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26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docx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

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

代理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本次会议作《关于滁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纲要》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和城镇化三大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总的来看,《纲要》整体执行情况良好,所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规划目标实施情况

《纲要》提出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4大类目标,即:

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民生活目标,各项目标总体实施情况良好。

1、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06~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高于规划12%的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1%,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速将达到12.1%,高于规划预期目标。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6~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连续跨越30亿元、40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28.4%,高于规划16.8%的预期目标11.6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27.9%,超过2005年全年收入。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7.4∶38∶34.6调整为2007年的24∶41.3∶34.7,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继续向合理的方向演进。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6~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0亿元(含农村个体),年均增长47.8%;2008年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亿元,同比增长72.5%,预计2008年全年完成投资360亿元(含农村个体),“十一五”前三年累计完成投资770.2亿元,相当于“十一五”1000亿元目标的77%。

2、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33%提高到37.7%。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就业管理和培训、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3、可持续发展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初步测算,预计2006~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约4%,符合4%的规划预期目标进度。

人口继续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

2006~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持续低于6‰的规划预期目标。

4、人民生活目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2006~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4%和16.8%,分别高于7.6%和7%规划目标6.8和9.8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6257元和2216元,同比分别增长15.4%和25.1%。

在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

(二)主要任务执行情况

1、“三大战略”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牵动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1)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157.2亿元,2006~2007年年均增长19.5%,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销售收入174.9亿元、利润7.8亿元。

大企业团队加速形成。

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企业发展到751户,一批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群正加速形成。

天大集团、全柴集团、扬子集团、天康集团、安康电子、安康电器、博西华、金禾化工、长丰扬子、亚欧木业等100户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开发各类新产品1015项,完成规划目标1500项的67%,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71项,占规划目标100项的71%。

培育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13家,完成规划目标20家的65%,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

规划的101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已完成82项,占规划目标的81%。

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06~2007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07.7亿和411.4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2008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29.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

家电、机械(汽车)于2007年实现百亿元发展目标。

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以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亚欧木业年产22万立方米薄板中纤板项目、明光济丰药业GMP项目、来安华峰年产10亿支丁基橡胶涂膜瓶塞项目、天长缸盖年产80万台环保型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生产项目等一批竣工项目建成投产;博西华年产30万台高档双开门冰箱项目、扬子空调年产120万台空调50万冷暖中央空调项目、 全柴股份25万台车用发动机、天大集团 30万吨高钢级石油油井管项目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榄菊工业园项目、淮河玻璃年产20万吨玻璃制品生产线、瑞兴化工年产2万吨橡胶硫化促进剂项目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截止2008年10月,全市国有企业共有67户实施破产,盘活存量资产22000万元,28户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

全市列入省政府考核的209户各类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已有181户完成多种形式的改革,占应改制企业的86.6%。

非公经济快速成长。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2007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已达8800户,注册资本85亿元;个体工商户8.8万户,注册资本18亿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12.1亿元,增长17.5%,占全市总量的47.8%,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

突出抓好热电、化工、建材等三大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在化工、建材、轻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项目环评管理不断加强,2008年上半年,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5%以上。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明光、天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定远、凤阳和市清流污水处理厂将于2008年下半年建成投运。

(2)依托工业发展,服务业经济增势强劲

商贸流通稳步发展。

《滁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工程顺利实施,截止2007年底已经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385家,提前完成1300家建设目标。

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邮政储蓄银行滁州分行、徽商银行滁州分行、安徽凤阳利民村镇银行先后成立,天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积极筹建中,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

编制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创建优秀旅游城市。

成功举办欧阳修千年诞辰纪念活动和菊花螃蟹节等活动,加大旅游推介力度。

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定远藕塘被列为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电子政务全面启动,截止2007年年底,全市有72家市直单位建立了部门网站。

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基本形成。

东向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势头良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滁宁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得到缓解;产业融入不断加深,接受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市场对接进一步深入,商贸旅游合作愈加密切;科教合作领域拓宽,社会发展合作全面推进。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

积极抢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全面开展驻点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

2006~200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招商引资478亿元,实现“十一五”700亿目标任务的68.3%。

外经外贸势头向好。

2006~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7亿美元,年均增长26%,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外贸总额7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200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亿美元,同比增长37.1%。

出口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天长秦栏镇电子出口基地和长丰扬子皮卡车出口基地获得批准。

园区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累计超过8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支撑,经济强镇工业功能小区为有益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格局。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滁城新城区的标准,初步实现功能分区,并积极实施城北新区和城东工业园规划。

县域园区着力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

城镇化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中心城市加快发展。

滁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省政府研究通过,“滁、来、全”城镇群规划、城市综合交通、公交、供水、排水、供电等18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滁城建城区面积从“十五”末的32.97平方公里拓展到2007年底的44平方公里。

城市硬件条件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改造了南谯北路、清流路、南谯南路等12条道路、80多条老城区小街巷及火车站广场、莲心湖公园、清流公园三个城市景观项目。

新建创业南路、纬一路、经一路等13条道路,新建道路里程达34.35公里。

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

全市16个重点和中心镇均已完成科学规划,建制镇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2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0%,人均道路面积达7平方米。

一大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建设正在实施、完善中。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交通方面:

蚌宁高速公路和宁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十五”期间的130公里增加到270公里;蚌埠—淮南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滁州-扬州、滁州-马鞍山、滁州—淮南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全面实施“村村通油(砼)路”工程,目前已建成通村油(砼)路4198.6公里,完成总投资9亿余元;完成来安—黄泥、水口—武集等共计105公里的通乡公路油路水泥路改建工程。

水利方面。

投入8393万元,实施22座大中型和2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投资915万元,实施池河洼地治理、杨村河洼地治理和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

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撤退道路)累计完成投入6266万元,占计划投资的85.8%。

至2008年末预计可累计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2万人,实现规划目标的71.2%。

电力方面。

电网结构不断改善,网架规模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

截止2008年6月,累计投入9.57亿元,重点新建了220千伏琅琊山电站-500千伏清流变线路工程、500千伏蚌埠变至清流变线路工程、滁州全椒牵引站供电工程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百村十镇”新农村试点建设全面展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村改水40万户,改厕37万户,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9所,发展户用沼气2.7万户,建成通村水泥路3114公里,建成农田林网18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504万亩。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74%,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上升到75%。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2007年产量首次突破80亿斤大关。

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肉类、奶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0.85万吨和9万吨。

截至2007年底,我市养殖业在大农业的比重达46.4%,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优势农产品实现区域发展。

全市已建成沿江2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沿淮及天长2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沿江及定远1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区5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城郊及传统蔬菜产区48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滁城周边县区2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5万亩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以及1万亩滁菊、1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建成生猪、肉鸡、肉鸭、肉鹅、禽蛋、山羊、黄牛、奶牛8大优势主导产业区以及女山湖、花园湖、高邮湖等沿湖地区的50万亩河蟹养殖出口示范基地。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5个,较2005年增加25个。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达178家、65家、21家和1家。

目前,全市已创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67个,各类名牌农产品30个。

3、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和谐滁州成效显著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

积极实施就业专项帮扶,重点建成10个创业园和9条创业街,吸纳就业2077人。

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在京、沪、宁等地建设劳务输出基地20个,至2008年6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89.66万人。

2006~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7.5万人,占规划预期目标的62.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1万人,提前完成规划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稳定控制在4.5%的规划预期目标之内。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市企业6.83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

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明显,关闭破产改制企业社保费用清欠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已提前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分别达到20.4万人和3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6万人,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94.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万人,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8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方面。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43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元,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76.2%、95.5%。

教育方面。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8.43%,均高于规划预期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2.85%,比“十五”末提升20.9个百分点。

职普比例由2005年的0.55:

1提升到2008年的0.84:

1。

文化方面,滁州大剧院建成使用,滁州艺校、歌舞团、黄梅戏剧团、京剧团迁址新建列入规划。

杜鹃花工程、“2131”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卫生方面,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92张,比“十五”末增加0.11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2.75人,比“十五”末增加0.58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纲要》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规划任务按时有序推进,所有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全市发展保持了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匹配、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好特征,到2010年可以全面实现《纲要》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考虑到《纲要》提出的宏观战略体系较为完备、宏观预期目标较为合理,《纲要》目标和内容可不作调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当前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并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这对于保持我市当前奋力崛起的发展势头,缩小并赶超全省发展平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通过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分析把握未来两年的发展环境,实现转危为机,逆势做强。

二、《纲要》中后期环境变化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的深刻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已经进入了调整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

从国际上看,进入今年9月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全球性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

总的看,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也有可能经历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

从国内看,经济增长放缓的状况正加快从沿海向内地、从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今后两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从本市看,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全市经济呈现放缓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上半年的12.1%滑落到三季度末的10.9%;工业生产形势严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20.5%下滑至11月末的19.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幅放缓,由上半年的72.5%下降至11月末的52.1%。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生产基地现象未得到有效解决、县域经济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宏观环境的变化也给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宏观环境方面:

从发展态势看,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内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体制转型、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等众多因素的支撑,而这些均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

从宏观政策看,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使货币政策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趋于积极,外贸政策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导向政策更加明确,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三农”、环境保护、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区域发展动向来看,中部崛起战略已经实施,国家将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倾斜。

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滁州的一体化区位优势,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深化与包括南京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作。

从综合实力看: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期,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硅能等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微观基础。

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农村改革活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服务业发展拓展了空间,旅游、住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

综上分析,“十一五”中后期的发展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抓住各种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就一定能把我市发展推向一个新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尽管对于《纲要》项目和内容不作调整,但由于经济形势和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要全部实现规划预期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实现“双超”奋斗目标,压力依然不小。

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在纵深推进“三大战略”、打造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继续加强工作,夯实发展基础,筑牢发展支撑,力求实现滁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努力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抢抓中央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夯实发展根基,在制约我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明确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

紧紧围绕中央的投资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一是加大农村投资。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重点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退耕还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

大力提高农村生活条件,重点支持太阳能、沼气、秸秆利用等农村洁净能源项目,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推进自来水普及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投资。

加快滁河综合治理项目进程,建设一批水利项目;推进京沪高铁等一批铁路项目。

完善城市骨干路网,重点建设与城市出入口、高速公路交通节点衔接的项目;建设一批城市道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三是加强民生工程投资。

继续加大城乡文化教育基础工程建设。

积极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稳定房地产投资。

抓实项目工作,发挥投资效益。

突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

重点围绕项目开工、在建、竣工等环节,全方面加快项目建设。

积极做好项目的审批、催批工作,抓紧上报已衔接项目,加快实施已批准项目。

切实加强项目储备。

着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支持重点谋项目,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结合我市六大百亿元产业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储备。

截止12月4日,全市已谋划编制各类项目3099个,总投资2615.9亿元。

下一步,对于已建好的项目储备库,要实施动态更新,真正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三是要加强重大项目协调调度。

对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梳理,突出加强市级领导联系调度的45个重点项目、“861”行动计划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调度工作,有针对性制定工作预案,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土地等优先安排到重点领域和行业上。

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制约。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

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投放。

引导商业银行围绕“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扩大信贷投入。

加强与国家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增加政府信贷规模。

加快和完善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在项目融资中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和吸引民间资本的工作力度。

(二)以工业强市战略为主导,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东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进一步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和城镇化三大战略。

通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对东部产业转移的高效承接;通过提升工业化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空间的全面拓展。

1、纵深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扩张企业规模,壮大产业集群。

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锻造滁州崛起的脊梁。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进一步推进以博西华、安徽康佳、科思彩电等为龙头的家电产业集群,以长丰扬子、扬子客车、扬天汽车等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全柴集团、天大集团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天长市电子和仪表产业集群,来安、天长的光伏产业集群,凤阳县玻璃产业集群。

加大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后劲。

加快推进定远盐化项目、易车机械小型挖载机和小型挖掘机、好地地板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材生产线等一批新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天大年产30万吨海洋石油井管、全柴欧Ⅲ环保系列车用发动机、全椒海螺日产3×4500t水泥熟料生产线、超群电力年产10兆瓦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安徽新华联年产25万平方米新型石英石板材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春天玻璃超厚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天隆橡胶年产600万只轮胎及橡胶制品生产线等前期项目进程。

强化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加快“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步伐,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全市已确定的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申报1-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企业技术中心。

认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制品、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

推行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责任制,继续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和有关重点企业。

对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

继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水泥行业余热余压利用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及凤阳水泥整体整治。

继续加强污水处理厂和燃煤锅炉脱硫项目建设。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服务业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和物流园区,加速融入泛长三角物流圈。

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

进一步扩大债券、股票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旅游业对外开放及与长三角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的对接,加大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

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2、纵深推进东向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

在交通上全面对接,建设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在产业上主动承接,促进我市与泛长三角地区达到产业互动和融合,在泛长三角区域形成我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

在制度上全面接轨,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