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牧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57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牧童》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牧童》教学设计.doc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新授课

09021234周燕飞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

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

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

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

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生2:

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

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

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

(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

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

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

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

三读诗中意境。

想象画面再读一读。

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

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指出:

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

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

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

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

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

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合上书。

师:

[预设]生:

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

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

(生再读)

师:

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生:

笛弄晚风

生2:

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

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

(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

是谁中有谁?

[预设]生:

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师:

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生:

会时断时续。

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师:

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

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生:

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

一下高,一下低。

师:

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

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三、四声笛音吗?

生:

不是,是虚指。

师:

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

谁吹的?

(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生:

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生2:

黄昏后。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归来饭饱黄昏后)哦。

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

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生:

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师:

你学过乐器吗?

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

(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引导]师:

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生:

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师:

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生:

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

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

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

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师:

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

生:

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

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

[预设]生:

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

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

(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

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

(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

地毯。

[引导]师:

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

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生:

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预设]生2:

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

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

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

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

六七里

师:

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

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

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

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

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

(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师:

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

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导语]师: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

[预设]生: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

背的真熟练,再背。

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生:

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

[引导]师:

他会怎么卧?

[预设]生:

大字型躺着

生2:

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

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

(你也读一读。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

[导语]师:

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生:

归来以后。

师:

牛羊入圈,空闲了。

无忧无虑的时候。

生2;吃饱饭以后

师:

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

生3:

月亮升起的时候,

师:

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

[引导]师:

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

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

如果老师换个词呢?

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

“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

[导语]师:

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

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

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师:

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生:

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

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说)

师:

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

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生:

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

)弄笛。

师:

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

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

还有吗?

生2:

快乐,开心的牧童。

(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

师:

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生:

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

你同样也来试一试。

(生说)

师:

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

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

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

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

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生:

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

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

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预设]生:

自然放松的。

生:

安逸的。

生:

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

说说理由。

(生发表观点)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

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

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

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

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

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

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

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

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

(生读)

(配乐)

师: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师:

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

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