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586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五年级下》第一单元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导航

 

 

江苏泗洪尹寒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晚年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浅显,格调清新,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课文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多音字学习

xīng表示“兴盛”“发动”“使盛行”等意思。

xìng表示“兴趣”“兴致”等意思。

(在诗中,“杂兴”表示随着自己的兴趣、雅兴而写,所以,它应读作“xìng”。

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读音,也是判断多音字读音的一种方法。

gōng(提供)

gòng(供认)

(①当某物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时,物价就会上涨。

②敌人对革命者使用各种残忍的手段逼供()。

四.重点字读音

昼:

zhòu耘:

yún桑:

sāng

五.理解课文

1.词语解释:

昼:

白天。

耘田:

在田间锄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

各人有各自的活干。

未解:

不懂。

供:

从事。

耕织:

耕田织布。

傍:

靠近。

“傍晚”就是指接近晚上的时间。

阴:

树荫。

(注意与日常生活中“当家”的意思进行区分,日常中所说的“当家”是“主持家务”的意思,而诗中则表示有一项拿手的本领。

2.默读古诗,想一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学种瓜)

3.理解诗意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有一技之长(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展现农家繁忙紧张的劳动,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形象。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幼童虽不懂耕田织布,也在靠近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呢!

(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耳濡目染,学着劳动。

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童趣。

六.课文总结:

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农村热闹的劳动生活场景,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2.稚子弄冰

一.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大臣。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著有《诚斋集》传世。

二.课文朗读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重点字音:

稚:

zhì钲:

zhēng磬:

qìng)

三.理解课文

1.词语解释:

稚子:

指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

诗中指儿童早晨起来后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可以悬挂在架上。

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理解诗句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金属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早晨起来后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钲来敲。

(天寒结冰,小孩子不怕冷,早早起来玩冰,还开动脑筋,在冰块上穿上丝线当锣敲。

既顽皮又聪明。

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金、彩、银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忽然冰钲碎裂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破碎一样的声音。

(“玉磬”说明声音清脆悦耳,“穿”表明孩子边跑边敲。

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将敲冰的声音比作玉磬的声音,把冰碎裂后落地的声音比作玉石破碎的声音。

这样写能让人直观地感知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冰发出的声音一般。

敲击冰块的声音不可能穿透整个树林,而作者写其声却用了“穿林响”,这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四.问题简答

1.在这首古诗中,你能找到哪些描写孩子动作的词语?

从这些动词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

诗中运用“脱”“穿”“敲”等动词,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一下诗中的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成玉磬”,直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这一系列活动中。

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答:

“脱”“穿”“敲”时的小心翼翼,听到冰发出的声音后的快乐,到最后“碎地声”时的失落,由此体会诗中儿童的心理变化。

五.课文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孩童在冬天里的一场嬉戏:

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成钲来敲打,冰发出的声音清越嘹亮。

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诗中的这一番描写表现了孩童的天真烂漫。

 

村晚

一.作者简介

雷震,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二.课文朗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重点字音:

陂:

bēi漪:

yī)

三:

理解课文

1.字词解释:

陂:

池岸。

衔:

口里含着。

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漪:

水中的波纹。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2.理解诗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卡住一样,夕阳的余晖浸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幽美的田园风光)

[连用两个“满”字,“草满”“水满”让人感受到景物的生机勃勃;“衔”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落在大山的缺口处,作者展开想象,将山人格化,写出了山对落日的挽留,不但写活了这两个景物,还写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湖中映出了山和太阳的倒影,一个“浸”字将这三者联系在了一起。

]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回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横”说明牧童随意横坐,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信口”表现了牧童的优哉游哉,悠闲自在的情致。

四课文总结

回顾《村晚》这首古诗,前两句描写了和谐宁静的村庄晚景,衬托出后两句中牧童的可爱稚气。

诗人因景而写,由景及人,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兴味的山村傍晚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之情。

 

2.祖父的园子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其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语言直率自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

二.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

这部小说是以萧红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而创作的,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呼兰河镇生活时发生的事情,以朴素率真、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茅盾对这本书的评价。

三.掌握字词

1.抄写课文生字,并标注拼音

蚱啃樱蚌割嘟倭拴啰逛

2.在课文中画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多音字

huǎng表示“(光芒)闪耀;很快地闪过”的意思。

huàng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

(根据上面的辨析,我们可以得知,这一课中“明晃晃”的“晃”应读作“huǎng”,表示花园里的颜色很耀眼。

4.抄写下列词语:

蝴蝶蚂蚱樱桃拔草瞎闹

铲地锄头割掉承认拴着水瓢闲逛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下列五组词语,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

(1)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蚯蚓(园中的小动物)

(2)倭瓜黄瓜玉米谷穗(园中的植物)

(3)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作者和祖父在园中所干的农活)

(4)戴帽绑拴踢瞎闹(作者在园中玩耍的情态动作)

(5)明晃晃胖乎乎圆滚滚毛嘟嘟蓝悠悠(作者眼中的景物的情态)

2.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我”对园子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

园子里生命的自由

3..园子里有些什么动物或植物?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色彩缤纷?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明晃晃”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榆树的高大,太阳一出来最先照到的就是它。

同时,它的生命力也很旺盛,叶子油亮亮的,充满了生机。

同时,作者把这种光亮比喻成蚌壳的光泽,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5.从“我”对园子的印象可以看出“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对园子中的事物满心喜爱。

五、学习第二部分——趣事

1这个部分讲了“我”和祖父的哪些事?

(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摘黄瓜吃黄瓜追蜻蜓

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

2“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我”跟在祖父的后面,祖父做什么,“我就学着祖父的样子做什么。

也就是说,“我”是祖父的(小跟班)。

一老一少在园子里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这样的画面真是太有趣了。

3.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如果我们这样做,大人肯定会责备我们的。

在这篇课文中,祖父责怪了孙女吗?

(没有,祖父的表情只有一个——笑。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

4.“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一个小孩所作所想所说如实记录,具有真情实感。

5“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同样是浇水,祖父和“我”有什么不同?

{祖父是在干农活,而“我”则是开玩笑似的在捣乱。

}(我很快乐,太开心了……)

六.学习第三部分

除了“我”所做的这些事能让我们感受到园子里的快乐和自由之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这种无忧无虑的童趣?

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在祖父的园子里,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都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所以整个园子就显得非常健康有活力,不仅生机勃勃,而且非常和谐。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所描述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像邻里一样和谐。

从中能感受到“我”快乐的心情。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

在她的心中,动植物都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不受约束的。

它们的事,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

作者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我”在园子里是自由的,因而觉得园子里的植物也是自由的。

种黄瓜的目的是为了结瓜,而在这园子里,黄瓜似乎连自己的天性都忘记了。

“愿意”这个词的反复运用,让人感受到园子里植物的自在,从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七.课文总结

“我”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瞎闹”,摘黄瓜捉虫子,玩着各式各样的孩童游戏,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放飞孩子的天性。

因此在孩童时的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充满梦幻的。

3.月是故乡明

一.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山东聊城临清人。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家、教育家,通晓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二.季羡林先生2006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奖”时的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三掌握字词

1.阅读课文,标出生字的读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成语,

2.抄写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篝火萌动碧波万顷

旖旎瑞士无垠澄澈莱蒙湖

巍峨耄耋燕园徘徊点缀

3.词语解释

浩渺:

水面辽阔无边。

篝火:

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旖旎:

柔和美好。

无垠:

没有边际。

耄耋:

指老年;高龄。

耄:

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耋:

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澄澈:

清澈透明。

乐此不疲: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于其中。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四.感知课文

1.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童年时故乡的月亮。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离开故乡后所见到的他乡的明月。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扣题,抒发思乡之情。

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描写作者童年故乡月亮的词语:

烟波浩渺无边四溢

相映成趣晶莹澄澈

(2)描写作者离开故乡后见到他乡月亮的词语:

风光旖旎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美妙绝伦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

3.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

这样写是否多余?

为什么?

(不多余。

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深地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成为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发生的或跟月亮有关。

五.精读课文

1.除了故乡的月,文章还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月?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把描写月亮的句子都找出来,对比着读一读。

(①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②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③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第①句描写故乡的月亮,只用了“清光四溢”和“相映成趣”来表现;

第②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

第③句用“不能不”更加突出了朗润园月色的美。

相比之下,故乡的月亮就显得质朴无华了。

2.那这样看来,明明是他乡的月亮更好看,为什么作者只想到家乡的月亮呢?

(文中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和烘托。

他乡的月亮再美,都不如故乡的月亮美。

因为作者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爱,才觉得故乡的月亮是最美的。

这样写更加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3.还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①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③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这几个句子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描写完他乡月亮之后就直接转写更加想念故乡的月亮,可见作者对故乡饱含着深切的怀念。

同学们都从作者的笔下读出了这种对故乡特有的情感。

作者列举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但都不如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让人记挂。

作者将他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之上。

六、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4.梅花魂

一.作者简介

陈慧瑛,著名作家、诗人。

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归侨,祖籍福建厦门。

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著作有《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一花一世界》等18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600余万字,获国际、国家部级以上文学奖项3项。

二.掌握字词

1.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读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成语。

2.抄写下列词语

灵魂腮边训斥玷污呜咽欺凌秉性

梳理郑重手绢华侨抹净眷恋

不甚在意颇负盛名风欺雪压凉飕飕

缕缕幽芳葬身异国漂泊他乡老干虬枝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关于外祖父的哪些事?

(1)读诗落泪

(2)珍爱墨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墨梅图

(5)送梅花手绢

2.一位眷恋祖国的老华侨和梅花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要,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

“孩于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于慢慢抹净。

(外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轻轻”“慢慢”应该用轻柔缓慢的语气来朗读。

这样读能体现出外祖父的动作很小心,说明他很珍惜这幅图。

3.珍贵的古董都能让“我”摆弄,为什么在“我”污损了墨梅图,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会勃然大怒?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项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4.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环境愈是困难,梅花愈是要绽放。

四个“愈”字体现出了梅花顽强不屈、迎寒怒放、不畏欺凌的精神。

)(这些就是梅花的品质和精神,也就是——梅花魂。

5.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秉性”是什么意思?

(秉性,意思是本性、性格。

“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

6.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在外祖父的眼中,看到这梅花,仿佛就能看到有着梅花秉性的中国人,让他想起养育自己的祖国。

7.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让“我”带回祖国。

“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8.如此眷恋祖国的外祖父最终也没能回到祖国,而是葬在了异乡,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

文中描写了老人三次落泪,每一次落泪都让人有所触动。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描写外祖父落泪的句子,思考外祖父落泪的原因。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这些诗句触动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感情,这是思乡的泪。

9.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就要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她们一起回到家乡,永远不能回到自己心爱的祖国。

老人的内心此时充满着无法言语的悲痛。

这是悲痛的泪水。

10.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分离的时候还是到了,外祖父不舍得亲人的离开。

亲人能够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而自己却只能留在他乡。

这时的眼泪是不舍的眼泪。

四、课文总结

梅花是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外祖父借梅花激励“我”做一个具有梅花品格的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外祖父同时也是借着梅花表白自己的内心,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无论身在何地,他都要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