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796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4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又包括两方面,一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前者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心理学和行为的变化规律;

后者是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狭义:

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即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其中思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个性自我意识、能力等,其核心内容为个性或称人格。

同时,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要注意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二是生理的发展;

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是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根据不同年龄段有分为:

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及老年心理学等,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的重点是青年及之前阶段,因此儿童心理学几乎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代名词。

即使现在我们仍可从以后的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人的毕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上面提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认知及社会性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每一方面我们又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有关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二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一)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如下:

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人类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外因问题(心理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心理是连续发展的还是分阶段的)

具体内容将在下一章做详细论述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的概念(P13)

年龄特征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普遍性)、典型特征(代表性)或本质特征(具有一定性质)。

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

2.年龄特征即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决定年龄特征稳定性的因素有:

个体生理发育的顺序性、语言发展的顺序性、知识结构的顺序性及社会活动的顺序性等。

可变性的决定因素有:

个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背景、个体生理发展、主体活动、人格差异等。

3.年龄划分的标准

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划分年龄阶段是一个迄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划分,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划分标准:

(1)以生理划分为标准,例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为标准分为:

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童年)时期,性腺(青年)时期等。

(2)以智力发展为标准,如皮亚杰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分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3)以个性发展特征为标准,如Freud与Erikson的年龄阶段划分

(4)以个体活动特点为标准,如达维多夫和艾里康宁:

直接的情绪交往活动(0-1岁),操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水有意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8岁)。

(5)以生活事件划分为标准:

如成人初期(18-35岁,选择职业,建立家庭),成人中期(35-55岁和60岁,成就事业抚养子女),成人晚期(60岁以后,退休等)。

4.目前常用的划分方法

新生儿期(0-1个月)

乳儿期(1个月岁)

婴儿期(1-3岁)

童年早期(3-6、7岁)

童年中期(6、7岁-11、12岁)

童年晚期(11、12-14、14、15岁)

青年前期(14、15-17、18岁)

成人初期(18-35岁)

成人中期(35-55、60岁)

成人初期(60岁以后)

1.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儿童心理学》是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进行的观察记录,也包括一些实验性的观察。

普莱尔因此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发展心理学几乎等同于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70年代以后,对生命全程的研究才迅速发展起来。

就我国情况看,直到1991年朱智贤先生去世时,还是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主。

一、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一)近代社会的发展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发表著名小说《爱弥尔》,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

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成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三)近代教育的要求

教育理论中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影响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共分三编:

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

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是动作的发展);

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讲语言的发展)。

三、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几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一)霍尔(1844-1924)和复演说

霍尔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

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本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揭示儿童心理发展。

霍尔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1922年他出版了《衰老:

人的后半生》一书。

(二)鲍德温(1861-1939)、杜威(1859-1962)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1、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融合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其目的在于勾勒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

他要阐述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进化过程中的某种现象的心理顺序的发展。

鲍德温将发展分析为三个部分:

儿童认知的发展;

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

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且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2、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使三者结合起来。

他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

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长过程。

(三)施太伦(1871-1938)和人格主义学派

他的《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

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他并且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的,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

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

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所谓“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

(四)比纳(1857-1911)和测验学派

比纳和西蒙合作制成了由许多题目构成的第一个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量表,叫做1905年量表。

1.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即What,Why,How的关系。

(具体见P64)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点(特殊性)

(一)年龄—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可以将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看作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因素的函数,在这一函数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自变项、独立变量)。

其特殊在于它是一个不可人为操纵的变量,因此我们只能做相关研究而不能做简单的因果分析。

如不能将儿童态度的变化简单地解释为年龄的增长,很可能是由于儿童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增强导致。

在发展心理学中年龄的表达方法有:

1.历法年龄(实际年龄):

实际生活的年龄,又有三种表达法,

(1)原原本本地指出年数和月数,如1岁6个月;

(2)实足年龄,如5周岁,5岁生日到6岁生日之间;

3)从上一个1.5岁到下一个1.5岁之间,如5周岁,4.5岁到5.5岁之间。

2.生理年龄:

以人体生理发育及机能的成熟程度为指标的年龄。

3.心理年龄(智力年龄):

用某年龄大部分被试能完成的心理作业水平来表示,如在智力测验中,如果大部分5岁儿童能通过而4岁儿童不能通过,可以说其智力年龄为5岁。

4.自我或他人知觉的年龄:

自我或他人知觉的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符。

自我知觉的年龄往往落后于实际年龄,如第一次中学生成自己阿姨、第一次青年人称自己阿姨的时候,突然感到惊讶。

因此“年龄象一列不断前进的列车,而自我总是处于列车刚启动的那一刻,惯性使自我总落后于实际的年龄”。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大

发展心理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衰老、死亡,年龄跨度非常大。

既要考虑到某年龄段的特征,又不能分析每一年的变化;

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其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如对婴幼儿的研究,需使用特殊的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尊重客观,研究结果的选取与评价要依据客观而不是主观需要,这应该提升到科学家的职业道德高度来认识。

矛盾性原则:

依据自然辩证法的矛盾性原则,认识到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层次性原则:

心理发展是分层的,任何一种心理形态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发展,但低层次心理形态不会随着高层次心理形态的出现而消失,而是高层次心理形态反过来推动和促进了低层次心理形态水平的提高。

如,动作思维与语词逻辑思维、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发展。

教育性原则:

发展心理的研究是为教育服务的,不能伤害被试(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

行为主义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而受到谴责。

阿尔伯特(7-11个月)恐惧情绪反应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生态化)原则:

强调重视自然与生态社会环境下对被试的研究,重视自然实验。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三种基本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召集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优点是时间短、取样大,声时省力,不易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缺点是无法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ABCDE不同样本

同一时间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

优点是可获得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

缺点是被试易流失,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多,可能混淆自变量。

如特曼1921年对1528名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长达63年,其中419人去世,37人中途退出,17人“失踪”。

相同样本AA

观察O

时间

(三)系列交叉研究

综合运用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方法,可兼顾二者的优点。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6-7岁组7-8岁组8-9岁组

8-9岁组9-10岁组10-11岁组

10-11岁组11-12岁组12-13岁组

12-13岁组13-14岁组14-15岁组

三年内,6-15岁被试每个年龄段2组数据,每一年内的研究属于横断研究,三年看起来则属于纵向研究。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此部分内容安排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堂答疑。

注意几个问题:

1.概念、分类、优缺点、注意事项

2.补充观察法,从时间上分:

长期和定期观察;

内容上分:

全面和重点观察

3.扫清教材理解障碍

(一)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1、从观察时间分

(1)长期的观察即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继续进行有系统的观察。

(2)定期的观察即按一定时期进行观察。

2、从观察内容分

(1)全面的观察,即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

(2)重点的观察即有重点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活动或某一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心理表现。

(二)实验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1、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即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2、教育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的研究跟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3、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三)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实例

给167名6-14岁儿童讲故事:

“一个假日的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们沿着罗纳河散步。

4点钟时,母亲分给每个孩子一只卷饼。

当孩子们开始吃卷饼时,最小的孩子不小心把他的卷饼掉到河里去了。

母亲该上怎么办?

要不要再给他一只?

其他的孩子有什么想法?

”结果有三种回答类型:

“不再给他”(主张惩罚);

“再给他一只,这样每人都有一只了”(主张平等);

“因为他小,所以再给他一只”(主张公道,即体谅年龄的差别和具体情境)。

6-9岁10-12岁13-14岁

惩罚483517

平等35542

公道0595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用书面儿童表让儿童填写,从而了解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18岁女孩的日记

•苦恼三件事:

我的眼睛很鼓,一笑鼓的更很,于是乎我的同学们给我起了个“金鱼眼”的外号。

我的头发枯黄而且少,我的同学背后叫我“毛儿稀”。

我的胸部扁平,乳房不发育,而腰部以下却“发育旺盛”,腰粗、腿粗、臀围大,我的同学叫我“梨型身材”。

三件事集中于我一身,我太不幸了。

救救我这个丑女吧!

本章思考题

1.填空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有系列交叉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

(3)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实验、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矛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

2.概念解释

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

3.简述

(1)发展心理学涉及涉及哪些基本理论问题?

(2)发展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3)目前常用的心理发展年龄划分方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释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4.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2.斯金纳的行为发展心理学理论

3.华生与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人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

人格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与感知相联系的;

无意识则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

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组成,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着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本能的人格方面。

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

本我可能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或闯入梦境,弗洛伊德将这称为初级过程思维。

自我:

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其作用是妈妈组本我的需要,同时又要压抑和控制他的冲动,使他能获得为现实所许可的那种快乐,也不至于因为本我的盲目冲动而受到伤害,是意识的、理智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自我与本我可比喻为骑士与野马的关系。

个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经验,计划未来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程思维。

超我:

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一种监督的自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既通常所说的良心。

它与自我不同,不仅使本我的欲望得到延迟满足,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得到满足。

当自我不能控制本我的冲动时,自我就会产生内疚感、犯罪感来惩罚自己。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既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即力比多。

每个阶段以力比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进行区分,这个身体部位称为性感带。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早在儿童早期,或者说在5岁前后就已经形成了,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他根据性感区的不同,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肛门期(1-3)前生殖器期(3-6)潜伏期(6-11)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中心。

●弗洛伊德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

固着和倒退。

如果力比多的满足在某一阶段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称为“固着”,倒退是力比多倒流的初期发展阶段,心理还停留在儿童的水平上。

2.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口唇期(出生~1岁)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通过口唇、咀嚼和吞咽等活动。

如果人格发展停留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

这类人往往贪吃、抽烟、酗酒、过分依赖,总希望被照顾,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

如果父母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门性格。

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性器期(3~6岁)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出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阉割恐惧、阳具嫉妒等。

人格发展如果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性格。

男性,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

女性,为了对抗恋父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的形象,一方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

潜伏期(6~青春期)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界限分得很清楚,常常分开做游戏,甚至互不往来。

生殖期(青春期、性征期、两性期,12—20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总结插入表,见刘金花编《儿童发展心理学》P255)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新弗洛伊德主义)

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

1933年定居美国。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即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和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而人从出生到成人则经过六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有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一个人的个性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对立品质

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1—3岁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6岁

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6—12岁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12—18岁

自我统和对角色混乱

18—25岁

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25—50岁

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老年期

完善无缺对悲观沮丧

1、信任感对怀疑感婴儿期(0-2或0-1.5)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喝、抱、亲等,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的人及其世界的信任感。

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

(曾子杀猪)

2、自主性对羞怯感或怀疑儿童早期(2-4或1.5-3)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

“我来”“我不”成为一些孩子的口头禅。

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在成人关怀儿童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学前期或游戏期(4-7或3-6)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