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130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

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三、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过渡:

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不是。

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提问: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

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

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

(板书: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

慢、润、淡)

3、小结:

概括得好。

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

(板书:

味)

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

明确:

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

具体是:

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

2、提问:

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提问:

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

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明确:

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冷色。

感受:

冷清。

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

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是宁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孤独、痛苦。

悲凉。

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

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

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

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4、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鉴赏

1、提问: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提示:

请同学们注意:

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

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

明确:

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提问:

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

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

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

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

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3、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

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板书:

形散神聚)

4、过渡: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

(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

(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

明确:

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

这就说明:

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6、引导:

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明确:

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

王国维先生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

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板书:

景人合一)

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迁移

1、过渡: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

下面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

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段

(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点拨:

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秋梦中。

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

文段

(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

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点拨: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文段(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

总是离人泪。

点拨:

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

伤感至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

怎一个“染”字了得!

2、转接:

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还是悲秋?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

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

(板书:

颂秋)

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升华

1、做法——当堂做。

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

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2、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六、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

北国之秋:

清、净、悲凉

南国之秋:

慢、润、淡

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