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27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docx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

2020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基础巩固(共8题;共27分)

1.(2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2.(2分)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是空气的一种成分       

B.能使人窒息    

C.气态的密度比空气小       

D.固态俗称干冰    

3.(2分)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错误的是()

A.

倾倒液体    

B.

振荡试管    

C.

熄灭酒精灯    

D.

CO2验满    

4.(5分)今天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良。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大量排放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

A.N2        

B.CO2         

C.PM2.5       

D.SO2 

(2)医疗急救时需要用到纯氧,这利用了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

5.(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1)(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

猜想①只有Cu;猜想②________;猜想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2)(实验探究)

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如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图1

图2

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小丁同学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成立。

(4)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小丽认为不需要,理由是________。

(反思评价)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

上图装置未进行尾气的处理。

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如图装置代替原装置,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________。

(提示:

氢氧化钠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浊)

A.收集一氧化碳     B.吸收二氧化碳     C.检验二氧化碳

6.(6分)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AF为装置编号)

(1)写出如图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

(2)用A、E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文字或符号表达式皆可)

制取氧气有如下实验步骤: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固定装置:

④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⑦②③①④③⑥

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②③①④⑥③

(3)乙炔微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率,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要得到较纯浄的乙炔气体,图中最适合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_

(4)装置F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等,关于该装置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瓶内装满空气,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氢气

B.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C.瓶内装有适量澄清石灰水,气体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导管口,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7.(2分)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CO2,并验证其部分性质。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装置B中液体变红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_。

(3)为证明装置C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烧杯D中应放入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

(4)将装置A、E连接,不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装置是________。

8.(3分)关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氧化铜    

B.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一氧化碳    

C.反应结束,先停止通入CO,再熄灭酒精灯    

D.反应尾气要处理    

二、强化提升(共7题;共21分)

9.(2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的主要成分是()

A.碳    

B.硅    

C.磷    

D.碘    

10.(2分)下列图象与实验表述不一致的是()

A.

取4g氧化铜和1g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B.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C.

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

用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11.(2分)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I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反应中,装置I内壁出现水雾是反应生成的    

C.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固体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D.装置II中可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12.(2分)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①C→CO→CO2②Cu→CuO→CuSO4③CaCO3→CaO→Ca(OH)2④Na2CO3→NaCl→NaNO3.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常见的气体,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时装置B中蜡烛熄灭,同时装置C中溶液变浑浊,则装置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若实验时装置B中蜡烛燃烧更旺,并观察到装置C中的溶液________(选填“变浑浊”或“仍然澄清”),则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装置A中小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打开或关闭K时,可以使装置A中的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②形成液封,防止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14.(5分)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2)B实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

(3)C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4)D实验中两支蜡烛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15.(6分)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1)图1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2)燃烧结束,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

(3)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4)该实验中红磷需足量,目的是________;如果实验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5)图1中实验装置始终密闭,优点是________ 、________ 。

三、真题演练(共3题;共6分)

16.(2分)要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H2、CO、CO2,得到干燥的氮气(氮气不与下列试剂反应。

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通过下列试剂的先后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浓硫酸   ②苛性钠溶液   ③灼热的氧化铜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7.(2分)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粉末时,试管破裂﹣﹣加热前没有将试管外壁擦干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1/5﹣﹣红磷过量

18.(2分)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

加入药品       

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满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共8题;共27分)

1-1、

2-1、

3-1、

4-1、

4-2、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8-1、

二、强化提升(共7题;共21分)

9-1、

10-1、

11-1、

12-1、

13-1、

13-2、

13-3、

14-1、

14-2、

14-3、

14-4、

15-1、

15-2、

15-3、

15-4、

15-5、

三、真题演练(共3题;共6分)

16-1、

17-1、

1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