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91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教学预案doc文档格式.docx

课件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对,这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2、周恩来同志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

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的“崛”中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②解题:

“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课件)齐读课题,读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初读课文

(一)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大屏幕上的两个温馨提醒: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词或句子多读几遍。

2、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

逐渐出现字词: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指名读  齐读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着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到一些弱国,并且在弱国内划出一片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且不允许弱国的人们到里面去,这种地方就叫租界。

衣衫褴褛齐读在读着这个词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衣衫褴褛指的就是衣衫破破烂烂。

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你读得很有节奏,这就是铿锵有力

2、交流问题2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

他不想让中国受到欺凌

中华不振

师;

你用一个词就说出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真好。

板书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同学们,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谁来读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该怎么做呢?

认真听,认真思考。

认真听,认真思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还可以边读这划,在凡是给你留下感受的地方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同学们抢着回答,就是“踊跃发言”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课文里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特别是发生在租界里的那件事。

现在让我们跟着周恩来的脚步到租界里看看。

1、出示课文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从“闯进”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租界对中国人戒备很严,是不让中国人进去的,这就是租界。

相信读了下面的文章,同学们一定会对租界有更深的理解的,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边读边想像画面。

交流

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衣衫褴褛的妇女在汽车旁,一个大个子的洋人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

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来再来读一读

你一定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吧,来读出来

你能体会到妇女的心情吗?

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代表妇女控诉这不公平

再次指名读。

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

孩子是什么让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愤怒

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句话。

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来读这一句。

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你握紧的拳头最想干什么?

惩处看看带着你愤怒写一写这个字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

再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

四、从租界回来,同学们常常看见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成就是周恩来一生的道路,是什么道路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初步感知“中华不振”。

1、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

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等一下读给大家听!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提炼)

(1)如果是在别的地方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自己的国家。

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2)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

这就是“中华不振”。

……

(3)我们发现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二)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扣“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你可以找出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指名读)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预设)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巡警该干什么?

外国人多——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本该怎么做?

(2)小结:

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中华不振啊!

(3)再读句子:

2、扣“哭诉”,体悟“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通坟“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4)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联系下文)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如刀纹,读(生1)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心都碎了,读(生2)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读(生3)

②洋人的惨无人道。

抓“得意扬扬”体会:

他凭什么得意洋洋?

他有理由得意扬扬——中华不振!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同学样,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

”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么吗?

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

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指名说)

在学生深情地讲出心中的话语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抓对话,巧拓展,体会“中华不振”。

(1)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

仅仅是偶然吗?

作者用含泪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①“没事可不要在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是的,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

现在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②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啊!

“为什么?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

)是的!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冲动?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2)补充材料

①出示时局图:

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8处之多。

②讲述“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9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

”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可是令人震惊的是,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讲述后问:

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洋人欺人太甚、横行霸道-,真想把他们赶出租界-------)

③抒发感情。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课件)那么多的问题,一直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

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来拷问自己。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主、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三、学文明“志”

(一)过渡:

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课件)周恩来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周恩来胸有成竹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周恩来的志向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课件)

(二)激情朗读。

这简短的9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

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女生读)

这9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男生读)

这9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齐读)

你为何而读书?

四、总结全文

1、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同学们,2006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让我们缅怀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要振兴中华!

(板书:

振兴中华)

五、布置作业

在课余时间,读有关周恩来的书:

《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①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②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③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④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①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写成一篇读后感受。

②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①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②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课件)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件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一)(课件出示爬山虎图)你们还认识它吗?

能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美、绿、有生机……)

(二)回顾已学课文《爬山虎的脚》。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已经学过了《爬山虎的脚》。

叶老先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描写了自家院里的爬山虎,相信大家还清晰记得,那么美的语句,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

2、课件出示语句: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佛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齐读)。

(三)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由作家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提到的爬山虎就是指叶老先生家那墙爬山虎。

(齐读课题)想知道作者在这篇课文里写什么吗?

赶快打开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放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词,读顺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爷爷和我的哪两件事?

并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检查课文内容。

课文还是在写爬山虎吗?

(学生回答)文中写了我和叶圣陶先生之间的哪两件事?

修改作文(1-5)    邀请作客(6-11)

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

(一)课文写了肖复兴的成长故事,初中时代深受叶老的影响,受益匪浅。

叶老给肖复兴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大家细读课文,找相关的语句读读,说说感受。

(二)学生细读课文,研读体会。

(三)学生交流反馈研读体会。

1、随机出示语段一: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理解“春风拂面”的意思。

你能说说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轻轻的、温暖、舒服……)

(2)抓住文中具体事例中的语句感受“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

(预设交流:

老师说的语言中——修改得那么仔细;

所修改的符号中——到处、密密麻麻;

简短评语中——体会叶老语言的亲切,对我的文章的肯定与欣赏,对我的鼓励。

(3)简单了解第130页的原文节选。

你看后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理解肖复兴翻到那篇作文时,一下子愣住了的原因。

同桌合作学习:

默读第130页的原文节选,选择13处修改的句子,与同桌交流感受。

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感受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改断删增

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面对这个大作家对于他的作文的修改,如此认真、仔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想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你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叶老先生人格的美?

出示有关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小结。

2、教师随机出示语段二: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1)借助工具书理解“堪称”“楷模”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品是楷模”的意思。

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从批改中感受到叶老认真、仔细;

受到叶老的邀请,感受到他热情、平和;

见面握手,感受到他热情;

看课文插图,想象交谈的情况,感受到他平易近人。

理解“小小的心事融化了”的意思,此时此刻,肖复兴会想到什么?

或者知道了些什么?

(练笔)出示:

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含义。

(3)联系课外知识理解“作品是楷模”的意思。

随机出示资料袋。

(有关叶圣陶的作品、写作风格等)

(4)用自己的话理解:

作家是怎样做的?

作家的作品是怎样写的?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引读)

四、设置悬念,作好铺垫

(一)总结:

文章写的是肖复兴的成长经历,在叶老的激励下,长大后也成了一名作家。

——出示“肖复兴”资料袋,浏览。

(二)质疑:

那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为题?

文中好几次提到了爬山虎,它蕴涵着什么意思呢?

我们留下节课再去研究。

·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一)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1~3个学生回答)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读课文,体会“绿”意

(一)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语句。

1、文中几次描写了爬山虎?

请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我”不同的心情。

第一处描写,学生可能体会到,是在下午,“我”看到了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

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要见一位大作家,是那么兴奋、紧张、好奇,但又有些迷茫,感到阳光也成绿色了,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第二处描写,学生可能体会到:

是在黄昏,“我”看到爬山虎绿得沉郁,显得虎虎有生气,此时的“我”受到了叶老的教诲,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使自己已有了奋斗的目标,远大的抱负。

(谈体会一个别读—分小组读—背一背)

(二)深刻体会“绿”意。

1、文中两次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课文又以“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作结尾,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吗?

(爬山虎因有了阳光照耀而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显得虎虎有生气。

而“我”因得到叶老的教诲、爱护、帮助,受到了鼓舞,树立了信心,对从事文学事业有了远大目标。

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是叶老使“我”燃起了绿色希望。

2、初步感知作者通过描写爬山虎表达自己心情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三、学习修改,掌握方法

(一)阅读修改稿,交流哪些地方进行了修改,怎样修改,为什么这样修改?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二)明确修改符号:

增、删、调、换。

(三)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四、通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通读课文,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

(二)讨论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为题。

五、课外延伸,综合练习

(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并把它背下来。

(二)读读有关叶圣陶、肖复兴的作品。

(三)在成长道路上,相信你们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请与同学交流,并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写完后,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认真、平和、一丝不苟

交谈——亲切、质朴、平易近人

27、乌塔

略读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上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

(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找一找乌塔去过哪里呢?

二、创设条件

1.置疑: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请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三、组织研究

1.激情:

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愿结组,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分组讨论: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

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

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

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