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44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沈阳药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2009年2月

沈阳药科大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了解生理学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

此课程适合于2004级药学本学生。

总学时为86学时,其中讲课52学时,自学2学时,每次课2学时,理论课共26次课。

实验32学时。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

教学方法:

以事例说明生理问题的讲授为主配合问题式、讨论式教学。

一般了解的内容让同学自学。

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年。

参考书: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考试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

掌握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了解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质膜的概念及特性。

了解组织的概念和种类,熟悉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功能,了解肌组织与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理学的概念;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和组织的概念,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2.教学难点: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特性间的关系;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涵盖的各个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从生活事例导出结论,启发同学参与讨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多媒体配合

四、教学内容

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

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4、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5、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质膜的概念及特性;嵌入蛋白、表在蛋白的概念;细胞膜蛋白的功能。

6、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单纯扩散的概念和特点;易化扩散的概念和特点,通道、载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泵的种类和特点。

7、简述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8、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概念、主要种类及功能。

9、肌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和细胞形态。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举例说明生理学研究的细胞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3、观察细胞、器官的生理功能,你可以用什么方法?

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你用那些方法合理?

4、写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思考结构和细胞膜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

5、细胞膜蛋白的有哪些功能?

6、通道、载体、泵及受体的概念;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概念

7、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有何区别?

8、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概念。

9、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有何功能?

六、教学参考资料

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阈值的概念。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兴奋性

2.教学难点:

兴奋性;刺激三要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1、概念:

新物质不断替代老物质的过程。

2、合成代谢:

也叫同化作用。

3、分解代谢:

也叫异化作用。

⏹物质代谢:

代谢过程中的物质转化。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二)兴奋性

1、概念:

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刺激:

⏹有效刺激应具备的条件:

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阈值的定义、阈值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3、反应:

刺激作用下,机体作出的应答。

包括兴奋和抑制。

(三)生殖

概念:

生物体产生相似子代的过程。

标题2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一)由具有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1、化学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

过程:

膜外化学物质→受体→G蛋白→酶→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内的生理过程

涉及:

G蛋白的概念、G蛋白的三个亚基的活化方式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何谓兴奋性?

判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兴奋性与兴奋有何区别?

2、试述细胞膜跨膜信息转运方式有哪些?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四章第三节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阈电位,局部兴奋、兴奋传导的原理及特点。

2.教学难点:

刺激电流方向与膜电位变化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组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都有生物电表现。

⏹采用微电极进行细胞内电位记录方法可对其加以研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现象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状态:

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的状态,简言之即内负外正的状态。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产生条件:

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2)静息电位值=K+平衡电位

(3)产生机制:

K+外流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现象

(1)条件:

阈刺激、阈上刺激、多次阈下刺激。

(2)概念:

活体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细胞膜两侧出现的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

(3)与动作电位有关的概念:

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极化、锋电位、后电位: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阈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去极相:

Na+内流

 锋值=Na+平衡电位

 复极相:

K+外流

 之后,钠泵激活:

泵钠、摄钾

3、动作电位的特征

具有“全”或“无”的性质(allornone)

4、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

1、产生条件:

单次阈下刺激

2、局部兴奋的特征:

没有“全”或“无”现象、向周围电紧张扩布、可以总合

标题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兴奋传导的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

⏹无髓鞘神经纤维——连续式传导

⏹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二)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

⏹双向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

标题3兴奋在神经—神经间的传递

(一)神经—神经之间的联系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突触)

⏹传导过程:

见神经系统生理

(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A、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B、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Ca2+内流(降低粘滞性,中和)→囊泡移动,融合→释放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Na+通道打开→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兴奋)→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膜动作电位。

C、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化学性兴奋传递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对易疲劳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以神经细胞或肌细胞为例,简述动作电位的组成及形成机制。

2、试说明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的过程。

3、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或同一细胞膜传导与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有何不同?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四章第三节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肌丝滑行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前负荷、后负荷程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骨骼肌收缩

1、骨骼肌的结构

肌肉→肌细胞→肌原纤维→肌小节→粗肌丝(肌凝蛋白)、细肌丝(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

2、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肌丝滑行过程中,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是触发和终止肌丝滑行的关键。

3、兴奋-收缩耦联

⏹定义:

以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结构基础:

横管、纵管(三联管)。

标题2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标题3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1、单收缩

2、复合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标题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

⏹调节

⏹整合

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准确、短暂、局限。

(二)体液调节

⏹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组织分泌的对远靶器官具有调节作用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方式:

通过血液循环。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三)自身调节

概念:

来源于组织局部的自我调节。

(四)反馈的概念

⏹反馈的概念

⏹正反馈的概念,例子:

凝血过程,排尿过程。

⏹负反馈的概念,例子:

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某些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何谓兴奋-收缩耦联?

在此过程中Ca2+如何发挥作用?

2、简述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如何解释强直收缩比单收缩产生的力量大。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第一节~第三节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成。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与稳态,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

渗透压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概述

体液:

机体内的液体成分。

细胞内液:

细胞内所含的水份。

细胞外液:

细胞外所含的水份。

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包括:

1、组织液:

细胞间的液体部分

2、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3、脑脊液:

脑室和椎管内的液体成分

4、关节液:

关节内的液体部分

5、房水:

眼部

标题2血液的组成和特性——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一)血浆蛋白

•分类: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功能:

维持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球蛋白)

缓冲作用

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作用

(二)非蛋白氮

包括:

氨基酸、尿素、尿酸、肌酐

(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脂(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

血糖

(四)无机盐

Na+、Cl-、HCO3-、K+

标题3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一小时内下降的距离。

•男性<3mm,女性<10mm

•血沉加快的原因:

红细胞叠连

病人红细胞正常血浆血沉不变

正常红细胞病人血浆血沉变快

•叠连的形成取决于血浆的性质

(二)血液的粘滞性

相对粘滞性:

全血4~5;血浆1.6~2.4

全血的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708.9kPa:

晶体渗透压705.6kPa、胶体渗透压3.3kPa

1、晶体渗透压

•来自晶体物质,如NaCl。

•血浆=组织液。

•主要影响红细胞形态。

2、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组织液。

•主要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3、红细胞的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

•正常人红细胞脆性范围:

0.35%~0.42%。

(四)血浆的pH值

•7.35~7.45

缓冲对:

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标题4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500万/微升;女性420万/微升

形态特点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由血红蛋白完成。

•缓冲作用

3、生成和破坏

(1)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缺氧→肾脏→红细胞生成酶→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红细胞释放增加。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数量、形态

(二)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2、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数量

2、血小板的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血小板的生成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血液的功能?

2.何谓内环境,何谓内环境稳定?

血液在调节内环境稳定中有何意义?

3.简述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第五章第四节~第五节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血型与输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凝固过程。

血型分类。

2.教学难点: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标题2体内的抗凝因素

抗凝血酶

肝素

标题3体外的抗凝因素

1、柠檬酸钠

2、EDTA

标题4体外的促凝因素

1、粗糙面

2、药物

标题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中的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尿激活物

动物毒素

标题6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标题7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定义

•凝集原凝集素

•取标准A型血清,标准B型血清

•取血各1滴加入二者中

•观察凝集情况

(二)异型输血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体内凝血的主要过程。

2、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3、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六章第一节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脏做功量,泵功能储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教学难点:

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体表心电图的形成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和生活事例相结合,由浅入深,让学生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

板书与教学课件想结合,理论讲述与试验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标题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

•一类是普通细胞也叫工作细胞(C):

心房肌,心室肌

•另一类是自律C,缺乏肌原纤维,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

•另外在结区还存在传导系统的非自律C,即无收缩性,也无自律性,只有自发的传导性。

2、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与骨骼肌一样。

产生机制:

K+外流

3、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接受刺激时,同样产生快速、可逆的电位逆转,但动作电位的波形与神经肌肉的不同。

即使在心肌C也不一样,一类反应快叫快反应C,包括工作细胞和浦肯耶纤维,而其它的自律C叫慢反应C。

A、快反应C动作电位

•快反应C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较慢,故可将其动作电位时程分5个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各期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内流

1期:

K+外流

2期:

Ca2+内流的同时K+外流

3期:

K+外流,使复极完成。

4期:

Na+-K+泵启动,将C内Na+泵出,K+摄回来,同时Ca2+依赖C内Na+浓度而往外排,Na+排出多,Ca2+排出也多。

B、慢反应C

•和快反应C动作电位相比,慢反应C动作电位有如下特点:

a、慢反应C的静息电位低,阈电位也低。

b、0期去除化快:

由Ca2+通道内流引起。

c、复极没有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d、4期自动除极机制。

标题2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A、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B、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C、心肌兴奋和收缩的关系

决定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a.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高兴奋性高,(静息电位取决于膜内外[K+]差,和膜对K+的通透性,C外高K+时,K+外流少

b.Na+通道开放的阈值,阈值低兴奋性高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55mv

b.局部反应期-55~-60mv

c.相对不应期-60~-80mv

心肌兴奋和收缩的关系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导致收缩不能复合使得心肌收缩的模式是单收缩,在心肌的舒张早期硬刺激时,心肌出现期前收缩,以后出现代偿间歇。

2、自动节律性

自律性

•心脏的自律组织能够有节律的自动产生兴奋,从窦房结到普肯耶纤维自律性依次降低,表现在兴奋的频率窦房结100次/分,房室交界50次/分,蒲氏纤维25次/分。

自律性产生的原因是4期K+外流减少和Na+外流使电位缓缓升高,当达到Na+通道的阈值时,Ca2+通道开放产生动作电位意义是使心肌能在不受神经支配下自动跳动完成泵血功能。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a.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速度快,达到Ca2+通道阈值快,则兴奋频率高,自律性高。

b.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复极的程度小电位高时易兴奋,自律性高。

c.阈电位水平

阈值低易兴奋,自律性高。

3.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窦房结的兴奋传布到心肌组织的特性。

传导原理:

抢先占领、超速抑制

传导速度

•普肯耶纤维4m/s

•心房肌0.4m/s

•心室肌1m/s

•结区0.02m/s传导方向: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心室肌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肌纤维直径:

粗则传导快

•0期去极化速度:

去极化速度快,传导快。

•0期去极化幅度:

大则快

•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低,去极化速度快,则传导加快

4、收缩性

•收缩性的定义。

•兴奋收缩的关键也是由Ca2+触发。

•细胞外液中Ca2+的多少直接影响收缩。

•同步收缩实现泵血功能。

•不出现强直收缩。

标题3心的泵血功能

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1、心动周期

•心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75次/分,1个心动周期为0.8s。

2、心的泵血过程

•血液流动的动力:

心室内压力的变化。

•血液流动的方向:

瓣膜的开放和关闭。

3、心动周期中伴随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音调低而长,由心室收缩和房室瓣关闭引起。

•第二心音音调高而短,由半月瓣关闭引起。

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A搏出量

•一次心跳,每次心室射出的血量。

•约70ml。

B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心脏射血的血量:

A*心率,也叫心输出量5L/分

•心脏能适应机体的需要提高心输出量的能力叫心力储备。

C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3.0~3.5L/(min*m2)

D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

5、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泵血功能以心输出量为指标。

输出量由搏出量和心率两个因素决定:

•前负荷:

回心血量,心室收缩前的负荷(张力)

•后负荷:

大动脉压,心室收缩后的张力。

•搏出量的调节

•心率的调节

搏出量的调节

•异长调节

•等长调节

异长调节

•定义:

心肌收缩之前,因初长度改变引起搏出量的改变。

•初长度由前负荷决定。

•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增多,使得心肌的容积增大,心肌纤维的长度加大,使其弹力加大从而收缩有力。

•作用:

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等长调节

•定义:

由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搏出量的改变。

•心肌收缩力增加,而使搏出量增多。

心率的调节

•当增加心率可使输出量增加,当心率超过每分钟170~180次,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标题4体表心电图

目的

原理

测量方式

标II导联各波的意义:

•P波:

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

左右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五、课后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的离子基础。

2、试述心肌细胞中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4、什么是心动周期?

以左心为例,试述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各经历了哪些周期性活动?

六、教学参考资料

1、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龚茜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生理学(第五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第六章第二节课时安排:

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静脉血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