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6545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 1.docx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1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真题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

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

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5.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

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300gB.50gC.100g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00%)=300g。

故选A。

7.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编号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详解】

A、热水中溶液变红色的速率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A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B正确;

C、实验过程中,右边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只有水不能使铁钉生锈,左边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不能说明需要氧气参加,故C不正确;

D、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的远比溶解在水中的多,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燃烧条件:

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金属生锈的条件是有水、氧气参与。

8.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

(1)温度升高、

(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B。

【点睛】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9.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2.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

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1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5.下列装置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其中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A.

电解水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热水器D.

干电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B.水力发电的过程是将水能转化成电能;C.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干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故选D。

16.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

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考点:

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

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特征和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7.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防止酒精挥发D.降低酒精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

盖上灯帽时,酒精灯中的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答案选B。

考点:

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18.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材架空,其目的是(  )

A.方便添加木材B.升高木材的温度

C.降低木材的着火点D.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A、将木材架空是为了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错误;B、将木材架空不能升高木柴的温度,错误;C、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错误;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正确。

故选D。

19.“绿色化学”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CH4O)B.乙醇(C2H6O)

C.甲醛(CH2O)D.乙酸(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CO和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C、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1的整数倍,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乙醇(C2H6O)中C、O不能满足同时是1的整数倍的要求。

选B。

20.甲烷和水反应可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D.反应中氢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答案】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

3,错误;D、反应前的氢元素存于在水和甲烷中,是以化合态存在,反应后的氢元素存在于氢气中,是以游离态存在,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