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03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玉米

1.生育期:

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2.生育时期:

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

3.叶面积指数:

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4.生长:

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5.发育:

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机能和功能的质的变化。

6.营养生长: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7.生殖生长: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

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10.生物产量:

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包括茎,叶,花和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

一般来讲心:

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是茎叶,而后期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

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一定的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的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

13.感光性:

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

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

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是C4植物,光和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3)营养丰富。

玉米籽粒能量高,含脂肪约4%,且含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亚油酸。

(4)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作为原料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

(5)综合利用价值高。

淀粉可生产饲料、化学肥料等;秸秆可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穗轴可用来生产电木、漆布、黑色火药、人造纤维等,玉米穗轴和秸秆是提取糠醛、制造尼龙和高级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制造胶版、纸张、人造纤维等,玉米苞叶是编制精美手工艺品的良好原料。

17.玉米的分类

1)按生育时期分:

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2)按植株形态分:

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

3)按籽粒形态及结构分:

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蜡质型、有(捊)型、粉质型

18.玉米的生育时期(了解):

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1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品种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根层数也多。

(2)温度根系最适温度24~25度,过低根系停止生长,大于40℃则抑制生长。

(3)水分水分适宜根系生长迅速过多不利于根系生长,尤其苗期(芽涝)。

(4)养分土壤肥沃,根系发达,土壤贫瘠,根系生长不良,根具有向肥性。

(5)氧气玉米称为中耕作物需氧多,中耕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20.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1)温度:

最适温度24~28℃,小于10~12℃停止生长,大于30度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降低。

2)养分:

需要氮磷钾充足且比例合适,氮磷丰富缺钾时,节间易碎和倒伏,严重缺磷植株矮缩。

3)光照:

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和光照强度都有影响,增加日照时数,可延长营养生长,茎节增多。

4)水分:

水分不足,对地上部生长影响大于地下部。

拔节到抽雄期缺水易出现卡脖旱。

21..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

1)光照:

光周期和光照度对叶片数量和大小都有影响。

2)温度:

影响叶片数目,出生和生长速度及大小,31~32℃生长最快。

3)施肥:

是促控叶片生长的重要手段,施肥显著增加叶面积的功能期。

4)水分:

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叶片的寿命,功能和生长。

22.影响开花授粉的因素

1)温度:

20~28℃开花最多,大于38℃或小于18℃雄花不开

2)湿度: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65%到90%,小于60%开花少,大于90%易吸水膨胀破裂

3)花粉生活力与温湿度关系:

在温度28.6~30℃,相对湿度65%~81%时,花粉生活力可维持5~6小时,8小时后显著下降,24小时后完全丧失生活力,花粉暴晒在中午的强光下38℃以上,2小时左右即全部丧失生活力。

23.种子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24.影响籽粒发育的因素

1)温度:

玉米灌浆期的适宜温度为20~24℃,温度明显影响抽穗到成熟的日程,昼夜温差对籽粒灌浆有明显影响。

2)水分:

水分的多少影响光合能力,影响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向籽粒中运输

3)光照:

玉米粒重约90%~95%来自授粉后的光合产物

4)肥料:

适量供给氮肥,叶片功能期长,有粒大粒饱的效果,品质也明显提高。

25.玉米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土壤耕作技术落后导致保水保肥能力差

2)种子质量参差不齐,播种质量差,难以保证一播全苗

3)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农民栽培管理技术差,机械化水平低

4)水肥管理落后,不能够按时按需调控水肥供应

5)病虫草害防治手段单一,大量使用农药,防治效果差,造成环境污染

6)单产水平低,抗灾增产技术落后

26.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

1)种子的生活力和成熟度:

只有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才能发芽,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提高

2)温度: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一般为6~10℃,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温度40~45℃。

3)水分:

水分是玉米发芽的首要条件,玉米种子吸水达到风干重的35~37%时,就能正常发芽,通常田间持水量为60%以上时,才能满足玉米发芽的需要。

4)氧气: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空气含氧量完全可以满足发芽的需要,但若遇播种过深,土壤水分过多,播后土壤板结等因素则影响发芽。

 

小麦

1.生育期:

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

2.生育时期:

在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12个生育时期

3.阶段发育:

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4.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

5.分蘖穗率:

指分蘖穗(不包括主茎)占总穗数的百分率即=(总穗数-基本苗数)/总穗数×100%

6.分蘖成穗率:

指分蘖成穗(不包括主茎)占总分蘖数(不包括主茎)的百分率即=(总穗数-基本苗数)/(最大分蘖期总茎数-基本苗数)×100%。

7.生物产量:

成熟的小麦植株所形成的全部干物质,包括根茎叶穗和籽粒。

8.经济产量:

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小麦籽粒。

9.小麦顶凌播钟:

春季当土壤表层解冻5~7cm而下层土壤仍结冻时,机车即可下地播种。

10.小麦品质:

小麦籽粒在其加工消费过程中,工艺外观营养要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的依据。

11.优质小麦:

即同时而又最大限度的满足小麦生产者,经销商,加工企业,与消费者对小麦品质的要求的小麦。

12.阶段发育和器官形成的关系

1)春化阶段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春化阶段生长锥处于未伸长顶端分化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

2)光照阶段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光照阶段。

从穗分化到雌雄蕊原基形成时关照阶段结束。

1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

  1)在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

2)北方冬性品种南移,由于南方气温较高,日照时数较短,春化及光照阶段发育延缓,表现为迟熟甚至不能抽穗。

3)南方的春性品种北移,表现为早熟,冬害严重

4)如同纬度地区引种,一般较易成功,但必须注意各地的海拔高度和有关生态条件。

(2)播种期:

  1)冬性品种的耐寒性强,可适当早播,宜安排在早茬地上

2)春性品种抗寒性弱,可适当晚播,宜安排在晚茬地上

3)春性品种如播种过早,可能在年前就完成光照阶段的发育而拔节,易受冬春冻害死亡。

(3)播种密度:

 1)冬性品种的分蘖在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中进行,分蘖期长,分蘖力强,播种密度可适当降低。

2)春性品种的春化阶段短,分蘖在光照阶段中进行,此时幼穗分化已开始,因而分蘖力较弱,播种量适当大些才能达到增穗增产的目的。

14.影响穗分化的环境因素:

1)温度:

高温能加速穗分化进程,缩短分化时间,小花小穗数目减少,10°C以下光照阶段缓慢。

穗分化时间延长,有利于形成大穗。

(四分体时对低温敏感,5°C以下低温持续时间长会导致花粉发育不好)

2)光照:

增加光照时间能加速分化进程,长日照结合高温,分化进程加快,不利于形成大穗,缩短光照时间,则分化进程减慢,可增加穗长和小穗数。

(雌雄穗至四分体形成期需强光照,若光照不足则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并引起花粉不育)

3)水分:

水分不足影响穗部性状,药隔和减数分裂期是水分“临界期”,此期需保持70%左右的田间最大持水量,若过干则会导致花粉、子房发育不良并导致结实率下降

4)养分:

氮肥可促进小穗小花的分化强度,延长穗分化的时间,药隔到四分体时期追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并可提高结实率。

缺磷则会导致花粉胚珠不孕(适当C/N,可争取穗大粒多)

15.籽粒灌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1)温度:

最适温度20~22°C昼夜温差大

2)光照:

光照有利于灌浆胚乳细胞多

3)水分:

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过多过少引起早衰(青枯及高温逼熟)

4)养分:

适当的养分可以防止早衰,过多则引起贪青晚熟

16.播种量计算公式:

播种量(公斤/亩)=每亩基本苗数(万/亩)×千粒重(g)/田间出苗率/发芽率/1000/1000

举例:

如在一块肥力较高的土地上种植小麦,计划产量400Kg/亩,已知分蘖穗率为10%每穗为30粒,千粒重40g,种子发芽率为90%田间出苗率为80%

1)计算每亩穗数

每亩穗数=400×1000×1000/30/40=333333

2)计算基本苗数:

分蘖穗率=分蘖数/总穗数=(总穗数-基本苗数)/总穗数

基本苗数=总穗数(1-10%)=333333×90%=300000(苗/亩)

3)计算播种量=300000×40/0.8/0.9/1000/1000=16.7(公斤/亩)

           

大豆

1.野生大豆到大豆的演变

叶:

小尖→大圆

茎:

细弱攀援多汁→粗壮直立少枝

籽粒:

扁小黑→大圆黄

结荚性:

无限→有限

短日性:

强→弱

2.大豆花荚脱落的一般现象

1)从解剖学上讲,由于在花柄基部形成离层而引起的,落花落荚主要发生在受精作用后

2)内圆激素变化讲:

主要是内圆激素的复杂及不平衡造成的

PS:

落花率最高,占40%左右,落荚率次之,占35%左右

3.落花落荚的原因:

内部原因:

有机营养缺乏

外部原因:

土壤养分不足或氮肥过多;土壤干旱或水分过多;光照不足(低于800LX);温湿度过高(29°C,100%);病虫危害

综合的防治技术措施:

选用多花多荚的高产良种;合理密植;始花期追施速效N,P肥,合理进行灌排;采用生理调节剂;及时防治病虫害。

4.大豆低产原因剖析(从产量机理分析):

1)成分不同,禾谷类作物的籽粒成分以淀粉为主,大豆则以脂肪和蛋白质居多。

(耗能多根瘤菌也耗光合产物的20%)

2)叶片分布位置不同:

禾谷类作物后期的功能叶,分布在上层,受光良好,而大豆则分布在各层,易落叶,光合产物受局部定向限制。

3)各层受光不合理,花荚脱落率高,大豆叶片水平分布,叶片相互遮蔽,透光差,落荚率高达70%左右

4)大豆的光合率高,光合固定20%~50%的二氧化碳被消耗,

5)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6)源库关系复杂

5.合理灌溉需水规律:

大豆幼苗期比较耐旱怕涝,始花期到盛花期需水量逐渐增大,开花结荚时期需水量多,中午叶子萎蔫,为大豆缺水表现,应及时灌溉,灌水分方法一般分为沟灌,畦灌,喷灌,

高粱

1.高粱盛产的重要性: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谷类作物,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独特的抗逆性(抗旱,耐涝,耐盐碱)高产稳产,被称为“铁杆庄稼”。

主要作用:

食用,饲用,酿造,制帚,制糖,新能源

2.高粱主要类型:

1)粒用高粱:

以获取籽粒为目的,茎秆高矮不等,分蘖力较弱,穗密而短,茎内髓部含水较少,籽粒品质较佳,成熟时常因籽粒外漏较易落粒。

按籽粒淀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粳型和糯型。

2)糖用高粱;茎高,分蘖力强,茎内富含汁液,随着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可达8%~19%茎秆节间长,叶脉蜡质籽粒小,品质欠佳,茎秆可作甜秆吃,制糖或制酒精等。

3)帚用高粱:

穗大而散,通常无穗轴或有极短的穗轴,厕纸发达而长,穗下垂,籽粒小并由护颖包被,不易脱落。

4)饲用高粱:

茎秆细,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生长势旺盛,穗小,籽粒有捊,品质差,茎内多汁,含糖较高。

3.高粱耐旱涝的原因

1)由于高粱根系发达,入根深广,其根细胞渗透压高,约为1.2~1.5MPa,吸水吸肥能力强,高粱根的内皮层中,有硅质沉淀物,使根非常坚韧,能承受土壤缺水收缩产生的压力,因此高粱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孕穗阶段,根皮层薄壁细胞破坏死亡形成通气的空腔,与叶鞘中类似组织相联通,起到通气作用,这些特点使高粱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性。

2)高粱生育的中后期,在茎秆表面形成的白色蜡粉,能防止水分蒸腾,增强抗旱能力,在淹水时又能减轻水分渗入茎内,提高抗涝能力,另外,茎的表皮有排列整齐的厚壁细胞组成,其外部硅质化,致密,坚硬,不透水,也增强了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旱涝能力。

3)高粱叶片的上下表皮组织紧密,分布的气孔体积较小,其长度仅为玉米长度的2/3,能有效的减少水分的蒸腾,进入拔节期以后,叶面生有一层白色蜡粉,具有减少水分蒸腾的作用,部分高粱品种叶片具有持绿性,叶上有多排运动细胞,在叶片失水较多时,使叶片向内卷曲,以减少水分的进一步散失,这些是高粱抗旱的叶部重要性状,高粱叶鞘中的薄壁细胞,在孕穗前后破败死亡,形成通气的空腔与根系的空腔相联通,有利于气体交换,增强耐涝性。

4.高粱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育种和繁育方面

专用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种质资源缺乏,育种手段单一,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够,新品种育,繁,推脱节,新品种不能得到及时应用,高粱繁育体系不完善,种子质量得不到保障。

2)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方面

栽培管理技术不配套,缺乏技术基层

急需与品种相配套的轻简栽培技术

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用量过大钾肥用量少,营养供应不平衡

病虫鸟害防治技术不成熟效果不佳

缺乏高粱专用除草剂,除草效果不理想,并时有药害发生

缺乏抗旱栽培配套技术

缺乏边际性土地(盐碱瘠薄地),综合配套技术

机械化程度较低,急需播种,收获等农机具

专门从事高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的科技人员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