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6362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三、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

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

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一片高粱地

    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

    腰鼓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

(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

(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五、初学第二段

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

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讨论后板书:

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剩余部分

2、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

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场面

好!

声响

后生

舞姿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

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

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

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

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

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

1、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三)、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

(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

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一片高粱地

    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

    腰鼓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

(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

(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五)、初学第二段

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

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讨论后板书:

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剩余部分

2、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

(七)、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场面

好!

声响

后生

舞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