作提纲,但他们却记笔记,写要点。

其实,笔记及要点就是提纲。

区别在于,创作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和重点的展现,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

较为妥当的办法是,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

其实,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

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

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

文学史上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作家,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作家所能写出的传世作品。

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

最明显的是老舍和茅盾与鲁迅的比较了。

当然,两者的差别,其原因相当复杂,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个因素。

可以说,按照提纲写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观察成分多,理性强。

茅盾对《子夜》创作主导思想的反复说明就是一斑,他写的是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三十年代的国内外形势下必然是行不通的。

报告文学的写作倒是这样的。

而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提纲、甚至不写提纲而创作的作品,则内在体验成分较多,感性(包含着深广的理性的直觉)更强。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正是这样。

《阿Q正传》的写作,不可能预先编写出提纲来,因为这是编辑索稿、定期连载的压力所促成的起草。

鲁迅所说阿Q结局作者未能预定,正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阿Q正传》却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及国人心态的观察和分析,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内在体验。

有人论证,阿Q的性格类似于作者祖父死于科场作弊一案中那个受命向考官行贿的佣人。

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无意执着探讨的因素和情结呢?

创作需要提纲,创作更需要摆脱提纲。

贾平凹对待创作提纲的态度值得我们参考。

“这本书写作的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吧,但它酝酿的时间却较长。

我写过十几个月详细提纲,被折腾得日夜不宁,但落笔时还是全推翻放弃了。

一坐到桌边,书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动起来,故事自动发展,情节、场面、对话连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云的自然起落一样。

” 

4.文学创作提纲的明确提出。

笔者目力所及的写作专著或者文学专著中,创作提纲的认识只是混淆在一般写作提纲的笼统论述中,而且一般写作提纲也是十分简单、聊胜于无的。

只要翻开任何一本《写作》,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首先需要认识文学创作提纲和一般写作提纲的异同,找出创作提纲的独特性来。

要想认识二者的异同,又必须从写作和创作的异同上找根源。

写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

这就包括了创作。

而狭义的写作却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写作过程,以符号逻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

它产生的是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的语言形式,即文章。

文章写作提纲相当于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所组成的论点、材料之间关系的逻辑图表,是文章逻辑关系的视觉化。

而创作,却是建立在一般写作基础上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服从于想像虚构的心理思维,产生语言艺术即文学作品。

由此而来,文学创作提纲成为一种用序码和文字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是形象之间关系的视觉化。

因此,创作提纲带有更多的形象性、模糊性,常常可以视为重点或要点的串连,甚至于整体上不被视为提纲本身。

由文章写作提纲和文学创作提纲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

文学创作提纲是运用文字和序码来表示的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图表。

文学创作提纲对于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许多作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前面提到老舍和茅盾的经验。

贾平凹这样谈他的创作:

“我的创作往往是不停地列提纲,不停地来鲜活人人事事,直到一切清晰,才定下最后提纲,这样的工作比实际操作时间长数倍,艰辛成十倍。

文学创作提纲的重要不仅来自于大作家的经验,也来自于它本身和创作的关系。

它是创作的引导,是航线及信号灯,是广阔的创造领域的展示,是核心本质的把握。

初学者更要重视文学创作提纲的编写,切不可在头脑中存有古代文学史上的“倚马可待”、“下笔千言,文不加点”的典故的诱惑,凭空潇洒。

要认识创作提纲的重要,还要对“下笔千言”、不加思索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弄清构思、结构和提纲三者的关系。

“不加思索”而“下笔千言”的创作现象确实存在。

李白创作清平调三首是这样。

现代派特别是意识流派的作家也是这样。

各有原因和特点。

a.创作较短篇幅的作品,平时又有很多思维习性的蕴积,一遇机会就迸发而出。

这在诗人中是较常见的。

小说家也有这种情况。

青年作家潘军说:

“我不是预先要拟好一个提纲,设计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更强调写作中的状态,想写就不断地写下去。

b.这种情况是按照意识的流动来惯性创作。

其内容多是早已在头脑中存在的心理和经历的复述。

如美国小说《在路上》的创作。

c.打好腹稿。

腹稿,常是未写出的提纲,有时则是较小的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的文学创作,看来以编写提纲为好。

5.提纲编写程序。

第一、拟制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

常常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旗帜和橱窗。

标题和主题(意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

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

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标题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文章的标题:

A.直接标明主题。

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标题是一个判断句。

又如《文学要在表现个体生命中反映现实社会》。

如《......是.....》和《......要......》的标题模式。

B.揭示内容范围。

如《论……》或者《……论》标题模式。

我国古代的文章,不常用“论”字,常用“原”或者“说”,如《原君》和《马说》。

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C.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

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下不为例”可以休矣!

》。

文章标题要求:

1.确切。

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

二含义大小与文章一致,《游中岳庙》不能写成《锦绣中华》。

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公文标题不能入诗。

2.精练。

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

3.醒目。

一要形象,二要新颖。

好的标题画龙点睛,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修养。

中国女排曾以0:

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

0击败击败古巴队,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

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还她一个三比0》。

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

二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a.形象概括意蕴,暗示意蕴。

这类标题最为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还会一直沿续下去。

如《红楼梦》、《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

b.指出作品内容,即题材范围。

这类标题同样常见。

如《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桃花湾的娘儿们》等。

c.与意蕴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

如《红蚂蚱、绿蚂蚱》、《项练》、《干草》、《你别无选择》和《狗日的粮食》等。

d.人名、地名、时间。

如《哈姆雷特》、《羊脂球》、《小鲍庄》和《九三年》等。

e.提出问题,引起深思。

如《谁之罪》和《怎么办》。

f.特别标题。

这类标题常说明写作的原因、环境和心情,还常带有个性。

如《无题》、《杂感》、《琐记》、《漫笔》和《随记》等。

作品标题的要求:

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作品的标题有它自己的符合特性的要求。

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

具有象形作用,象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

据说与塞万提斯的世界名作《堂.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透露出作者创作意念和西方名著的联系。

大作家都匠心独运地拟制标题。

又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还有《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与狼共舞》、《飘》和《呼啸山庄》等。

应当注意,不能制作低级趣味的标题。

如现在小摊上的那些带有刺激性的书名《粉红的肉弹》、《十三张美人皮》和《女尸案》等。

第二、写主题(意蕴)句。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

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类创造的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灵魂。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

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说法却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全文内容。

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

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

正如古人所说,作文要“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

《过秦论》记了许多事实,但都以最后的主题句来贯穿和制约:

“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

如文艺性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应当是意蕴。

意蕴是全部作品内容体现的中心意向,包括核心主题、副主题以及审美情致等作者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追求。

这就要写成一个复句。

如《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写成:

“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

第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提要。

在科学性文章中,它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写做情节梗概、剧情简介等。

如果作品字数在几千字以上,最好写一个内容简述,字数在100上下。

第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科学性文章中的结构是(参考下一章“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内容):

1.并列式。

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

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

能够省略某一部分。

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