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30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五、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6

(一)积极打造海洋人才高地.27

(二)加快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28

(三)高效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29

六、着力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30

(一)科学利用海洋资源.31

(二)构建蓝色生态屏障.32

七、着力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4

(一)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35

(二)加强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6

八、着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开放与合作.37

(一)全面推进闽台海洋开发合作.38

(二)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大开放大合作.41

九、着力构建海洋科学开发的体制机制.42

(一)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43

(二)完善海洋开发政策.44

十、保障措施.48

(一)加强组织领导.48

(二)加强统筹协调.49

(三)加强监督检查.50

附件: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初稿)》编制说明

附图: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前言

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推进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福建时指示,“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福建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时也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蓝色产业带”。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福建的海洋优势,着力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管理能力,加快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全面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特制订《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福建省管辖海域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6个沿海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陆域,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5.47万平方公里,并将与台湾的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涉海领域区域合作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为2010年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福建省今后一个时期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行动纲领,是制定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条件与重大意义

(一)区位与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扼东海与南海之交通要冲,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海洋省份,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优势。

海洋区位条件优越。

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道,是东北亚通往南亚、西亚的首选航道。

海峡两岸的福建与台湾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随着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福建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不断完善,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将日益突出,发展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共同打造西太平洋重要交通枢纽和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海洋资源优势突出。

福建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74个,均位居全国第二;

海岸线曲折率达1:

7.01,为全国之最,由此形成众多天然良港。

全省共有大小港湾125个,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210.9公里,其中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6大港湾拥有可建20-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的深水岸线47公里,居全国首位。

优越的港口岸线条件和优美的海岸、海岛景观十分有利于发展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业。

滩涂广布,尚有未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900多万亩,近海生物种类3000多种,可作业的渔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

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海岸带和近海已发现60多种矿产,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有1.6万平方公里的油气蕴藏区域;

全省陆上风能总储量超过4100万千瓦,50米以下水深海域风能理论蕴藏量1.2亿千瓦以上,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巨大。

海洋文化底蕴深厚。

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福建的最大特点是海洋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前,福建先民就在东海之滨生产、生活,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就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地的有力见证。

东汉初叶,福州就与中南半岛开辟了定期航线。

三国时,福州又成为吴国的水军基地。

宋元时期,泉州是船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大都是在福建造船、招工、起锚出海的。

到晚清时期,福州马尾船政更是成为我国最早的船舶工业基地和海军人才摇篮。

在历史长河中,福建人民创造的妈祖文化、海洋贸易、造船技术、航路网络、航海技术等海洋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环境承载力强。

近岸海域环境状况良好,根据《海水水质标准》评价,2009年福建近岸海域第一类、二类水质占56.1%,三类水质占12%,四类水质占17.2%,劣四类水质仅占14.7%;

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标准。

截至2009年,福建已设海洋保护区4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6个,保护范围涉及到红树林、典型海岸带湿地、典型无居民海岛、渔业资源、地质遗迹以及濒危物种等。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为福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环境容量。

(二)发展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福建把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十大举措之一,制定具体政策和规划,着力推动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全省海洋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海洋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2009年达298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4.4%,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9.5:

41.1:

49.4。

海洋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建筑五个海洋传统产业增加值之和达103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5.1%。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海洋科技创新持续增强。

拥有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海洋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省水产研究所、省海洋研究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中船重工集团725研究所厦门分部及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微生物研究所一批海洋科研教育机构,海洋药物、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初步建成海上立体实时监测网,率先开展13个主要海湾“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为全省合理围填海、科学开发海洋、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涉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到200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510个,吞吐能力达2.89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22万标箱,与重点港区连接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正在加快建设。

以“百个渔港建设、千里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为内容的海洋“百千万工程”建设有序开展,覆盖沿海、近海、远海的三层立体通信网络已经形成,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闽台海洋合作持续拓展。

经国家批准分别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4个台商投资区,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35个台轮停泊点,29个对台小额贸易口岸。

覆盖沿海六个设区市的8个港口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率先实现两岸间双向旅游,两门、两马、泉金等“小三通”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海洋综合管理持续加强。

注重制度创新,编制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人工渔礁建设、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海洋生态保护等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海域使用补偿和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率先创立乡镇海管站和村级协管员制度,率先实施“海湾围填海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率先完成省内海域勘界和海岸线修测工作,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并成为联合国的示范模式之一。

近年来福建省五次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

目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

海洋人才队伍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海岛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三)重大意义

加快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发挥福建海洋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福建加强陆海统筹,完善区域开发模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福建总体竞争力;

有利于强化福建港口的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有利于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和经济融合,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有利于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为主线,以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抓手,以发挥海峡、海湾、海岛三大海洋资源优势为重点,着力在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增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基地、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海岛科学有序开发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则

陆海统筹。

加强陆海资源、产业、空间的互动,把海洋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与陆域的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陆海区域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集聚升级。

坚持海洋产业规模扩张与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密集区。

创新驱动。

坚持科技兴海,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海洋开发政策,营造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闽台合作。

充分利用闽台“五缘”独特优势,积极探索闽台共同开发台湾海峡海洋资源的新途径、新方式,构筑闽台海洋开发、控制、管理密切合作机制,建成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人海和谐。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

——全国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模范区。

建立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形成陆海关系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国家现代海洋产业开发重要基地。

依托重要港湾,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壮大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经济集聚区域。

——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契机,以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等载体平台为依托,推进两岸海洋产业深度对接,把福建沿海打造成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基地。

——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理念,科学开发岸线、滩涂、海岛、近海等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城市、低碳海岛示范建设,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维护海洋生态安全,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海和谐的文明海区。

——区域海洋综合管理创新试验区。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海洋开发、控制、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有利于科学开发海洋、有效控制管理海洋的体制机制,为国家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四)发展目标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争取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快3-4个百分点。

到201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4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7%左右,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5.5:

43.5:

51,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初具规模,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保持居全国前列;

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达63%以上,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海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8%以上,海峡蓝色产业带基本形成,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基本实现。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4:

44.5:

51.5,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形成若干以重要港湾为依托,布局合理、优势集聚、联动发展的海洋经济密集区,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基本形成;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科技兴海”的示范基地;

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达66%以上;

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海洋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

海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海洋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体系以及海洋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000亿元,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强省全面建成。

建成以产品高端、技术高端为主要特征,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开发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闽台海洋经济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人才实力居全国前列;

各类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达标,近海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海洋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三、着力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布局,科学高效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突出海峡、海湾、海岛特色,着力构建“一带一圈六湾十岛”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一)一带

即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

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主要依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突出创新驱动,突出两岸合作,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以若干现代临港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为主体、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

(二)一圈

即构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圈。

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着力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推动建立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公共服务、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的合作层次和水平,促进两岸海洋经济共同发展。

(三)六湾

即坚持优势集聚、合理布局,推动形成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以重要海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密集区。

——环三都澳区域:

位于宁德市境内,拥有城澳、关厝埕、漳湾等20-5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

要科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台湾等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溪南、赛江、漳湾、沙埕等临港工业片区,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积极培育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闽江口区域:

位于福州市境内,包括闽江口、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北岸等区域,拥有罗源湾、兴化湾北岸等20-5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

要加快推进以罗源湾、江阴半岛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科技人才集聚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港区建设与园区发展有机联动,加快福州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建成连接两岸、辐射内陆的现代航运物流中心。

——湄洲湾区域:

地跨莆田、泉州两市,包括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南岸等区域,拥有斗尾、罗屿等20-3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

要深化岸线资源整合,推进湄洲湾南北岸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依托港口,加快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浆纸、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滨海旅游业和现代海洋渔业。

重点推进泉港、泉惠、石门澳、东吴等临港工业区建设,建成现代化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能源基地、浆纸及木材加工基地。

加快湄洲湾主枢纽港建设,促进港口物流业大发展。

——泉州湾区域:

位于泉州市境内,包括泉州湾、围头湾等区域。

要统筹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总部经济带等区域开发建设,发展壮大装备制造、能源、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促进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厦门湾区域:

地跨厦门、漳州两市,包括九龙江口(内港)和外港,拥有10-2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

要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保税港区和特区政策优势,提升港湾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

北岸厦门要积极推进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壮大提升装备制造、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服务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滨海旅游业;

南岸漳州要加快南太武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以装备制造、特殊钢铁、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东山湾区域:

位于漳州市境内,包括东山湾、诏安湾等区域,拥有20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资源。

要以古雷石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港口,积极承接台湾和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石化、电力、装备制造、特种玻璃、物流等现代临港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建成现代化临港重化工业基地、能源基地;

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游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四)十岛

即加强以平潭、东山、湄洲、琅岐、南日、浒茂、大嶝、三都、西洋、大嵛山等十个建制乡(镇)级以上海岛为重点的海岛科学开发,按照“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生态、低碳的海岛开发模式,建成各具特色的低碳岛。

平潭岛要突出两岸合作,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着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高新产业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生态、低碳、科技岛和国际海岛旅游休闲胜地,成为两岸人民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东山岛要充分发挥港湾、滨海风光、海洋生物、石英砂等资源丰富,民间对台交流广泛的优势,加快发展以滨海旅游、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可再生能源、光伏玻璃为重点的低碳产业,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岛。

湄洲岛要充分利用妈祖文化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

琅岐岛要利用靠近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开发健身、游乐等休闲度假项目,建成以都市休闲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南日岛要努力打造“南日鲍鱼”品牌,大力发展海珍养殖,加快岛上及附近海域的风能开发,建成碳汇渔业岛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基地。

浒茂岛、大嶝岛、三都岛、西洋岛、大嵛山岛要发挥各自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优势,分别建成以湿地旅游、休闲购物旅游、高端商务旅游、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岛。

同时加强东璧岛、惠屿岛等其他岛屿的有序开发和有效保护,实现海岛及周边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坚持以产品高端、技术高端为方向,着力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以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临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以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临港产业

建设现代化港口群。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发展布局,推进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发展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打造面向世界、连接两岸,定位明确、布局优化,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辐射能力强的海峡西岸现代化港口群,使之更好地服务临港产业发展,服务中西部及周边地区发展。

厦门港要着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开拓外贸集装箱中转和内陆腹地海铁联运业务,强化对台贸易集散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和航运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成覆盖厦门湾、东山湾等港区,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宗散杂物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中心。

加快厦门港各港区的功能优化调整,东渡港区重点发展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运输和高端航运服务;

海沧港区、嵩屿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

招银港区重点发展大宗散货运输;

古雷港区重点发展大型液体化工泊位和通用泊位。

加快厦门湾10万吨级、古雷港区3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锚地建设,实现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港。

福州港要积极推进福州、宁德港一体化整合,加快主要港区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加快大宗散货接卸转运中心建设,积极拓展集装箱运输业务,提升为临港产业配套服务的水平,建成覆盖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北岸各主要港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物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重点培育江阴港区的集装箱干线运输,积极发展以罗源湾港区为重点的大宗散货接卸转运业务,加快平潭港区和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港区、福清湾1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

推动三都澳港区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建设1000万方原油商业储备基地、矿石中转储备基地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配套码头。

湄洲湾港要以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和拓展大宗散货运输为重点,加快港口开发,推进合理布局,建成覆盖湄洲湾、兴化湾南岸、泉州湾等主要港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

重点加快湄洲湾东吴港区1500万吨煤炭中转储备基地、罗屿作业区大型矿石散货码头、秀屿港区木材进口及加工基地和肖厝港区、斗尾港区大型液体化工码头建设,积极发展泉州湾石湖作业区内支线集装箱运输,有效整合、提升部分港区多用途泊位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和周边地区大宗散杂货进出的能力。

建设临港石化基地。

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炼油乙烯、重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进一步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后加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大石化产业链。

加快现有工艺装备和清洁化生产方式升级换代,提高石化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湄洲湾和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推进福建联合石化改扩建、中化(泉州)炼化、古雷炼化一体化、三都澳海西宁德工业区、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等项目的建设,打造国家级大型石化基地,争取到201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