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7981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肾癌诊疗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肾癌诊疗规范.docx

《肾癌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癌诊疗规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肾癌诊疗规范.docx

肾癌诊疗规范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肾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

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早期肾癌的发现率逐渐增长,局限性肾癌经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据统计,目前确诊时既已属晚期的患者已由数年前的30%下降至17%,随着靶向治疗的持续发展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晚期肾癌的疗效也逐步得到改善。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在世界范围内,肾癌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最高,而非洲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低。

全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高峰在60~70岁。

根据GLOBOCAN2012年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肾癌的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4位,死亡率居第16位。

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肾癌的发病率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包括北美、部分欧洲、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拉丁美洲,但肾癌的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中趋于稳定或下降。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2014年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为上升趋势。

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式西方化及早期筛查的推广可能是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2005年至2009年肾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4.44/10万、4.64/10万、5.08/10万、4.5/10万。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339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共覆盖中国2.8亿人群。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二)病因学

肾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

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

⒈遗传性因素:

大部分肾细胞癌是散发性的,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家族中遗传,由不同的遗传基因变异造成,这些基因既包括抑癌基因又包括癌基因。

已明确的遗传性肾癌包括VHL(vonHippel–Lindau)综合征(双侧多发的肾透明细胞癌和肾囊肿)、MET基因相关的遗传性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延胡索酸水化酶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非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BHD(Birt-Hogg-Dube)综合征(多发性肾嫌色细胞癌、杂合性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肾肿瘤、乳头状肾细胞癌)、HRPT2基因相关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颌骨肿瘤综合征(混合型上皮和基质肿瘤、乳头状肾细胞癌)(表1)。

一般认为如下人群可能是遗传性肾癌的潜在患者:

①≤45岁的肾癌患者;②双侧/多发肾脏肿瘤;③肾癌家族史(至少1个一级亲属,至少2个二级亲属);④肾癌合并其他肿瘤病史(嗜铬细胞瘤,胃肠道间质瘤,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合并其他病变如肺囊肿,自发性气胸等;⑤合并少见的皮肤病变(平滑肌肉瘤,血管纤维瘤等);⑥个人或家族有肾癌相关综合征病史。

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建议本人及相关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表1常见遗传性肾癌及临床表现

综合征缩写

突变位点

病理类型

临床表现

VHL

VHL

ccRCC

ccRCC,嗜铬细胞瘤,胰腺肾脏囊肿,神经系统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淋巴囊肿瘤,附睾腺瘤

HPRC

MET

pRCCⅠ

pRCC

BHD

FLCN

多种RCC

嫌色细胞癌,混合嗜酸细胞瘤,纤维毛囊瘤,皮赘,肺囊肿,气胸

HLRCC

FH

pRCCⅡ

pRCC,皮肤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肉瘤

SDHRCC

SDHB,SDHD,SDHC

ccRCC,chromophobeRCC

ccRCC,嫌色细胞,嗜酸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cowdensyndrome

PTEN

ccRCC

ccRCC,乳腺癌,滤泡性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

MITF相关肿瘤

MITF

RCC

黑色素瘤,PECOMA

HPT-JThyperparathyroidism-jawtumor

HRPT2

wilms瘤

多种RCC,wilms瘤(肾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

BAP1相关肿瘤

BAP1

ccRCC

ccRCC,葡萄膜黑色素瘤,黑色素瘤,间皮瘤

Translocation[t(3;8),t(2;6)]相关肿瘤

FHIT/FRA3Bonchr3,RNF139onchr8

ccRCC

ccRCC,甲状腺乳头状癌

注:

VHL(vonHipple-Lindausyndrome),ccRCC(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HPRC(hereditarypapillaryrenalcarcinoma),pRCC(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BHD(Birt-Hogg-Dube′syndrome),HLRCC(hereditaryleiomyomatosisandrenalcellcancer)

⒉吸烟:

吸烟是肾癌发病因素之一。

大量的前瞻性研究观察了肾癌与吸烟的关系,认为吸烟是中等度危险因素。

既往曾有吸烟史的人患肾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3;而正在吸烟的人患肾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6。

吸烟是目前唯一公认的肾癌环境危险因素。

⒊肥胖:

肥胖程度一般用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来表示,体重指数指数增加,则患肾癌的危险性增加。

肥胖增加肾癌风险的具体机制还未明,可能和肥胖增加雄性激素及雌性激素释放,或者与脂肪细胞释放的一些细胞因子相关。

⒋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

一些大型研究显示高血压和其相关药物使用可能是肾癌发病因素之一。

高血压病患者、使用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药以及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人,患肾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4~2倍。

很难区分到底是高血压本身还是抗高血压药物引起肾癌,因为在所有研究中这两者往往都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若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那么肾癌的发病风险会下降,因此抗高血压药物可能不是发病风险之一。

⒌与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相关的获得性囊性肾脏疾病(ARCD):

与普通人相比有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癌发病率更高。

长期透析的患者容易患获得性肾囊肿性疾病,这可能是由于肾组织内的细胞无序增殖的结果。

这类患者的肾癌和传统肾癌有一定区别:

发病年龄更年轻,而且男女比更高。

在这些肾癌患者中,肿瘤通常是双侧、多发的,组织病理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

因此,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B超或增强MRI检查。

对于透析患者,即使肾癌小于4cm,也首选根治性肾切除术。

⒍其他:

有证据表明,饮酒、职业暴露于三氯乙烯、石棉、多环芳香烃等物质,以及高雌激素的女性等都有可能增加患肾癌的风险。

总的来说,目前无法找到一种与肾癌具有明确关系的致癌物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遗传因素与环境暴露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影响。

三、组织病理学

(一)大体病理

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双侧肾癌(异时或同时)仅占散发性肾癌的2%~4%。

肾肿瘤常为单发肿瘤,其中10%~20%为多发病灶。

多发病灶病例常见于遗传性肾癌以及乳头状肾癌的患者。

肿瘤瘤体大小差异较大,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

(二)分类

1981年、1997年、2004年及2016年WHO共推出过4个版本的肾脏肿瘤分类标准。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2016年WHO第四版肾脏肿瘤分类标准(表2),其沿用了2004年版本的框架,仅对一些认识有深入的肿瘤进行了分类命名上的调整:

如将未见有复发转移报导的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更新为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再如将Xp11.2易位/TFE3融合基因相关性肾癌归入MiT家族转位性癌,后者还包括TFEB基因转位的肾细胞癌等。

此外,也新增了部分新的病理亚型。

如前所述,肾癌依据与遗传综合征关系可分成遗传性肾癌和散发性肾癌。

单纯从病理形态不能区分遗传性肾癌和散发性肾癌。

表22016年WHO肾脏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

肾细胞癌

Renalcelltumors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瘤

Multilocularcysticrenalneoplasmoflowmalignantpotential

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

Hereditaryleiomyomatosisandrenalcellcarcinoma(HLRCC)-associatedrenalcellcarcinoma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

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

集合管癌

Collectingductcarcinoma

肾髓质癌

Renalmedullarycarcinoma

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

MiTFamilytranslocationcarcinomas

琥珀酸脱氢酶缺陷相关的肾细胞癌

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deficientrenalcarcinoma

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Mucinoustubularandspindlecellcarcinoma

管状囊性肾细胞癌

Tubulocysticrenalcellcarcinoma

获得性囊性肾癌相关性肾细胞癌

Acquiredcysticdiseaseassociatedrenalcellcarcinoma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Clearcell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

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Renalcellcarcinoma,unclassified

乳头状腺瘤

Papillaryadenoma

嗜酸细胞瘤

Oncocytoma

⒈常见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特征

⑴透明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病理亚型,约占肾癌的60%~85%。

既往曾使用的肾颗粒细胞癌因为在其他类型的肾癌亚型中也能见到胞质嗜酸性的颗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不再是肾颗粒细胞癌的专有特征,不在列为单独病理类型。

因肾颗粒细胞癌细胞核分级的级别高,现将其归为高分级的ccRCC。

1)大体检查:

双侧肾脏发病率相等,少于5%的病例可呈多中心性发生或累及双侧肾脏。

表现为肾皮质内实性球形结节,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或不清,可见假包膜;因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切面呈金黄色。

肿瘤中常见出血、坏死、囊性变,而呈现多彩状外观,偶见钙化或骨化。

2)组织病理学:

癌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胞膜清楚;组织中可见小的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肿瘤细胞呈巢状和腺泡状结构;呈肉瘤样分化的肿瘤区域中可见到瘤巨细胞,呈横纺肌分化的肿瘤细胞可见到宽的嗜酸性胞质伴有偏位细胞核,可见突出核仁,提示预后不良;部分肿瘤中可见坏死、纤维黏液样间质及钙化、骨化。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

CK8、CK18、vimentin、CAIX、CD10和EMA阳性。

⑵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PRCC)约占肾癌的7%~14%。

国内有些专业书籍将其翻译成嗜色细胞癌。

其发病年龄、性别、男女发病率比例、症状和体征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

就诊时大多数病例处于Ⅰ期。

1)大体检查:

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较透明细胞癌多见;大体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

2)组织病理学:

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亚型。

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肿瘤细胞较小,胞质稀少(Ⅰ型)或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Ⅱ型),可见坏死、肉瘤样分化及横纹肌样分化区域。

研究显示,Ⅰ型PRCC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Ⅱ型患者。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

与ccRCC相似,现有的研究认为,乳头状肾细胞癌CK7呈阳性,P504S阳性率较高,且Ⅰ型较Ⅱ型阳性率为高。

⑶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CRCC)约占肾癌的4%~10%。

平均发病年龄6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与其他肾癌亚型相比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上特征多显示瘤体较大,肿瘤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出血、坏死和钙化。

1)大体检查:

肿瘤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大小4~20cm,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

2)组织病理学:

肿瘤呈实体性结构,可出现灶状钙化及厚纤维间隔;与透明细胞癌不同,瘤体中的血管为厚壁血管,而非薄壁血管;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角形,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膜非常清晰(嫌色细胞),亦可见嗜酸性胞质的瘤细胞,瘤细胞核的核周空晕是此型的特征之一,并可见双核细胞;Hale胶体铁染色示肿瘤细胞质呈弥漫阳性。

近年来研究发现嫌色细胞癌存在嗜酸细胞型亚型,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小细胞伴有纤细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嗜酸性细胞位于细胞巢的中央,而胞质苍白的细胞位于细胞巢的周边处;细胞核不规则皱缩,染色质凝聚呈块状,可见双核细胞和核周空晕;也可见圆形的细胞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

CK7阳性,CD117阳性,vimentin阴性,CMA弥漫阳性,lectins和parvalbumin阳性,肾细胞癌抗原弱阳性,CD10阴性。

4)特殊染色:

胞质呈Hale胶体铁阳性反应。

⑷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细胞性肿瘤

在2016年之前的版本,这一肿瘤被称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肿瘤由无数的囊肿组成,囊壁含单个或簇状透明细胞,无膨胀性生长;形态与透明细胞癌(G1/2)不能区分,无坏死、脉管侵犯及肉瘤样分化。

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广泛玻璃样变、出血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相鉴别。

免疫表型与ccRCC相似。

⑸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

Bellini集合管癌(carcinomaofthecollectingductsofBellini)是指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肾髓质癌(renalmedullarycarcinoma)来源于近皮质区的集合管,患者几乎均伴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

两者从大体及组织学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一并介绍。

1)大体检查:

两者均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

2)组织病理学:

需要指出的是,Bellini集合管癌常为排除性诊断,肿瘤部位对于作出诊断很重要,组织学上可见不规则的小管状结构,细胞高度异型性;肾髓质癌镜下呈低分化的、片状分布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呈腺样囊性结构,瘤体内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镰状红细胞。

3)常用的免疫组化抗体:

两者常见的免疫组化组合包括PAX2、PAX8、OCT3/4、SMARCB1/INI1、P63。

⒉少见肾细胞癌病理类型特征

(1)MiT家族转位癌

包括两类肿瘤,分别与两个转录因子(TFE3和TFEB)出现融合基因相关。

Xp11转位造成TFE3基因的融合;t(6;11)造成MALAT1-TFEB融合。

这一肿瘤在儿童期多见,仅占成人期RCC中的1.6%∼4%。

t(6;11)RCC较Xp11转位RCC少见。

大体不具有特征性。

镜下,Xp11转位性肾细胞癌表现为由透明细胞形成的乳头,伴有散在砂粒体沉着;而t(6;11)转位性肾细胞癌表现为大小细胞组成的细胞巢,其内可见基底膜样物质沉着。

免疫组化表现为:

上皮标记物表达下降,如CK、EMA;表达PAX8及其他肾小管标记物;t(6;11)RCC恒定表达黑色素标记物,如HMB45、MelanA以及CathepsinK、TFEB;而Xp11RCC:

部分表达黑色素标记物及TFE3。

(2)获得性囊性肾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

此类肿瘤常见于终末期肾病以及有获得性肾囊肿病的病史,最常伴发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大体常为双侧性、多灶性病变,边界清楚,周围可见多囊肾背景。

组织学表现为以微囊结构、丰富的肿瘤内嗜酸性草酸盐结晶沉积特征。

免疫组化表现为RCC、CD10及AMACR阳性,CK7阴性。

(3)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此类肿瘤占肾肿瘤的1%∼4%,无性别倾向,呈散发或伴发于终末期肾病、VHL综合征。

大体表现为体积较小,边界清楚有包膜的肿物,常可见囊性变。

组织学表现为乳头状结构,细胞较一致,胞质透明,核远离基底膜排列,可见胞突,G1或G2细胞核分级,并未见肿瘤坏死、肾外侵犯、脉管瘤栓。

免疫组化表现为:

CK7弥漫阳性,CAIX呈杯口状状阳性,P504S阴性;PAX2、PAX8及CK34bE12阳性,CD10阴性。

(4)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是一类伴有FH基因胚系突变的肾细胞癌,伴发肾外平滑肌瘤病。

大体肿瘤可呈囊性改变,伴有明显的附壁结节。

形态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或与集合管癌形态有重合;细胞核可见核内包涵体,并可见核周空晕。

免疫组化表现为延胡索酸水合酶(FH)表达缺失。

(5)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

此类肿瘤罕见,多为遗传性肿瘤。

大体多呈边界清楚实性肿物。

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或小管状结构;胞质空泡状嗜酸性至透明,核轮廓规则光滑,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类似与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空泡状;偶见高级别细胞核。

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

(6)管状囊性癌

此类肿瘤罕见,常为体检偶发肿瘤。

大体呈灰白海绵样或瑞士奶酪样外观。

镜下呈小到中等大小小管伴有大囊形成,单层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可见鞋钉状细胞;相当于G3的细胞核。

免疫组化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

(7)黏液小管样梭形细胞癌

此类肿瘤不足肾脏肿瘤1%。

大体呈边界清楚的实性肿物。

组织学表现为拉长或相互吻合的小管状结构,部分区域可见梭形细胞;核呈低级别;间质呈嗜碱性黏液样。

免疫组化呈CK7,PAX2以及P504S阳性。

(8)肾细胞癌,未分类

目前包括不具备现有肾细胞癌亚型特征的癌,可以低级别或高级别。

包括以下类型:

含有一种以上肾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伴有黏液分泌的肾细胞癌、伴有未分类上皮成分的肾细胞癌、低级别或高级别未分类的嗜酸性肿瘤以及肉瘤样癌等。

随着对肾细胞癌认识的深入,这一分类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

(三)分级

病理分级是一个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只适用于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

在以往的WHO分类版本中,最为常用的是1982年Fuhrman四级分类。

1997年WHO推荐将Fuhrman分级中的Ⅰ、Ⅱ级合并为一级即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未分化。

2016版病理分级在原Fuhrman四级分级系统上做了进一步调整,增加了客观评价标准,形成WHO/ISUP病理分级系统(表3),使之在实践中操作性更强,重复性更好。

表32016版WHO分级标准

分级

定义

1级

400×镜下核仁缺如或不明显,呈嗜碱性

2级

400×镜下核仁明显,嗜酸性,可见但在100×镜下不突出

3级

100×核仁明显可见,嗜酸性

4级

可见明显的核多形性,多核瘤巨细胞和(或)横纹肌样和(或)肉瘤样分化

(四)分期

肾癌分期采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Staging,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目前应用的是2017年更新的第8版(表4、表5)。

表42017年第8版AJCC肾癌TNM分期

分期

标准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

肿瘤最大径≤7cm,且局限于肾内

T1a

肿瘤最大径≤4cm,且局限于肾内

T1b

4cm<肿瘤最大径≤7cm,且局限于肾内

T2

肿瘤最大径>7cm,且局限于肾内

T2a

7cm<肿瘤最大径≤10cm,且局限于肾内

T2b

肿瘤局限于肾脏,最大径>10cm,且局限于肾内

T3

肿瘤侵及主要静脉或肾周围组织,但未侵及同侧肾上腺,未超过肾周围筋膜

T3a

肿瘤侵及肾静脉或其分支的肾段静脉,或侵犯肾盂系统,或侵犯肾周脂肪和(或)肾窦脂肪,但是未超过肾周围筋膜

T3b

肿瘤侵及膈下的腔静脉

T3c

肿瘤侵及膈上的腔静脉或侵及腔静脉壁

T4

肿瘤侵透肾周筋膜,包括侵及邻近肿瘤的同侧肾上腺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表5肾癌临床分期/预后分组

分期

肿瘤情况

Ⅰ期

T1

N0

M0

Ⅱ期

T2

N0

M0

Ⅲ期

T1/2

N1

M0

T3

N0/1

M0

Ⅳ期

T4

任何N

M0

任何T

任何N

M1

四、诊断

(一)临床表现

肾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这些临床表现有些是肾肿瘤本身直接导致的,有些可能是由于肾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转移灶所产生。

由于健康体检越来越普及,来医院就诊的多数肾癌患者通常是由影像学检查无意中被发现。

在临床中,早期肾癌往往缺乏临床表现。

当经典的肾癌三联征:

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都出现时,约60%的患者至少已达T3期;当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提示可能合并左肾静脉瘤栓。

因此早期诊断RCC具有重要意义。

副瘤综合征:

临床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而是由于肿瘤分泌的产物间接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机体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被称为副瘤综合征。

肾癌患者副瘤综合征发生率约30%,表现为高血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

出现副瘤综合征的患者预后更差。

转移性灶引起的症状:

部分肾癌患者是以转移灶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如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

体格检查发现包括颈部淋巴结肿大、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及双下肢水肿等,后者提示肿瘤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可能。

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常见的转移脏器及转移发生率依次为:

肺转移(48.4%)、骨转移(23.2%)、肝转移(12.9%)、肾上腺转移(5.2%)、皮肤转移(1.9%)、脑转移(1.3%)、其他部位等(7.1%)。

(二)实验室检查

肾癌实验室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尿常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糖、血钙、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肝功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项目。

如需进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则应进行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

以上项目的检查结果在肾癌患者中通常会表现为血尿、红细胞增多及低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快、高血糖、高血钙、肾功能异常及肝功能异常等。

对邻近或累及肾盂的肾肿瘤患者还需做尿细胞学检查。

对孤立肾的肾肿瘤、双肾肿瘤、肾功能指标异常和存在使肾功能受损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对侧肾结石等)患者需行核素肾图检查,了解肾功能情况,并对肾功能不全等级进行评定。

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