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57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经典.docx

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人教版经典

【化学】【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人教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

(1×6)=12:

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

(1×12):

(16×6)=204:

12:

96=17:

1:

8;17:

12:

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

C。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4.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Z、W是有机物

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详解】

A、X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物质Z是二氧化碳,虽然为含C化合物,但因结构、组成、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故列为无机物;W是水,属于无机物。

故A说法错误。

B、X是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故C说法正确。

D、X是甲烷,甲烷是可燃性的气体,在点燃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

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5.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影响环境的物质

B

化学之最

①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CO

②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2、NO2

③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

①最清洁的燃料﹣﹣氢气

②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C

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

D

现象的解释:

①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②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

③CO、CO2──每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

①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温度升高,原子变大

②糖是甜的,醋是酸的:

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③汽油洗油污:

利用乳化作用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

A、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CO,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故A正确;

B、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故形态不同,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硫元素,CO、CO2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故C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汽油洗油污是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是酸性气体,汽油洗油污是溶解,而洗洁精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6.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

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

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

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甲烷和水反应可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D.反应中氢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答案】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3,错误;D、反应前的氢元素存于在水和甲烷中,是以化合态存在,反应后的氢元素存在于氢气中,是以游离态存在,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8.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

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9.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10.2017年4月15日万州某中学对全校师生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宣传活动。

生活中的下列措施不安全的是(  )

A.家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迅速用水扑灭

B.禁止乘客将汽油、鞭炮等带上高铁

C.突遇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答案】A

【解析】

A、家内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迅速用水扑灭,以防触电事故发生,故A错误;B、汽油、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为安全起见,禁止乘客将汽油、鞭炮等带上高铁,故B正确;C、突遇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使人窒息,故C正确;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面粉的粉尘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为安全起见,严禁烟火,故D正确。

点睛∶电器着火,必须先切断电源,再迅速用水扑灭。

易燃易爆物品,禁止带上高铁,火车,公共汽车。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12.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答案】D

【解析】

A、置于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应该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错误;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1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

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A正确;

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

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C正确;

D.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5.用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

B.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A

【解析】

A、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错误;B、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正确;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正确;D、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可用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正确。

故选A。

故选B。

16.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17.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所致.瓦斯中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当矿井中瓦斯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明火即燃烧爆炸.为避免灾难发生,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

①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②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③提高通风能力④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解:

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①正确;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②错误;

提高通风能力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③正确;

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工人在井下作业需要氧气,故④错误。

故选:

A。

18.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

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A正确;

B、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B正确;

C、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故C错误;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所以要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C。

19.“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B.乙醇(C2H6O)

C.甲醛(CH2O)D.乙酸(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20.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