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69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docx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

第5章污泥处理系统

5.1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如图5.1所示

图5.1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5.2浓缩池

本设计采用2座重力浓缩池。

5.2.1设计参数

1.固体通量30~60kg/(m2.d);

2.二沉池污泥含水率为99.2%~99.6%,取99.6%,初沉池污泥含水率95%~97%,取96%,浓缩池出泥含水率96%~97%,取96%;

3.每人每日产生污泥量

初沉池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as=16~36g/(人.d);二沉池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as=12~32g/(人.d)。

4.浓缩池浓缩时间不小于12h,一般在12~16h;

5.有效水深H=4m左右。

5.2.2设计计算

1.初沉池污泥量

(5.2a)

(5.2b)

式中:

Q1—初沉池污泥量(m3/h);

S—每人每天污泥量[L/(人.d)];

as—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g/(人.d)];

N1—设计人口当量(人),按SS计。

设计中取初沉迟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as=20g/(人.d),则:

L/人.d

2.二沉池剩余污泥量

(5.2c)

(5.2d)

式中:

Q2″—二沉池剩余污泥量(m3/h);

as—每人每天产生污泥量[g/(人.d)];

S—每人每天污泥量[L/(人.d)];

N1—设计人口当量(人),按BOD5计。

设计中取as=20g/(人.d),则:

L/人.d则

设2座浓缩池,则单个浓缩池:

3.浓缩池几何尺寸的确定

浓缩池计算草图如图5.2所示

图5.2浓缩池计算草图

设浓缩池直径约为有效水深的2倍,即

,设浓缩池有效水深h1=4.2m,则D=8.4m。

锥体部分高

则浓缩池锥体部分的体积

V锥=

浓缩池柱体部分的体积

V柱=

取污泥浓缩时间为12h,

V锥+V柱=20.87+232.75=253.62m3>12Q=224.4m3

则实际有效水深:

4.分离污水量

(5.2e)

式中:

P1—浓缩前污泥含水率,取99.6%;

P2—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取96%;

每天分离污水量为:

V水=qT=16.83×12=201.96m3

5.浓缩后的污泥量

(5.2f)

式中:

P1—浓缩前污泥含水率;取99.6%

P2—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取96%

则二沉浓缩污泥量:

V剩泥=Q2′T=1.87×12=22.44m3

初沉浓缩污泥量:

V初泥=

二沉污泥浓缩后泥位:

加入初沉污泥后的泥位:

取超高h3=0.5m,则浓缩池总高

H=h1+h2+h3=3.67+1.13+0.5=5.3m

5.3贮泥池

贮泥池用来贮存来浓缩池的污泥。

由于污泥量不大,本设计采用1座贮泥池,贮泥池采用竖流沉淀池构造。

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

Q=Q1+Q2(5.3a)

式中:

Q—每日产生污泥量(m3/d);

Q1—初沉池泥量(m3/d);

Q2—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3/d)

由前面结果可知,Q1=136m3/d,每日产生污泥量

Q=136+22.44×2=180.88m3/d

2.贮泥池的容积

(5.3b)

式中:

V—贮泥池计算容积(m3);

Q—每日产泥量(m3/d);

t—贮泥时间,一般采用8~12;

n—贮泥池个数(个)。

设计中取t=10h,n=1,则贮泥池计算容积

V=180.88×10/24=75.4m3

贮泥池设计容积

V=a2h2+1/3h3(a2+ab+b2)(5.3c)

h3=tanα(a-b)/2(5.3d)

式中V—贮泥池容积(m3);

h2—贮泥池有效深度(m);

h3—污泥斗高度(m);

a—污泥贮池边长(m);

b—污泥斗底边长(m);

n—污泥贮池个数(个);

α—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o

设计中取n=1个,a=4.5m,h2=3.5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0m,则污泥斗高度:

h3=tan60o

=3.03m

V=4.52×3.5+1/3×3.03×(4.52+4.5×1+12)=96.88m3>75.4m3

符合要求。

3.贮泥池高度:

(5.3e)

式中h—污泥贮池高度(m);

h1—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污泥贮池有效深度(m);

h3—污泥斗高(m);

h=0.3+3.5+3.03=6.83m

4.管道部分

每个贮泥池中设DN150mm的吸泥管一根,共设有2根进泥管,1根来自初沉池,管径DN200mm;另1根来自污泥浓缩池,管径均为150mm。

5.4消化池

消化池的作用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质,变为稳定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并改善污泥性质,是之易于脱水,减少和控制病原微生物,获得有用副产物沼气等。

5.4.1设计参数

1.池子的数目与大小:

为了防止检修时全部污泥停止厌氧处理,消化池的数量至少设计为两座;

2.池顶:

常用的固定盖池顶,为一弧形穹顶,或为截圆锥形;

3.管道布置:

消化池附设的管道有污泥管、排上清液管、溢流管、取样管等;

4.消化池的清扫:

为了维持消化池的设计体积,设计中应包括定期清扫砂子的设备;

5.消化池的构造:

消化池的池体要求不渗水,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5.4.2设计计算

初沉污泥量为136m3/d,浓缩后的剩余活性污泥量为44.88m3/d。

它们的含水率均为96%,采用两级中温消化处理。

生污泥年平均温度为20℃,日平均最低温度为15℃;平均室外温度为13.3℃,冬季室外计算气温,采用历年平均每年不保证5d的日平均温度为﹣9℃;池外介质为土壤时,全年平均温度为12.6℃,冬季计算温度为4.2℃,一级消化池进行加温、搅拌,二级消化池不加温、不搅拌,均采用固定盖式。

1.消化池的容积计算

一级消化池容积:

(5.4a)

式中:

V—单个一级消化池的容积(m3);

Q—污泥量(m3/d);

P—投配率(%),中温消化时一级消化池一般采用5%~8%;

n—消化池个数(座)。

设计中取P=0.03,有前面的计算可知Q=180.88m3/d,采用2座一级消化池,则

用两级消化,容积比一级:

二级=2:

1,则一级消化池容积为2010m3,用两个,每个消化池容积1005m3,二级消化池一个容积1005m3。

一级消化池各部尺寸确定,消化池计算草图如图5.3所示

图5.3消化池计算草图

消化池直径采用D=19m,集气罩直径d1=2m,池底锥部直径d2=2m,锥角为15°,h2=h4=(D-d1)tan15°/2=2.28m取2.3m,消化池柱体高度h3≥D/2=9.5m,采用h3=10m。

消化池总高度:

=2+2.3+10+2.3=16.6m

集气罩容积:

上盖容积:

下锥体容积等于上盖容积:

V4=V2=242.66m3

柱体容积:

消化池有效容积:

V0=V2+V3+V4=242.66+242.66+2835.2=3320.52m3>3014.7m3(合格)

二级消化池各部尺寸同一级消化池。

2.消化池各部分表面积

集气罩表面积:

池上盖表面积:

下锥体表面积:

地面以上池柱体表面积:

地面以下池柱体表面积:

故消化池总面积:

F=F1+F2+F3+A1+A2=15.7+293.14+296.28+397.94+198.97=1202.02m2

3.消化池热工计算

(1)提高生污泥温度的耗热量

中温消化温度TD=35℃,生污泥年平均温度Ts=20℃,日平均最低温度

=15℃,每座一级消化消化池投配率的最大生污泥量,投配率采用5%:

V″=1005×5%=50.25m3/d

全年耗热量为

(5.4b)

则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最大耗热量:

(2)消化池池体耗热量

消化池各部传热系数采用:

池盖K1=2.93kJ/(m2·h·℃);池壁:

地面以上K2=2.5kJ/(m2·h·℃);地面以下及池底K3=1.9kJ/(m2·h·℃)。

池外介质为大气时,年平均气温TA=13.3℃,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A=﹣9℃;池外介质为土壤时,全年平均气温TB=12.6℃,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B=4.2℃。

池体耗热量计算公式为

(5.4c)

池上盖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

最大耗热量为:

池体地上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最大耗热量为:

池体地下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最大耗热量为:

池底部分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最大耗热量为:

每座消化池池体全年平均耗热量及最大耗热量为:

Q=Q2+Q3+Q4+Q5=22365.76+25905.89+9844.24+14658.75=72774.64kJ/h

Q(max)=Q2(max)+Q3(max)+Q4(max)+Q5(max)=45349.93+52528.08+13972.47+20806=132656.4kJ/h(3)每座消化池总耗热量

全年平均耗热量为:

∑Q=31406.25+72774.64=104180.89kJ/h

最大耗热量为:

∑Q(max)=41875+132656.4=174531.4kJ/h

(4)热交换器计算

采用池外套管式泥―水热交换器,全天均匀投配,生污泥进入一级消化池之前,与回流的一级消化池污泥先混合在进入热交换器,生污泥∶回流污泥为1∶2。

则生污泥量为:

回流消化污泥量:

Qs2=Qs1×2=4.19m3/h

进入热交换器的污泥量为:

Qs=Qs1+Qs2=6.28m3/h

生污泥的日平均最低温度为:

T=15℃

生污泥与消化污泥混合后的温度为:

热交换器的套管长度按下式计算:

(5.4d)

其中最大耗热量Qmax=132656.4kJ/h。

内管管径选用DN35mm时,外管管径选用DN75mm。

污泥在内管的流速(在1.5~2.5m/s内合格):

热交换器入口热水温度采用Tw=85℃,Tw-Tw′=10℃,则热水循环流量为:

(5.4e)

核算内外管之间的管缝热水流速(在1.0~1.5m/s之间合格):

平均温差ΔTm按下式计算:

(5.4f)

式中:

ΔT1—热交换器入口处的污泥温度Ts与出口的热水温度Tw′之差;

ΔT2—热交换器出口污泥温度Ts′与入口热水的温度Tw之差;

当污泥循环流量Qs=6.28m3/h,有下式得

Ts=28.33℃,Ts′=33.38℃,Tw=85℃,Tw′=75℃,ΔT1=﹣46.67℃,ΔT2=﹣51.62℃,则

则热交换器的套管长度:

设每根长3m,则共有根数为:

根,取10根。

5.4.3沼气混合搅拌

1.搅拌沼气用量

一级消化池采用多路曝气管式沼气搅拌。

单位用气量采用6m3/(1000m3min),则用气量:

2.干管、竖管管径

循环搅拌系统干管和配气干管流速一般10~15m/s,竖管为5~7m/s。

取干管流速v1=10m/s,干管管径

,取d1=120mm。

每座消化池12条竖管,竖管流速v2=5m/s,竖管管径

,取d2=50mm。

3.竖管长度

消化池有效深度

竖管插入污泥面以下的长度

,取9.0m。

4.压缩机功率

通常一台压缩机对应一座消化池。

所需压缩机功率N为

N=VW

式中:

N—沼气压缩机功率(W);

V一级消化池容积(m3);

W—单位池容所需功率,一般取5~8W/m3。

设计取5W/m3,则

两座1005m3一级消化池,需两台功率为5.025kW的压缩机。

5.4.4消化后的污泥量

1.一级消化后污泥量

一级消化降解了部分可消化有机物,同时一级消化不排除上清液,消化前后污泥含水量不变,则:

(5.4g)

(5.4h)

式中:

V1—一级消化前生污泥量(m3/d);

V2—一级消化后的污泥量(m3/d);

P1—生污泥含水率(%);

P2—一级消化污泥含水率(%);

Pv—生污泥中有机物含量(%),一般采用65%;

Rd—污泥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

m—一级消化可消化程度的比例(%),一般采用70%~80%。

设计中取V1=180.88m3/d,P1=96%,m=80%,经计算:

V2=179.00m3/d,P2=97.01%

一级消化池采用2座,单池排泥量为179.00/2=89.50m3/d。

2.二级消化后污泥量

消化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一级消化前的96%降至二级消化后的95%,每日二级消化池排泥量:

(5.4i)

式中:

V1—生污泥量(m3/d);

V3—二级消化后污泥量(m3/d);

P1—生污泥含水率(%);

P3—二级消化后污泥含水率(%)。

设计中取P1=96%,P3=95%,V1=180.88m3/d

二级消化池采用1座,单池排泥量为96.68m3/d。

3.二级消化池上清液排放量

(5.4j)

式中:

V′—上清液排放量,m3/d;

二级消化池采用1座,单池上清液排放量为81.80m3/d。

5.4.5沼气产量

1.消化池降解的污泥量

(5.4k)

式中:

X—消化池降解污泥量(m3/d);

P—生污泥含水率,96%;

V1—生污泥量(m3/d);

Pv—生污泥有机物含量,一般采用65%;

Rd—污泥可消化程度,一般采用50%;

2.消化池的产气量

(5.4l)

式中:

q—消化池沼气产量(m3/d);

a—污泥沼气产率(m3/kg污泥),一般采用0.75~1.0m3/kg污泥,设计中取a=0.85。

每日沼气产量:

5.4.6贮气柜

设计中采用单级低压浮盖式贮气柜。

1.贮气柜最大调节容积

(5.4m)

式中:

V—最大调节容积(m3);

q—每日产气量(m3/d);

C—容积调4节比例(%),一般采用25%~40%。

设计中q=1998.7m3/d,C=30%

2.贮气柜外形尺寸

(5.4n)

式中:

V—最大调节尺寸(m3);

D—贮气柜直径(m);

n—贮气柜个数(座);

H—贮气柜调节高度(m)。

设计中取D=1.5H,n=1,V=1062.1m3,则

,设计中取7.0m。

贮气柜直径

D=1.5H(5.4o)

则D=1.5×7.0=10.5m。

5.5污泥脱水

5.5.1污泥脱水量计算

脱水后污泥量

(5.5a)

(5.5b)

式中:

Q—脱水后污泥量(m3/d);

Q0—脱水前污泥量(m3/d);

P1—脱水前污泥含水率(%);

P2—脱水后污泥含水率(%);

M—脱水后干污泥重量(kg/d)。

设计中取Q0=96.68m3/d,P1=95%,P2=75%,则

污泥脱水后形成泥饼用小车运走,分离液返回处理系统前段进行处理。

5.5.2脱水机的选择

机械脱水方法有真空吸滤法、压滤机和离心机。

目前常用的脱水机械主要有:

真空转鼓过滤机、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

各种脱水机的主要特点见表5.2。

表5.2常用脱水机主要特点

名称

特点

适用范围

真空转鼓过滤机

能够连续生产,可以自动控制,构造复杂,附属设备多,运行费用高

应用较少,适用于工业企业

板框压滤机

构造简单,劳动强度大,不能连续工作

适用于小型污泥处理装置

带式压滤机

可以连续工作,脱水效率高,噪音小能耗低,操作管理方便

应用广泛,适合大中小型污泥处理装置

离心脱水机

构造简单,脱水效果好,动力消耗大,噪声较大

应用广泛,适合大中小型污泥处理装置

设计中选用LW200X600-N型离心脱水机,其主要指标为:

干污泥产量1.5m3/d,泥饼含水率75%,絮凝剂聚丙烯酰胺投量按干污泥量的2‰。

设计中共采用2台离心脱水机,其中1用1备。

工作周期定为12小时,所以每天处理的污泥量为:

m=1.5m3/h×12=18m3/d,可以满足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