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500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 Word 文档.docx

四年级数学Word文档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

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

看谁做的快?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

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

2.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3.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

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

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

(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

练习12÷4(说出过程)

(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

(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强调:

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

师: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1:

用计算器计算386+179825-138(板书)

练习:

750+1473=    2983-627=     32×68=

1548÷43=     49×39=       17805-3976=

小结:

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2

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2)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出示:

9999×5

9999×7

9999×9

(3)按照找出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这些题的答案。

(4)运用计算器对答案给予验证。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

102×63    4608÷36    27×39       1596÷38

2.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

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

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9000+135000=       352400-168000=

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7641-56×82=

2412÷(288÷8)=     470+21×1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出示并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亿

(2)2800000000=()亿

(3)80200000000=()亿

(4)50000000000=()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

(2)最小的数。

()

(3)不读0的数。

()

(4)约等于1亿的数。

()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课文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

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引发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

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

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

学生:

100张、1000张、10000张。

教师:

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

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100张为例。

测量高度:

约1厘米。

(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

1000张呢?

——10厘米

10000张呢?

——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

——10米

1000000张呢?

——100米

10000000张呢?

——1000米

100000000张呢?

——10000米

推算结果。

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老师:

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

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1000张为例。

测量高度:

约9厘米。

照此推算:

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

老师:

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

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

(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

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认识直线。

(1)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学生尝试画直线。

(3)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

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

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用∠1表示。

(2)问:

到底什么叫角?

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

P40、8

第二课时课题: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

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

(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

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P38例1)

讨论: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P40、5、7。

 

第三课时课题: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课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教学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最近讲了什么知识?

(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

你们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

锐角:

小于90°直角:

等于90°钝角:

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

你们量了吗?

量一量。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

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

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

(板书:

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

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

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

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

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

平角:

等于180°周角=360°

师:

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

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

那我们来看钝角。

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

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

 

第四课时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按给定的度数画角。

(课文第42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

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课题: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第二课时课题: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

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

“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

(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415×3=298×3=523×3=

2、笔算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134×12=176×47=425×36=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