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牧童》教学设计.doc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牧童》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新授课
09021234周燕飞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
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
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师:
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
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生2:
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
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
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
(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
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
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
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
三读诗中意境。
想象画面再读一读。
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
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指出:
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
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
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
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
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
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合上书。
师:
弄
[预设]生:
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
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
(生再读)
师:
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生:
笛弄晚风
生2:
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
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
(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
是谁中有谁?
)
[预设]生:
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师:
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生:
会时断时续。
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师:
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
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生:
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
一下高,一下低。
师:
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
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三、四声笛音吗?
生:
不是,是虚指。
师:
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
谁吹的?
(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生:
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生2:
黄昏后。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归来饭饱黄昏后)哦。
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
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生:
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师:
你学过乐器吗?
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
(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引导]师:
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生:
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师:
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生:
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
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
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
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师:
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
铺
生:
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
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
[预设]生:
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
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
(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
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
(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
地毯。
[引导]师:
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
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生:
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预设]生2:
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
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
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
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
六七里
师:
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
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
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
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
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
(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师:
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
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导语]师: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
[预设]生:
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
背的真熟练,再背。
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生:
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
[引导]师:
他会怎么卧?
[预设]生:
大字型躺着
生2:
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
你还读出了什么?
)
生2:
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
(你也读一读。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
[导语]师:
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生:
归来以后。
师:
牛羊入圈,空闲了。
无忧无虑的时候。
生2;吃饱饭以后
师:
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
生3:
月亮升起的时候,
师:
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
[引导]师:
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
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
如果老师换个词呢?
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
“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
[导语]师:
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
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
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师:
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生:
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
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说)
师:
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
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生:
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
)弄笛。
师:
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
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
还有吗?
生2:
快乐,开心的牧童。
(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
师:
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生:
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
你同样也来试一试。
(生说)
师:
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
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
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
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
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生:
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
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
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预设]生:
自然放松的。
生:
安逸的。
生:
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
说说理由。
(生发表观点)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
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
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
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
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
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
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
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
(生读)
(配乐)
师: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师:
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
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