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15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docx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个纲领之比较

刘淑春

2013-1-2514:

21:

23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4期

  [内容提要] 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10年中,叶利钦执政时提出的改革纲领和普京上台后提出的改革纲领标志着同一转型进程的两个阶段的开始。

两个改革纲领在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转型的阶段性任务和手段以及对国家作用的理解上,两者是不同的。

  [关键词]俄罗斯 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纲领 比较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1)04-0011-9

   

  俄罗斯在由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10年中,先后出现过两个重要的改革纲领。

一个是叶利钦执政之初俄罗斯政府于1991年推出的改革纲领,另一个是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政府于2001年3月提出的《俄罗斯长期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

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10年中,这两个改革纲领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前者标志着俄罗斯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开始,后者则标志着这种转变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前者,我们已经有了10年的观察记录,可以作出一番长短优劣的评说。

而对于后者,我们的任务则还主要是静观其发展。

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对两者进行一番比较之后,从中发现俄罗斯经济制度在转型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从两者的异同比较中了解叶利钦经济改革纲领的得失,并由此来推断普京经济改革纲领实施的前景。

一、两个经济改革纲领的共同点——目标一致

  1991年10月28日,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宣布了他的自由主义改革计划。

紧接着,叶利钦经济改革的主要智囊盖达尔于1992年2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了《俄罗斯联邦经济政策备忘录》,并于同年6月向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会议提交了《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对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作了更为全面、系统和具体的规划,从而拉开了俄罗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序幕。

  叶利钦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俄罗斯建立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的《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对此作了清楚的表述: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活动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

为此,必须实行私有化并进行制度上的改革。

”[2]

  叶利钦为了巩固其在政治上推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采纳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等人的建议,以激进的、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方式,试图使俄罗斯迅速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萨克斯“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三化”,即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

自由化是指经济自由化,包括放开价格管制,下放外贸经营权。

私有化是指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稳定化是指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财政与金融的稳定。

“休克疗法”的关键,就是要一步完成由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过渡,在3—4年时间内基本完成私有化任务。

《深化经济改革纲领》还提出了具体的私有化时间表,即到1993年底,俄罗斯生产基金总值的私有化程度应达到总量的30%,到1994年底,达到50%,到1995年底,不低于60%。

这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标准是,国有成分在生产中所占比重不超过40%。

[3]

  通过“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叶利钦的由公有制到私有制过渡的总体改革目标在他卸任之前基本上实现,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摧毁,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已经在俄罗斯确立起来。

到1996年初,原来占国内生产总值95%的国有企业中,77.2%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私有化,其产值占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88.3%;82%的小商店和零售商店已归私人所有。

[4]

  然而“休克疗法”却给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建成。

人们在评价叶利钦的遗产时指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施激进的转轨政策,不仅未能实现经济稳定,反而使经济遭受强烈震动和严重破坏,使社会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0年初,在改革的10年里,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近50%[5],保存下来的生产能力也仅能维持1/3的开工率。

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1.25亿吨,下降到1999年末的5100万吨。

[6]俄罗斯在世界经济实力排行榜上的位次一跌再跌,国内生产总值由苏联时期相当于美国的80%,跌至目前仅及美国的10%[7]。

截至1999年2月,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已下降到112亿美元,而外债则高达1700亿美元。

以私有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俄罗斯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成为不得不依靠出卖自然资源来维持出口和保证外汇收入的国家。

经济上的急剧滑坡,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截至1999年底,俄全国1/3的人口,约5000万人,生活在每月约37美元的官方贫困线以下,失业人数达870万人[8]。

由于广大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陡然下滑,俄罗斯的人均寿命已由苏联时期的70岁[9]下降到2000年的65岁,其中男性仅为58.9岁[10],人口在8年之内减少了200万[11]。

  2000年初,叶利钦下台,普京上台。

普京是在俄罗斯人希望他能对叶利钦的一些激进方针作出纠正、扭转俄罗斯的经济颓势、打击甚嚣尘上的社会恶势力的期待中上台的。

尽管上台伊始,普京就表明要保持叶利钦改革路线的连续性,并邀请格列夫等自由派经济学家制订了俄罗斯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但他在脚跟尚未立稳之前,出于策略考虑,并没有急于实施这一纲领,而是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叶利钦的做法,如恢复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和控制;向金融寡头开刀;裁减和改革军队;加强国家对媒体的控制;抨击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价值观;解决了多年未决的国家象征标志(国旗、国徽、国歌、军旗)问题,等等。

  普京的行动使许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他要对叶利钦时代的大政方针作出重大改变,甚至有人认为,普京在部分地恢复苏联时期的政策,以至连俄共这样的以推翻现行制度、在俄罗斯恢复社会主义制度为纲领的左翼政党,都搞不清楚普京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接受普京的邀请,与普京对话,试图说服总统不将格列夫纲领付诸实施。

俄共这样一个在叶利钦时代持彻底反对派立场的左翼组织,此时也务实地调整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对普京政权采取了半反对派的立场,甚至准备与之进行部分的合作。

  但普京并不是要根本改变叶利钦的路线,而是要用自己的改革纲领来巩固叶利钦打下的私有制基础。

这一点从2001年3月2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提出的《俄罗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2]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就目标而言,叶利钦和普京的两个经济改革纲领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基本方针》明确地阐述了普京的改革思路:

坚持叶利钦改革的既定目标,确立和完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其次,《基本方针》强调,为确保90年代改革的基本方针得以彻底实施,需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结构上的调整。

  《基本方针》通过后10天,即4月3日,普京在对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更为明确地说:

“俄罗斯当局的任务是使民主自由的原则不可逆转,经济方针不变。

”这样,普京实际上是否定了社会上那种主张建立混合所有制即多种经济成分的意见,坚持维护私有制的主导地位。

他特别提到,“我对90年代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没有疑问”,“我反对重新分配财产”。

[13]针对社会上要求重新审查私有化结果的呼声,普京提出应该迅速通过新的私有化法,对国家财产的买卖作出确切而透明的规定,以巩固已完成的私有化成果和指导未来的私有化进程,杜绝在“出卖俄罗斯”问题上的政治投机。

对叶利钦执政时提出但并未彻底实行的土地私有化问题,普京也定了调子。

他认为,即将出台的土地法典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国家不再控制土地关系,非农业土地的交易不受限制,农用土地的交易由联邦法律作出规定,但向农用土地交易过渡的期限,各联邦主体有权自主决定。

[14]

  两个经济改革纲领在具体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更多。

《深化经济改革纲领》提出,发展企业经营,为有效的市场经营和经济增长创造制度上的前提条件;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放松管制,取消对价格、经济联系以及外贸活动的行政限制。

而《俄罗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则规定,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国家在法律和制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有利条件,包括提供金融和社会稳定。

  在叶利钦改革纲领中出现过的具体内容,10年后又出现在普京的纲领中,这恰好说明普京是在完成叶利钦所未完成的事情。

普京的经济改革纲领,实际是叶利钦纲领的自然延伸。

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问题上,叶普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主张在俄罗斯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

二、两个经济改革纲领的不同点

  叶利钦和普京的两个经济改革纲领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点。

普京新纲领的推出,宣告了叶利钦开始的所谓后共产主义改革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启动新阶段改革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出现。

两个经济改革纲领的主要不同之点如下。

  1·阶段性任务和采用的手段不同

  叶利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是破坏旧体制,建立新体制。

他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庞大的公有制体制贯穿于俄罗斯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国家作为公有制的体现者控制着生产、流通、交换、分配;不削弱国家的作用,不剥夺国家的经济所有权,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为此,叶利钦采用了极端激进的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地在短短几年内,把生产由国家计划安排变为由市场调节,把商品的国家定价改为由市场自由定价,把卢布从不能自由兑换货币变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把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垄断变为取消限制的自由贸易,把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全盘私有化。

  叶利钦改革的核心是私有化,而私有化的目标,按改革者的设想,应包括如下几项:

(1)形成私人所有者阶层,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

(2)通过企业私有化,提高企业活动的效率;(3)依靠由私有化而获得的资金确保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社会基金项目;(4)促进俄联邦财政状况的稳定;(5)建立竞争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垄断的消除;(6)吸引外国投资。

[15]

  面对苏联近70年形成的严密的以生产资料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使经济体制转型一举成功,以保证政治制度的转变不可逆转,不给试图恢复苏联制度的政治力量以任何机会。

应该说,叶利钦当时的改革措施,既有经济上的需要,也有政治上的需要。

他还需要以自己“义无反顾”的举动来博取西方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政治支持。

  实践表明,叶利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即破除了旧的体制。

而建立新体制的上述6项目标中,除第1项部分地达到了,其他几项均未实现。

  叶利钦改革的遗留问题,决定了普京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和手段。

  在普京走上历史舞台之后,摧毁公有制基础的任务已经完成,“休克疗法”这种激进手段也早已被弃之不用。

而他此时的任务是完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在市场机制建设上的作用,为保障自由竞争创造法律和制度条件。

在这样的前提下,普京准备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制度改造和结构调整。

按照《基本方针》和《国情咨文》的规划,为实现上述任务,普京政府打算采取如下措施:

(1)改革税制,减轻企业税赋,征收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税,逐步降低利息率,最终取消营业税;

(2)改革预算体制,对国家预算部门进行结构改革,提高国家资金的利用效率;(3)提高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效率,简化企业登记注册和领取许可证的手续,简化对私营企业活动的控制制度,简化投资计划的审批手续,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4)改革货币制度,修改外汇调节原则,通过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抑制资本外流;(5)改革关税,降低和统一关税税率,取消外汇管制,制订新海关法,以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6)确保对私有财产的保护;(7)发展金融市场,建立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的信誉和效率;(8)改革自然垄断部门,激发其对投资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趣;划清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的界限,提高垄断部门活动的透明度并最大限度地刺激竞争;(9)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其宗旨是国家的社会收入再分配侧重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削减对有保障家庭的帮助,鼓励公民靠个人奋斗得到更高水平的社会需求;(10)医疗服务逐渐由免费向有偿的医疗保险制度过渡;(11)国家只对教育提供部分预算拨款,让该享受免费教育的人都能享受到,同时使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收费教育也得到相应的法律地位;(12)目前将现有的平均养老金提高到最低生活费的水平,同时改革养老金制度,对在职人员实行退休金积累制;(13)国家扶持基础科学,改变拨款机制,从对科研机构的拨款改为以竞标方式对科研项目拨款。

  从上述拟实施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普京在如何利用国家的作用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方面与叶利钦是有所不同的。

  2·对国家作用的理解不同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曾对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一种意见主张采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另一种意见则主张采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主张用货币主义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强调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实行最大限度的经营自由,在社会领域,国家只负责保护社会上最贫困的那部分居民;后者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采用多种所有制形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保障经济效率,积极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和就业,创造条件以保证广大居民对教育、医疗、文化等一系列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16]

  叶利钦的改革是按照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模式进行的。

改革之初,他着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全面放开价格和市场,放开对外贸易,放开对货币的控制,改革社会安全网,实行居民社会保障市场化,其目的就是使国家不能像苏联时期那样严密地控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普京所面对的俄罗斯与叶利钦时期不同,10年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虽然造就了一个混乱的自由市场或如某些俄罗斯学者所称的“准市场”,但却没能提高俄罗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没有增加俄罗斯居民的收益,相反还因为国家疏于管理而导致公有资产大量流失,少数人暴富与多数人陷入贫困,贫富差异引起的社会对立日益尖锐。

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普京对叶利钦的做法进行了一些更正,重又强调国家的作用。

《基本方针》指出,在俄罗斯既不是建立“家长式”的国家,也不是将其社会职能私有化,而是要建立一种“资助型”的国家,即国家要在市场失效的方面提供社会保障。

国家既不实行完全的封闭,也不实行完全的开放,而是致力于在保护俄罗斯的生产者免遭外国市场竞争者的不正当竞争的同时,使俄罗斯积极地与国际社会一体化。

《基本方针》声称,这是根据国家目前现有的预算资金和一般资源而实际解决问题的健康思维的政策,这一方案会使改革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普京所强调的加强国家作用,是要改变执行权力机关的职能,提高其工作效率,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支持而不是阻碍市场改革。

用他的话说,“目的是废除官僚主义的做法,并将国家对企业事务的行政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

”[17]为此,普京提出要进行机构改革和司法改革。

三、普京经济改革纲领的前景

  普京的经济改革纲领是在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的条件下出台的。

这一客观环境,为普京的经济改革纲领描绘出一片玫瑰色的前景。

首先,俄罗斯经济经过改革的震荡似乎已经走出低谷,结束了连续多年的负增长局面。

2000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出现了9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增长势头。

这样的经济形势,无疑减轻了普京的改革压力,也平息或安抚了反对派及社会的不满。

  其次,在政治上普京所面临的局势也要比叶利钦时代稳定得多。

各主要政治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政府的宏观政策、税收预算政策等,立场明显接近。

普京上台以来所采取的措施,得到的支持多,遇到的反对少。

普京今年的国情咨文发表后,得到社会的中派和右翼代表的一致赞同,只有左翼感到失望。

对此普京是有准备的。

4月12日,支持普京的“团结”党和“祖国”运动合并。

4月17日,议会中的“团结”、“祖国—全俄罗斯”、“俄罗斯地区”和“人民代表”等四个杜马党团结成联盟,这就为使普京政府的一切改革方案得到议会的通过奠定了法定的多数。

  第三,普京本人也一再强调要采取稳定的政策,认为俄罗斯的问题“不能用政治突变来解决,而是要靠日常的内行工作”。

普京还指出,“过渡性质的措施已经不能发挥作用”,要努力“使目前的政治稳定最终转化为经济繁荣”。

[18]这些情况预示着,普京今后的做法也将与叶利钦不同,政策中的朝令夕改和不可预测性将大大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按部就班地落实《基本方针》,使之成为俄罗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行动纲领。

  但是,普京的内外部环境也并非一片光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冷战搞垮了苏联,为巩固自己在俄罗斯取得的战果,它们向叶利钦政府提供了一定数额的外债,尽管没有达到它们口头承诺的那么多。

但西方国家并不想在世界上再扶植起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

在俄罗斯经济实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扼制将会大大多于扶持,即今后俄罗斯要取得外资和重组外债将面临更加苛刻的条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环境也将困难起来。

  此外,俄罗斯自身的各种经济关系也并没有理顺,叶利钦时代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大多数仍然存在。

收入、最终消费和生产目前还没有形成发展潜力巨大的再生产框架,在世界原料市场不稳定和进口产品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一些消极趋势还会增强。

这一切都有可能使俄罗斯经济很难摆脱持续停滞的阴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伴随着普京改革纲领的出台,俄罗斯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但要达到《基本方针》规定的从2001年到2010年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平均增长率5—6%的目标,恐怕并非易事。

  注释:

  [1]《俄罗斯长期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是在“格列夫纲领”,即《俄罗斯联邦2010年前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吸收了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主席团成员B.И.伊沙耶夫主持制订的《201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草案)》的部分内容。

该方针已被政府通过,其中提出的某些措施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但截至本文发稿时止,普京尚未签署该方针和提交议会讨论通过。

  [2][3]《深化经济改革纲领》,载俄罗斯《经济与生活》周刊1992年第30期。

  [4]约·布拉西等著《克里姆林宫的经济私有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5][7]弗·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载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6][8][11]安·克鲁申斯基《普京的胜利:

原因与教训》,载《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6期。

  [9]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10]俄罗斯《独立报》2001年3月22日。

  [12]载俄罗斯《生意人报》2001年3月23日。

  [13][14][17][18]弗·普京《国情咨文》,载俄罗斯《真理在线》网站2001年4月3日新闻栏。

  [15]参见《1992年度俄罗斯联邦国有和市政企业私有化国家纲要》,转引自海闻主编《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16]参见薜君度、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128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