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24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叙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学叙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叙事.doc

《教学叙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叙事.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叙事.doc

教育教学故事

我执教小学品德与社会已经两年了,随着实验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新课程在生活化的渗透方面越来越突出。

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现将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

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

在讲授承当对社会的承当对社会的责任”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

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

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

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证明,要让政治课真正生动起来,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大胆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对政治课真正产生兴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能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