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87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7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名师导航Word下载.docx

一、字音

1、典型字

篁huá

ng冽liè

坻chí

屿yǔ嵁kān佁yí

俶chù

翕xī悄qiǎo怆chuà

ng幽邃suì

卷石quá

n

2、多音字

juà

n试卷

cān参加chā差别qiāo静悄悄

卷参cēn参差差chà

差劲悄

juǎn卷云shēn人参chāi差事qiǎo悄然

cēn参差

二、字形

缀点缀拂吹拂怡怡然篁篁竹

贻贻笑大方蝗蝗虫

佛仿佛佁佁然惶惶急

辍辍学

三、词义

1、重点词

清冽:

(水)清凉。

卷:

翻卷过来。

蒙:

遮盖。

络:

缠绕。

摇:

摇动。

缀:

连结。

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

披拂:

随风飘拂的样子。

俶尔:

忽然。

环合:

围绕,包围。

寂寥:

寂静,空旷。

邃:

深远。

居:

停留。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②隶而从者跟从,随从

3、词类活用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名词“斗”“蛇”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4、文言虚词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或仍译为“而”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省略介词“于”

影布(于)石上,佁然不动省略介词“于”,在

省略介词“向”

(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向”,朝向,面对。

注意:

不能理解为省略了“自”“从”

(2)倒装句

主谓倒装

卷石底以出此句是“石底卷以出”的倒装。

将主语“石底”置于谓语“卷”前面

介宾倒装

全石以为底“全石”是介词“以”的宾语,译时放在介词后面

6、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今义:

前往

佁然不动古义:

静止不动的样子今义: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四、文学常识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

《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

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名篇名句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卷:

分翻卷。

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全石:

一整块石头。

为:

成。

“全石以为底”是介宾倒装句,“卷石底以出”是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剖析:

这句话写小石潭的概貌,突出其水清、石奇、树美的特点。

作者发现小石潭后,写它的形态,重点写潭底石和潭边树木的千姿百态,勾勒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写得层次井然。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

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佁然:

呆呆的样子。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这句话写游鱼。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把潭中鱼的停歇游动写得充满情趣,为小石潭增添了许多生气。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目的在描写潭水的清洌。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处处都在写水。

写法巧妙,耐人寻味。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斗折: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行: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这句话写通到小石潭的小溪,突出其曲折深远的特点。

用“斗折蛇行”的比喻写小溪的曲折,用词精炼贴切,形象生动。

“明灭可见”、则写出了从潭上远望小溪流去的景象,既写曲折,还表现其深远。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这句话写小石潭四周的环境气氛,突出其寂静、凄冷的特点。

通过小石潭四周的竹树茂密寂静无人来表现环境的冷清,在从自我的感受来进一步突出它的凄凉。

作者寓情于景,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重点语段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参差披拂”

这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概貌,突出其水清、石奇、树美的特点。

作者是循着水声而找到小石潭的,接着写小石潭的形态,重点写潭底石和潭边树木的千姿百态,勾勒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写得层次井然。

2、“坐潭上”至“乃记之而去”

这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结构简析】

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发现小石潭及小石乐潭的景物。

第二部分(2—3):

写潭的奇趣。

可分两层。

第一层

(2):

写潭水和游鱼。

第二层(3):

探究小石潭的水源。

第三部分(4):

写潭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清幽、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

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

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乐得其所。

这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对潭中鱼动态、静态的描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

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现实是严峻的。

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

【问题探究】

问题: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思】可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发现小石潭时“乐”,写游鱼的情趣,突出心情愉快,但坐在小石潭上时,却感到孤寂悲凉的。

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他的遭遇来分析。

【探究】第一步: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勾画有关“乐”与“忧”的句子。

二组负责查阅资料,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自身遭遇分析他感情的变化。

第二步:

学生讨论,明确:

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但潭中气氛是幽深冷寂,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三步:

结合背景和遭遇分析: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但现实是严峻的。

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第四步:

教师总结:

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

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给下列字注音。

篁冽坻嵁怆邃

答案:

huá

ngliè

chí

kānchuà

ngsuì

2、下列字形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凄神寒骨蒙络摇缀

B、如铭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卷石底以出

C、日光下澈伐竹取道似与游者相乐

D、寂辽无人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解析:

B项中“铭”应为“鸣”;

C项中“澈”应为“彻”;

D项中“辽”应为“寥”。

A

3、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和特殊句式。

如“卷石底以出”此句是“石底卷以出”的倒装。

翻译时将主语“石底”置于谓语“卷”前面。

“影布(于)石上”中省略了介词“于”。

(1)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

(2)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3)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4、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水声如鸣佩环”、“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

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佁然不动_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

(3)往来翕忽____________

(4)下见小潭____________

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如“下”名词做状语,向下。

(1)呆呆的样子

(2)忽然(3)轻快敏捷的样子(4)向下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阅读句子时要正确停顿,把握好朗读节奏。

①句可在“潭中”或“潭中鱼”后停顿;

②在“岸势”后停顿。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

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

如“尤”“环合”“寂寥”的解释。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文章中小石潭的景色特点,结合作者被贬官的经历,体会作者孤苦悲凉的感情。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小石潭的位置、景色特点,文字中突出小石潭的景点特色,以便开发旅游资源。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

其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1)始指异之

(2)遂命仆人过湘江

(3)缘染溪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解释文言文句中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异”解释为“觉得奇怪”,“缘”应解释为“沿着”,不应解释为“缘分、缘故”。

(1)觉得奇怪

(2)于是(3)沿着(4)这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这句话时,解释正确重点词语,如“穷”,穷尽。

表达要流畅一些。

每天与同伴们爬上高山,深入老林深处,游尽迂回曲折的溪涧,清幽的泉水,怪异的石头,不论远近,没有不到达的。

12、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

这道题让我们正确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可从字面分析,也可从作者的感情来分析。

第一层,总结(或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

第二层,流露出作者的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13、细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段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加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西山景色之美。

字数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第二段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运用联想和想像,抓住西山景色的特征,写一段写景文字即可。

略。

二、语言运用

(2006年厦门试题,10)你想说服母亲让你参加观鸟夏令营,你会对母亲说哪些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要点是:

说话符合情境,观鸟的益处和安全的保障两个要点都应扣住才全面。

妈妈,我们学校的暑期观鸟夏令营可好啦,能让我们认识许多鸟儿,增长见识,而且又有老师带队,安全没问题,您就让我去吧。

读书做人

柳宗元写诗抒忧愤

柳宗元积极地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但是好景不长,保守派得势后,进步派首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南部的零陵县)司马。

永州那地方在唐朝属于边远地区,人烟稀少,文化落后,生产也不发达。

柳宗元在此一住就是十年。

他在这里受着官绅的歧视,他的妻子早亡,他想再次成家,可是当地的仕宦缙绅人家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

柳宗元在永州,虽然没有实权,却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下层,了解民间疾苦,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游览山水名胜。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独自一人来到江边,只见江两岸被大雪所覆盖,成为一片银色世界。

景物是那样的迷人,空气是那样的清新。

但是他没有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疾苦,依然在他心中翻腾。

他想起自己参加的革新运动的失败,想起自己受的迫害,心中充满了愤慨,一种哀怨忧愤之情使他不吐不快。

他的诗《江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表面看是写景,实际上在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情。

前两句表现的是冰冷严酷的环境,给人一种孤独寂寥之感。

后两句写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孤身垂钓的渔翁,表现了诗人对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期待。

结合柳宗元的遭遇,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