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51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课程评价实施制度.doc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课程评价实施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现就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初步制定本实施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定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评价原则

1、评价与考试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评价要力求方法多样、方式灵活,除纸笔考试或直接检测外,还要通过观察、访谈、综合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要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

7、不能以纸笔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不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三、评价目的:

1、通过评价检测实施效果,评定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业绩。

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指定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来完成此项工作。

建立评价制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测评,了解不同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的评定。

2、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实施新课程工作朝着既定方向运行。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获得的信息,又可以对课程改革进行反馈调节,引导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促进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

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使先进者受到鼓励,落后者受到鞭策。

四、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范围包含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效果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涵盖多项评价指标。

学生、教师为主要的评价对象。

五、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

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

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

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

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六、建立促进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根据信息资料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创新的机制。

2、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课程开发前需要评估和专家论证,以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课程实施中的过程监控,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过程方法的合理性。

三是课程实施后的阶段性总结和效果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加深对整个课程方案开发的再认识,为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整建立基础。

七、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分析课程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便于今后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了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三是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方面。

我校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践中的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