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816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25组)

 

(一)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见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

②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云:

“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③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

②吟啸:

吹出曲调。

③承响:

声。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太傅神情方.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B.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C.足以.镇安朝野俭以.养德D.公欣然.曰其人舍然.大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4.(甲)文收入于《世说新语》“言语”篇,某位同学是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的:

从“公大笑乐”可

以看出谢太傅对兄子兄女咏雪的比喻很满意,特别是兄女“柳絮”精彩的比喻,表现出她才思敏捷的风度。

而且文末特别交代谢道橸的身份,也暗含了对她才华的肯定。

(乙)文收入于《世说新语》“雅量”篇,结合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一句,请给画线句中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A.即B.徐C.笑D.怒

我选,理由:

【答案】

1.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2.B

3.划船的老翁因为谢安的脸色气定神闲的缘故,仍旧继续向前划船。

4.选B。

理由:

“徐”是慢的意思,表现出谢安在遇到风浪时处变不惊的名世风度,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进一步赞美了谢太傅为人的雅量。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的意思是:

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

因此断为: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方:

正;

B.若:

如,像/你;C.以:

目的连词,来;D.然:

……的样子;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以,因为;犹,仍旧。

4.本题考查炼字。

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要填写的词语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因此先理解文章刻画的谢安的形象。

谢安的“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貌闲意说”与“孙王诸人色并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谢安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名士风度。

“即”意为立即,“怒”为生气,都不符合语境,“笑”可以表现他的临危不乱,但是有嘲笑的意思,不能表现谢太傅为人的雅量。

而“徐”是慢的意思,既表现了他的处变不惊,也写出他不一意孤行的雅量,紧扣“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的观点。

故选B。

【参考译文】

乙: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

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

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

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

谢安慢条斯理地说:

“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

”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

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二)[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戴安道①既厉操②东山,而其兄③欲建式遏④之功。

谢太傅曰:

“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

”戴曰:

“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戴安道:

人名,即戴逵。

②厉操:

磨炼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

③其兄:

指裁逯。

④式遏:

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

①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④家.弟.不改其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词意隽永的特点,[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乙]文则没有。

B.[甲]文先交代咏雪的背景,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层次分明;[乙]

文则先叙事,然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

C.[甲]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乙]文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志向。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4.[甲]文中太傅为什么“大笑乐”?

5.[乙]文中“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表明了兄弟二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相比不如,不及我弟弟

2.①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②你们兄弟二人的志趣事业,为什么那么不同(悬殊)呢?

3.D

4.因为侄女将大雪比作乘风起舞的柳絮,生动传神有艺术韵味,所以他高兴地“大笑”。

5.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园,建功立业;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心修养。

这两种人生态度都值得肯定。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

內集:

把家里人聚集起来。

②句意为: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拟:

相比。

③句意为: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未若:

不如,不及。

④句意为:

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

家弟:

舍弟,我弟弟。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

骤:

紧;欣然:

高兴的样子。

②志:

志趣。

业:

事业。

3.D.有误。

[乙]文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根据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确“公大笑乐”的原因是:

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在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人生态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从“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可知,哥哥戴逯积极进取,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从“戴安道既厉操东山”“家弟不改其乐”可知,弟弟戴逵洁身自好,追求个人身性修养。

【参考译文】

【乙】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磨炼情操,而他哥哥则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太傅谢安对戴逯说:

“你们兄弟俩的志趣事业,为什么如此悬殊啊?

”戴逯回答说:

“我如果处于贫困境地,就会经受不起忧苦;我的弟弟虽隐居贫困,却能不改其乐。

(三)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

“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①郑谷:

唐朝诗人。

②齐己:

唐朝和尚,善诗。

③谒焉:

拜见他。

④矍然:

惊讶的样子。

⑤兼:

提起。

⑥三衣:

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

⑦士林:

读书人之中。

1.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字与【乙】文“一字之师”中“之”字相同的一项是()A.王凝之妻B.其此之谓乎

C.反击之力D.下车引之2.填空

【甲】文中描述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场景。

谢安与他的子侄们在家中“讲论文义”,正赶上“雪骤”,于是他欣然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

”子侄们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

一个是谢朗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另一个是谢道韫把“白雪纷纷”比作“”,她的杰出表现,被后世赞为“”(A.咏雪之才B.咏絮之才C.咏诗之才).【乙】文中齐己拜谒郑谷讨论诗文。

郑谷只改一字,便使齐己的诗意境更加完美,成为齐己的“一字师”。

古人强调,只要身边有可学之人,就应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

3.【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文人在赏雪时题诗的故事,但诗中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你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C

2.第一空: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第二空:

柳絮因风起;

第三空:

B;

第四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

【解析】

1.例句意: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之:

助词,的.

A:

句意为: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

“王凝之”名字中的一个字;B:

句意为: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之:

助词,无实意;

C:

句意为:

水流反冲的力量.之:

助词,的.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D:

句意为:

走下车拉他.之:

代词,他.

故选:

C.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即可.第一空为理解句子;第二空考查比喻修辞;第三空应属文学常识;第四空是对乙文内容的理解.故各空填:

第一空: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第二空:

柳絮因风起;

第三空:

B;

第四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白雪纷纷何所似?

”知道【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由“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可知【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

(四)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1.下列句中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C.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D.华捉【而】掷去之学【而】不思则罔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B.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C.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D.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4.请你说说元方与管宁有哪些相似的品质?

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C

2.B

3.①您和我的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过了中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

②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4.明辨是非;善于交友。

在交友方面,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

【解析】

1.此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这道题难度不大,主要是积累。

A.两句中的“舍”表示“离开”;“舍然”的“舍”,通“释”指释然;

B.“相委而去”中“去”是“离开”;“意与日去”的“去”表示“消磨”;C.“顾”的意思为“回头看,看”;

D.“华捉而掷去之”中“而”表承接,翻译成然后;“学而不思则罔”的“而”表转折,翻译成却。

所以本题选择C。

2.本题为断句题。

断句最根本的就是根据意思来断,如果意思不是很明白,要去寻找主语,连词,关联词进行断句。

从句中看出“宁””歆”可以作为主语出现,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选项C、D。

“有……者”为一个断句标志。

所以本题选择B。

3.本题为文言文翻译题。

理解句子的意思,课内与课外结合,能很好得考查到考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综合把握与运用。

第一句,注意重点词语“君”和“家君”的谦敬之分,“至”和“则”的意思。

第二句,注意重点词语“非”的翻译。

4.本题是对文言文的深入考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总结两位主人公的相似品质,这是人物品质特点的分析,而且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写出对自己的启发。

【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五)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

“试爇④之。

”曰:

“爇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

“不能燃乌用烛为?

”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①部:

规定,程序。

②行:

巡视,考察。

③墨:

贪墨,贪财。

④爇(ruò)点燃,焚烧。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A.去后乃至/闻庆至,恐

B.待君久不至,已去/辄解印绶而去

C.相委而去/爇而不能燃也D.下车引之/明日尽还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5.请简要说说通过【甲】【乙)两文,你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答案】

1.①约定,②舍弃

2.C

3.①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②丰庆也始终没有把银烛这件事告诉别人。

4.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5.【示例】【甲】文:

做人要讲信用;【乙】文:

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

【解析】

1.①句意: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

期:

约定。

②句意:

丢下我走了。

委:

舍弃。

2.A项,至:

动词,到达。

B项,去:

动词,离开。

C项,而:

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D项,之:

代词,他。

故选C。

3.①顾:

回头看。

②终:

始终。

以:

把。

语:

告诉。

4.句意:

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往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不燃”的主语是“烛”,“易”省略主语“你”,两者主语不同,应在“易”前断开。

“自今”是指从今往后,作状语,其后另有谓语“勿复尔”,故在“自今”前断开。

故断句为: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

5.【甲】文讲述了陈太丘的友人约定了时间,却没有按时到达的故事。

友人这样做是“无信”的表现,这启示我们为人当守信。

【乙】文讲述了贪财的官员向上级行贿被发现的事情,这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

丰庆先前没有察觉。

事情发生后不久侍者告诉他,丰庆故意说:

“点燃蜡烛。

”侍者说:

“点了却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

“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

”(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

并对县令说:

“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往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县令)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

丰庆也始终没有把银烛这件事告诉别人。

(六)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②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③,宁④可以急相弃邪⑤!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华歆:

三国魏平原高唐人。

王朗:

三国魏东海郯(tán)县人。

②贼:

这里指作乱的人。

③托:

请托,请求。

④宁:

难道。

⑤邪:

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1.(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B.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C.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王欲.舍所携人

(4)遂.携拯如初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后贼追至.

B.太丘舍去.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尊君在不.何为不.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从甲乙两文中,你学到了为人处事的什么道理?

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一点。

【答案】1.C

2.

(1)约定

(2)舍弃(3)想(4)于是

3.A

4.

(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5.示例一:

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

如友人的失信粗鲁的行为最终让自己难堪。

示例二:

做人要讲信用,有担当。

如华歆考虑问题要周到,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言必行,行必果.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重信重义,救人能救到底。

示例三: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

例如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解析】

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的意思是: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故选C。

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期”是“约定”;“委”是古今异义词,“舍弃”的意思。

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

A.过中不至/后贼追至(至:

到/到);

B.太丘舍去/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离开/距离);

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时:

当时/按照一定的时间);

D.尊君在不/何为不可(不:

同‘否’/表否定);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以(凭借)、定(评定)、优劣(品质好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乙】文通过叙写华歆和王朗的故事,写出了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据此,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从“人应该诚信”“重信重义”“做事要谨慎”“要有无畏精神”等方面来谈。

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

“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华歆说:

“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

”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七)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②?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俟:

等待。

②欤:

句末语气词。

1.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