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652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数学下册所有说课稿.doc

目录

相交线…………………………………………1

相交线的第二课时垂线………………………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7

平行线…………………………………………10

平行线的判定⑴………………………………14

平行线的性质…………………………………17

命题、定理教案………………………………23

平移……………………………………………26

有序数对………………………………………29

平面直角坐标系………………………………32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35

用坐标表示平移………………………………38

三角形的边……………………………………40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41

三角形的内角…………………………………43

三角形的内角…………………………………46

三角形的外角…………………………………49

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案………………………53

多边形…………………………………………55

多边形的内角和………………………………58

课题学习《镶嵌》……………………………61

二元一次方程组………………………………6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6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68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71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73

不等式及其解集………………………………75

不等式的性质…………………………………77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79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8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83

10.1统计调查…………………………………88

从数据谈节水…………………………………91

5.1.1《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

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

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

学生会指出:

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

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

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

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5.1.1相交线

邻补角的概念:

对顶角的判定方法:

邻补角的判定方法: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概念;例题: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一节相交线的第二课时垂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高、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蕴含着“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垂线,理解“互相垂直”和“垂足”的含义;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知道垂线的性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垂线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

垂线的画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分析: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是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的有效而及时的组织、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学习。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使学生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的疑点也力争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突破。

精讲点:

1、渗透垂直定义既是判定也是性质及推理形式;

2、画线段的垂线时,延长线用虚线。

教学流程设计:

指导预习(课前)—检查预习—拓展训练—当堂检测

指导预习:

本节课的预习内容为“垂线的相关概念”,预习的原则是学生能学会的(概念性的内容),学生课前自学,预习的要求是识记并试着理解概念。

目的是延伸课堂,环节前移,为课中重点知识的训练及课尾的堂清赢得时间。

检查预习:

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垂线的相关概念”,课上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检测和评价。

检测的形式尽可能的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同时,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补短,让预习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预习较差的同学(课上第一次帮教)。

检测的内容,我们没有直接提问概念,即教材上写什么,我们就问什么,而是换成“列举生活中实例”和“进行简单的识图”,在识图过程中再现概念(概念特征、垂直标志、符号表示及垂足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短,二是促使学生在预习时,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避免“走马观花”式的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拓展训练:

这一段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形成技能。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垂线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安排“折纸”活动,目的是巩固垂直定义,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接着设疑(知道了垂线的特征,认识了垂线,如何根据垂线的定义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导入下一段内容“画垂线”,过渡语虽然简单,但为学生指明了方向(根据垂线的定义画垂线)。

(这部分内容为啥也放在检查预习后的“拓展训练”环节,它虽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也是垂线定义的深化、是它的具体运用,学生从“知道、理解一个角是直角”过渡到到“动手画一个角是直角”,一个是认识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

学生只有抓住垂线特征,再通过大量的作图,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所以,我把此部分内容也说是垂线定义的拓展训练)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讲什么操作方法也没要求使用什么工具,只是简单的为学生点明方向(保证有一个角是直角),放手让学生动手体验,边体验边修正边帮教(学生台前展示),整个过程基本全交给学生,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也不是教师讲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画垂线要画直线,学生确定不了,有的学生也知道不行,但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再次看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方法的优劣也尽可能的让学生来评价,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学生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给学生搭桥铺路、增台阶,越是难理解的东西,越是不能忽视体验的重要性。

在画线段的垂线时,安排画直线的垂线,直线画的不够长,学生很容易想到将其延长,随即又出示线段,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再次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将画线段垂线的问题转化成画直线垂线的问题,学生接着动手体验,交流修正。

当堂检测:

测试题分两部分,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

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解决学生“吃好”和“吃饱”的问题,关注基础,也不忘培优。

教后反思:

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更多的关注了学生。

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层次有些乱,比如:

检查预习环节的处理,说是检查预习还好象在讲授新课,学生已经预习了“垂线定义”,主要是为后面作图和“堂清”争取时间,但没达到预想效果。

上的课有点四不象,不象新课也不象复习课。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从学生及教师实际出发,确立了研究问题是“优化《目标教学》和‘洋思经验’,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数学组,从如何有效的落实“堂清”问题开始研究(从上学期期中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堂清”的时间不能保证,经过我组教师的认真分析和研究,觉得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将一部分知识分解到课前先学),应该能很好地解决时间问题,但对于数学学科的预习众说纷纭,评论不一,所以,究竟数学学科该不该预习?

如果预习的话,又如何预习?

预习什么?

课首如何检测?

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我组教师查阅了一些资料,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由于是初始阶段,我们不敢全面铺开,初一数学组首先进行尝试,这次做的课我们就是凭自己的想象而设计的,操作的过程又有诸多疏漏,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我们真诚的希望,参与这次活动的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给我们以指导。

谢谢大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第三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由于角的形成与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学生已有的概念是两相交直线所形成的有公共顶点的角(邻补角、对顶角等)即两线四角,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这节课: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研究这些角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学习平行线做准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恰恰是后面顺利地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和关键。

这一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线四角承上三线八角启下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本节课只有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

所以,教学目标体现在:

(一)

1、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通过变式或复杂图形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让学生找到在千变万化的图形中的不变之处,能够抓住概念的重点。

(二)

1、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2、通过观察,探究“三线八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能力;发展图形观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

根据图形识别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难点:

在复杂图形中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正确理解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中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观察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等。

(二)学法:

以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节课中使用的学法主要有:

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观察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五、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对顶角和邻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位置关系)。

2.观察图形、提出问题:

1)直线a、直线l相交于点P,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

有多少对邻补角?

【四个角、两对对顶角、四对邻补角】

2)又有直线b与直线l相交于点Q,构成几个角?

有多少对对顶角?

有多少对邻补角?

3.今天我们在三线八角(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中研究两角的位置关系。

教法说明:

顶点重合的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很熟悉,以此过渡到顶点在一条直线上且不重合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容易接受,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的又一种情况。

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辨证关系。

(二)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页的内容。

2、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提示及小组讨

论完成下列表格。

  

角的名称

位置特征

基本图形

图形结构特征

 

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F”

(或倒置)

 

内错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Z”

(或反置)

 

同旁内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U”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两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F、Z、U)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格的设计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学生参与讨论,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练习讲评,双向反馈

例题1:

看图填空:

1)直线c、d被直线b所截,

所得∠12与∠16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2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1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同位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内错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同位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教法说明:

以几何画板作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演示时隐去多余图形,即培养学生图形的分离能力。

(四)练习、检测

1.指出在图中,

∠1的同位角:

∠3的内错角:

∠2的同旁内角:

∠A与∠C是同位角吗?

并指出是那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而成的?

2、         在右图中判定

∠A与∠B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B与∠C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3、         在右图中,判定

∠1与∠4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2与∠3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教法说明:

本组训练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不管是有“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还是找出构成这些角的“三线”,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

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

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

恰当地阐明一下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新知识地必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和兴趣。

(五)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操作:

在下图中,画直线b使它与直线AB或CD相交所成的角与∠1成为同位角。

 教法说明:

操作此题的目的:

除能准确判别这三类角,还要能构造这些角,进一步深刻理解它们的意义。

(六)小结

1、判断这三类角的思路过程:

①.顶点是否重合?

②.是否是三条直线构成?

③.哪一条是截线?

(两角各有一边所在的直线)

2、三线八角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

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7练习1题、2题。

2.教材P911题操作:

在图

(2)中

(1)量出∠1,∠2,∠3,∠4的度数为:

(2)在图中,,用∠3与∠4表示一对同位角,这对同位角相等吗?

为什么?

(3)∠1+∠2=180°,∠1与∠4是什么角?

有何数量关系?

为什么?

【相等,因为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法说明:

承上启下、感悟教学背景,横行延伸,纵向发展,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5.2.1《平行线》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法学法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

1、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