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75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docx

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

2011中国心血管领域20项重大研究

(1)来自于:

医脉通综合2012-01-06有88次阅读分享

(1)编辑:

王丽

导语:

回顾2011年,中国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和突破,本文总结了中国在2011年取得重大突破的20项研究,以便大家学习总结。

1、中国特色的强化降压方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

研究价值

对于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或Ⅰ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mmHg能否获益一直证据不足;在既往的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几乎都为150mmHg,而非140mmHg。

本研究证实了收缩压<140mmHg时上述人群的心脑血管获益,为目前指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张宇清教授等对FEVER研究的一项亚组分析表明,对于无合并症、Ⅰ级(收缩压<153mmHg)或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140mmHg确有显著心血管获益,为目前指南推荐“所有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140mmHg”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EurHeartJ.2011,32:

1500]

FEVER研究是一项有关非洛地平的双盲、随机研究,纳入中国受试者9711例。

其结果显示,与小剂量氢氯噻嗪+安慰剂治疗(普通降压治疗)相比,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小剂量非洛地平治疗(强化降压治疗)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25%~35%),两组受试者的平均收缩压分别降至142mmHg和138mmHg。

然而,FEVER研究并未根据受试者的年龄和合并症情况进行分组。

研究者根据性别、收缩压水平、年龄、吸烟状态、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糖尿病,有无心血管病史将FEVER研究中的受试者进行分组。

研究主要终点为首次脑卒中发生的时间,次要终点为首次心血管事件、心脏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发生的时间。

研究者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不同亚组受试者的终点事件差异。

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和普通降压组受试者的平均收缩压分别<140mmHg和>140mmHg。

在强化降压治疗组中,对于无合并症、Ⅰ级和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事件风险均显著下降,依次降低39%、29%和44%。

此外,上述3组受试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降低(29%~47%,P=0.02或<0.001)。

平均随访3.3年间,在每100例无合并症、老年或Ⅰ级高血压患者中,平均收缩压下降数mmHg即能依次防止1.6、1.1和3.8例脑卒中事件,以及2.1、1.6和5.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

2、我国首证高血压与人类巨细胞病毒有关——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从病因学的角度为高血压防治开辟了新的视角,对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该研究应用的miRNA检测法,在心血管研究应用较早。

HCMV感染致高血压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内皮细胞受损、血管收缩、血管炎症、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有关。

6月2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等在国际上首次报告,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包括miR-296-5p、let-7e和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编码的miRNA(即hcmv-miR-UL112)等,提示HCMV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Circulation.2011,124:

175]

研究者比较13例高血压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血样miRNA的表达。

结果发现,两组受试者中,有27个miRNA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表达上调和下调的miRNA分别为9个和18个。

研究者发现,在24例高血压患者和22例对照者的血样中,miR-296-5p、let-7e和hcmv-miR-UL112均有表达。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高血压患者血样let-7e、hcmv-miR-UL112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5倍和1倍,而miR-296-5p表达水平降低1.5倍。

此外,干扰素调节因子1是HCMV-miR-UL112的直接靶点。

图1高血压与人巨细胞病毒

原发性高血压组的HCMV血清阳性检出率和定量滴度较对照组均升高(52.7%vs.30.9%,P<0.0001;1870vs.54拷贝/ml,P<0.0001)。

HCMV阳性者高血压罹患风险增加1.48倍(OR=2.48,P=0.0005),HCMV拷贝对数值(OR=1.97,P<0.0001)和HCMV-miR-UL112(OR=2.55,P<0.0001)均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有关

相关报道:

我国学者首次提出高血压病毒感染学说

3、国人摄入味精量与血压正相关——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史祖民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源性疾病预防专家史祖民等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谷氨酸单钠盐(MSG,味精主要成分)摄入与血压升高独立相关,尤以女性和应用降压药物者为著。

[Journalofhypertension.2011-05;29(5):

846-53.]

该研究从江苏营养研究纳入1227例受试者,于2002年定量评估受试者的MSG摄入量和血压水平,并一直随访至2007年。

结果显示,根据MSG摄入量四等分分组,受试者依次分入0.8、2.0、3.7和6.9g/d组,平均MSG摄入量为3.8g/d。

MSG摄入量与脂类和钠盐摄入量为正相关关系(P<0.001),但与碳水化合物为负相关关系(P<0.001)。

5年随访期间,受试者血压水平升高,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4.5mmHg和3.0mmHg。

各组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38.8%、42.4%、44.0%和41.2%(P=0.61)。

进一步分析发现,MSG摄入量与血压变化间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谷氨酸钠盐总摄入量也与血压升高有关。

4、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生存率改善明显——上海市肺科医院荆志成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荆志成教授等发现,中国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和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血压(CTDPAH)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显著升高。

但CTDPAH患者的生存率低于IPAH,男性CTDPAH患者生存率更低。

[Chest.2011-08;140

(2):

301-9.]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7~2009年全国5个肺血管病中心的27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包括173例IPAH和103例CTDPAH。

结果显示,IPAH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92.1%、75.1%;CTDPAH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85.4%和53.6%。

与IPAH相比,CTDPAH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显著降低,但心包积液更多见,肺一氧化碳肺弥散能力(DLCO)受损更严重。

CTDPAH、WHO心功能Ⅲ或Ⅳ级、DLCO小于预测值80%以及存在心包积液是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此外IPAH患者中,男性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93.5%和77.5%;CTDPAH患者中,男性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71.1%和47.4%。

5、氨氯地平或吲哒帕胺缓释片短期治疗改善血压变异性——上海瑞金医院张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毅教授与法国学者开展的X-CELLENT研究表明,氨氯地平或吲哒帕胺缓释片(纳催离)治疗3个月可显著降低血压变异,可能通过降低血压或改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起作用。

[Hypertension.2011-08,58

(2):

155-60]

该多中心、多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17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4周导入期后,随机接受安慰剂、吲哒帕胺缓释片(1.5mg/d)、坎地沙坦(8.0mg/d)或氨氯地平(1.5mg/d)治疗12周,共577例受试者接受动态血压监测(ABPM)。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仅氨氯地平和吲哒帕胺缓释片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变异。

其中,氨氯地平可降低任意时段收缩压变异,吲哒帕胺缓释片仅可降低白天和24小时收缩压变异。

年龄、平均收缩压和心率变异性(HRV)是收缩压变异的主要决定因素。

氨氯地平对收缩压变异的影响主要与平均收缩压水平及相应HRV降低有关,吲哒帕胺缓释片则通过降低夜间HRV和平均血压水平来影响收缩压变异。

6、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QRS间期延长可独立预测死亡——上海市肺科医院荆志成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荆志成教授等发现,QRS间期延长(≥120ms)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可独立预测心肺死亡。

[Chest.2011-07-21.]

既往研究表明,QRS间期延长可预测左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

研究者对212例IPAH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估QRS间期≥120ms的受试者与QRS间期<120ms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率。

结果显示,QRS间期≥120ms占16.5%(35例),其中21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14例伴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

与QRS间期正常者相比,QRS间期延长者的心功能较差,6min步行距离较短,血尿酸水平升高(P<0.05)。

此外,QRS间期延长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QRS间期延长死亡风险增加1.5倍(HR=2.5,P=0.024)。

7、中国心梗患者转运新模式——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

研究者观点

笔者在上海首次实施的下级医院与上级医疗机构STEMI治疗挂钩的方法,即在STEMI患者到达基层医院时,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或通知上级医疗机构下派介入医生(反向转运)。

这种医生“反向转运”策略较转运患者更加安全,缩短直接PCI的延误时间,疗效更显著。

将来,通过完善救护网络直接就地分流STEMI患者以及通过自动系统给辅助医疗人员传送心电图或详细指令,即可将可疑STEMI患者快速转运,并尽快行PPCI,从而进一步缩短D2B时间和改善大城市的STEMI救护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沈卫峰教授等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在配备心血管造影设备但不能独立操作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医院,转运介入医生行PPCI比转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尤其对交通拥挤致转运时间延长患者。

[Circulation.2011-05;4(3):

355-62.]

对于在不能独立操作PPCI的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传统的再灌注策略包括就地溶栓或急诊转运行PPCI。

为了验证第三种策略——介入医生转运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者开展了REVERSE-STEMI研究。

该研究从5家有心血管造影设备但不能独立操作PPCI的医院中纳入334例STEMI患者,随机通过介入医生转运策略或患者转运策略接受PPCI。

主要终点为门至球囊(D2B)时间,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心肌梗死再次发作、1年靶血管重建)。

结果显示,与患者转运策略相比,介入医生转运策略显著缩短D2B时间(141minvs.92min,P<0.0001),该组90min内首次行球囊血管造影的患者更多(7.7%vs.21.2%,P<0.001)。

此外,介入医生转运策略组受试者LVEF较高(60%vs.57%,P<0.001),随访1年时无MACE生存率显著改善(84.8%vs.74.6%,P=0.019)。

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除D2B时间仍为1年MACE的预测因素外(HR=2.24,P=0.02),介入医生转运策略是复合MACE风险降低的独立因素(HR=0.63,P=0.003)。

对于KillipⅢ~Ⅳ级、多支血管病变、前壁心肌梗死、女性或年龄>65岁的患者,介入医生转运策略对其预后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图2中国心梗患者转运新模式

8、Wingspan支架优于抗栓的中国证据——北京天坛医院姜卫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姜卫剑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Wingspan队列研究表明,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患者,Wingspan支架术对长期预后的改善作用优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

[Stroke.2011-07;42(7):

1971-5.]

该研究入选100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症状性患者,置入Wingspan支架,并随访至2010年,以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WASID)研究作为对照。

WASID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狭窄程度达70%~99%患者接受抗栓治疗1年时脑卒中发生率为18%,狭窄<70%患者为7%~8%。

若患者入组后1月内出现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为23%。

研究者比较受试者和WASID研究出现同侧缺血性脑卒中者的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显示,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9%。

平均随访1.8年时,9例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其中5例出现在30d内。

受试者的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WASID研究中类似患者的发生率(7.3%vs.18%,P<0.05)。

9、中国冠脉分叉病变治疗技术登世界舞台——南京第一医院陈绍良

研究者观点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二:

PS组28.6%受试者最终再行DKcrush术;DK组12个月的TLR和TVR发生率均低于PS组。

这足以说明,对于随机纳入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DKcrush术在改善预后方面明显优于PS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等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与临时(provisional)分支支架置入术(PS)相比,双对吻挤压(DKcrush)术能显著降低靶病变重建(TLR)或靶血管重建(TVR)的发生率,但在降低MACE上无明显优势。

[JAmCollCardiol.2011-02-22;57(8):

914-20.]

既往研究表明,由于并发症相对较少,PS术比DK技术更佳。

研究者从2007年4月~2009年6月从中国、泰国等7个亚洲城市入选37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组或PS组。

主要终点为12个月时MACE发生率,包括心脏死亡、心肌梗死或TVR,次要终点为8个月时冠脉造影显示再狭窄。

结果显示,在手术过程中,PS组受试者中分支闭塞者有3例。

随访8个月时,DK组和PS组的冠脉主干(3.8%vs.9.7%,P=0.036)和分支再狭窄率(4.9%vs.22.2%,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

DK组的TVR发生率明显低于PS组(6.5%vs.14.6%,P=0.017),但两组的MACE(10.3%vs.17.3%,P=0.07)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2%vs.0.5%,P=0.372)无明显差异。

10、我国心肌活检同心左室肥厚有新发现——北京协和医院方全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方全教授等对同心性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Danon病可能是同心性LVH重要的病因。

[Europeanheartjournal.2011-11-21.]

该研究纳入50例接受EBM的同心性LVH患者,14例确诊为心脏淀粉样变。

研究者对余下的36例患者进行LAMP-2基因分析后发现3个移码突变基因,分别是位于外显子6上的c.808_809insG以及位于外显子3上的c.320_321insCATC和c.257_258delCC。

在50例同心性LVH患者,Danon病患病率为6%(3例)。

3例Danon病患者均为男性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15岁,有轻度精神发育迟缓,其中2例伴WPW综合征及左室电压显著升高。

3例患者的血肝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升高。

平均随访20个月期间,未出现死亡或心血管住院事件。

11、我国烟雾病患儿应监测甲状腺功能——解放军307医院段炼

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段炼教授等报告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与血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升高与儿童烟雾病显著相关。

因此,研究者建议该类患者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浆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

[Stroke.2011-04;42(4):

1138-9.]

该研究共纳入114例烟雾病患儿和14例健康对照者,探讨烟雾病患儿甲状腺功能和血浆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

结果显示,与对照者相比,烟雾病患儿中甲状腺功能亢进(10.5%vs.0.9%,P=0.003)和血浆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升高者(13.2%vs.3.5%,P=0.019)更多。

校正多因素后,烟雾病患儿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血浆甲状腺自身抗体升高的风险比(OR)分别为12.47和4.33。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在烟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首先,甲状腺激素过量增加脑代谢和氧耗,从而损害脑动脉管壁;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这可能导致脑动脉狭窄;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T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参与细胞增殖和血管功能失调的过程。

12、我国心外干细胞治疗有突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

研究者观点

既往在CABG期间,干细胞主要在心肌梗死部位周围注射,很多干细胞不能到达目的部位。

这是全世界首个在伴慢性心衰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中评估在CABG基础上经桥血管注射BMMNC的研究。

其证实该方法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为肝细胞治疗该类患者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胡盛寿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对于有心肌梗死(MI)和慢性心力衰竭(CHF)病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基础上,通过桥血管注入自体骨髓单核细胞(BMMNC)可改善心功能。

[JAmCollCardiol.2011-06-14;57(24):

2409-15.]

该研究从2006~2009年纳入65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9.5岁),评估CABG(治疗多支冠脉病变)+自体BMMNC治疗(治疗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慢性心衰)的有效性。

研究者将最终纳入研究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入CABG+自体BMMNC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如仅接受CABG治疗),随访6个月。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磁共振检查,以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ABG+自体BMMNC治疗组的LVEF(P=0.029)、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P=0.017)和室壁运动指数评分(P=0.011)均得以显著改善。

此外,CABG+自体BMMNC治疗组受试者的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B型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

图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3、国人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北京安贞医院孙立忠

研究者观点

全弓置换+SET术显示了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优势,避免了单独治疗的劣势。

支架“象鼻”置入可将真腔扩大,减少支架末端与主动脉远端之间的吻合时间。

其与左颈总动脉的吻合有助于支架与降主动脉之间的吻合,从而缩短选择性脑灌注时间;而与无名动脉的吻合有助于支架和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进而缩短低温时间和总体外循环时间。

此外,该术式采取符合生理要求的顺行性脑灌注法,因此降低了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风险。

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疾病中心孙立忠教授等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需要进行主动脉弓修复的斯坦福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置入术(SET)可能是新的标准治疗术式。

[Circulation.2011-03-8;123(9):

971-8.]

该研究纳入544例斯坦福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411例于2003年1月~2009年9月接受主动脉全弓置换术,SET组291例,传统外科修复(CSR)组120例。

结果显示,SET组和CSR组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09%和5.00%,脊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1%和0.83%,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41%和0.83%。

随访期间,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慢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再次干预率分别为2.34%(SET组1例,CSR组4例,P=0.031)和3.05%(SET组4例,CSR组2例,P=0.661)。

象鼻支架周围假腔闭塞者分别占94.2%和92.0%。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SET组和CSR组间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14、国人心脏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操隆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操隆辉教授等开展的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提示,对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肾衰、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及30d死亡风险,且并未增加再住院风险。

[Annalsofsurgery.2011-10-12.]

该研究最终入选2868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心脏外科术前5d内是否应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

结果显示,与术前不应用阿司匹林者相比,应用阿司匹林者的30d死亡率(3.5%vs.6.5%,OR=0.611,P=0.031),术后肾衰发生率(3.7%vs.7.1%,OR=0.384,P<0.001)、血液透析率(1.9%vs.3.6%,OR=0.441,P<0.001)、ICU住院率(107.2hvs.136.1h,P<0.001)及MACCE复合终点发生率(8.7%vs.10.8%,OR=0.662,P=0.011)均显著降低;两组之间的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14.5%vs.12.8%,P=0.944)。

1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国人宜低强度抗凝——北京安贞医院孟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孟旭教授等报告,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低强度口服抗凝方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3~2.3)即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出血并发症。

[CellBiochemBiophys.2011-09-4]

该研究纳入1658例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探讨口服抗凝治疗强度与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最终对1508例受试者平均随访46个月,所用华法林平均剂量为3.09mg/d,平均INR为2.13。

结果显示,与抗凝相关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17/百人年,出血发生率为2.02/百人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4/百人年。

在各种强度抗凝方案组中,治疗后INR为1.3~2.3(主动脉瓣置换时INR为1.3~1.8,二尖瓣置换或主动脉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时INR为1.8~2.3)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

16、我国冠脉搭桥术达国际水平——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教授等开展的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ABG术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2.5%,年龄等11项因素与CABG术后院内死亡风险独立相关。

[JThoracCardiovascSurg.2011-11-5]

该研究于2007~2008年从我国17个省级行政地区的43家医疗中心纳入9838例接受CABG术的患者,收集了可能影响院内死亡的67个术前因素和30个手术因素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院内总死亡率为2.5%。

年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术前NYHAⅢ~Ⅳ级,慢性肾衰、非冠状动脉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2周内存在房颤或房扑、术前危重状态、非择期手术以及同时行瓣膜手术共11个因素均为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17、中国超重和肥胖率5年翻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较1994年增3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

研究者观点

脑卒中仍然是患病率最高的CVD,也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和西式生活方式的逐渐流行,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医生应制定全面的风险评估策略和预防策略,以遏制CVD的快速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糖五大CVD危险因素均能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控制。

卫生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