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95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威尼斯游记 散文.docx

威尼斯游记散文

威尼斯游记散文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述威尼斯的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述威尼斯的经典散文:

寻游威尼斯

  自从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中国人便慢慢知道了威尼斯(Venice)。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商市。

中世纪的威尼斯,曾经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莎士比亚的,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当年这座水城的商市风貌。

威尼斯的富足,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商人的崇商重利,都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对威尼斯的印象,最初源于朱自清散文:

“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

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

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

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说老实话,在我去威尼斯之前,所有这些描写都没有唤起我多少美感,只是朦朦胧胧觉得好奇。

直到去年四月,当我踏上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水上城市,穿梭在118个小岛之间,这一条条水巷,一座座小桥,很快让我迷失在这座“水城”里,仿佛自己始终漂浮在绿海清波之上,荡漾在浪漫情迷之中。

这种美妙,与其说是一道风景,不如说是一种风情。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

难以想象的是,每逢涨潮,潮水一股儿漫进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整个广场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所有建筑镶嵌在水晶之中。

蔚蓝的天空映在水镜里让人产生幻想,人们光着脚在水里跑来跑去,母亲带着孩子戏水嬉笑,一大群一大群鸽子飞满广场上空......

  圣马可广场的美丽,伴随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建筑的完美保存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万平方米的圣马可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广场东西长度170米,我不知道圣马可教堂和圣马可钟楼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广场的东面,但不管怎样,这些建筑的优美造型和生动雕塑,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

这种独特的氛围和风格,令我如受魔法,流连往返,读着她如同在阅读历史。

难怪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连连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

  威尼斯的美丽,在于她的“水城”风情,这种风情又是如此纯粹、如此有趣。

  我寻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穿越在一条条小巷、一条条水道之间,无数的水巷、无数的桥梁,密密麻麻、纵的横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城市的经脉。

水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直挺挺地伫立在水里,一栋紧挨着另一栋,没有一点间隙。

连商店都是如此簇拥在一起,似乎有意要让你看个尽兴。

  在水巷里转悠还真的辨不清方向,只能寻着,游着。

有意思的是,刚刚与一拨游客在巷子里分手,走着走着,又迎面碰上,几次三番都是如此,虽然难为情,却还是觉得好笑。

  威尼斯没有汽车,“贡多拉”(Gondola)是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

“贡多拉”非常别致,狭长的船身漆成黑色,首尾翘得很高,象拿破仑头上的帽子。

船身长11米,可以坐6名游客。

艄公大多身着黑白相间的民族服装,头戴红色帽箍草帽,用单桨划着船。

“坐上“贡多拉”出游,在宽宽窄窄的水巷里,在高高低低的小桥下飘来游去,是一种少有的乐趣。

  随着手风琴的古老音乐,“贡多拉”划入一条又宽又长的运河,这便是威尼斯最长的“街道”。

大运河沿岸共有200栋风格各异的宫殿、教堂和豪宅,多半建于公元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的,也有威尼斯风格的。

这些建筑地基全都浸没在水中,一字排开,远远望去,就像水中升起一排艺术长廊。

  在威尼斯的桥上行走,犹如回到童年的梦境里。

这些桥一座连着一座,高高低低,形态各异,一会木头的,一会石板的,一会直落庭院,一会径入深巷。

走着走着,始终觉得自己漂浮在水上,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游戏里还是在现实中。

  威尼斯的桥太多,四百多座,我实在无法记住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叹息桥”和利亚德桥。

因为“叹息桥”象征着一种无奈,而利亚德桥折射了威尼斯昔日的光芒。

  威尼斯生长在海上,从亚得里亚远海眺望,威尼斯象一座“海市蜃楼”,美丽而迷茫。

  据说威尼斯每天都在悄悄下沉,海水每年都至少要把圣马克广场淹上100次。

  威尼斯毕竟太古老、太脆弱,“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海潮一次次威胁着”(余秋雨)。

  威尼斯终究会慢慢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然而,她的故事,她的风情,却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描述威尼斯的经典散文:

威尼斯水城,人间奇迹

  20XX年12月20日,我们在奥地利一个小镇的酒店吃过早餐后,驱车150公里前往意大利威尼斯水城,进行参观。

赶到威尼斯已经中午了,就得找餐馆吃饭。

车子左转右拐,就是找不着地方,导游说餐馆搬家了,不好找。

转了好一阵子,在当地导游的指引下,终于找着了,一看招牌还很大,叫“地中海国际大酒店”。

浙江人开的,饭菜质量还可以,分量比较足,我们桌只有7个人吃,还有剩余。

  吃了中饭,就进威尼斯城参观。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的首府,与帕多瓦组成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区(人口约一百六十万人)。

其别名有“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水之都”、“面具之城”、“桥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及“光之城”。

形容它“无疑是最美丽的人造都市”,时代线上也称赞威尼斯是欧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被誉为“水上城市”。

  威尼斯及其泻湖,由118个岛屿组成。

这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城内历史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这里的所有景色都离不开水。

威尼斯全市河道,运河共计177条,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信号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其它所有交通工具都是明令禁止的。

  威尼斯的起源没有历史文献记载。

数名历史学家引用可靠证据指出:

早期人口为罗马城市的难民,他们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击,便从帕多瓦、阿奎莱亚等地来到这里。

  威尼斯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

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

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

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

  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找不到路。

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

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

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

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

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

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享有盛誉。

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

1603年)。

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

  威尼斯不仅风光奇特,而且还是文化名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就独树一帜。

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都是画坛著名大师。

在意大利歌剧艺术发展史中,威尼斯也占有重要地位。

城内古迹繁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和众多的海滨浴场。

  威尼斯到目前为止有401座桥,这些桥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

有的如游龙,有的似飞虹,有的庄重,有的小巧。

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亚德桥,造型为单孔拱桥,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

桥长48米,宽22米。

它曾出现在莎士比亚中。

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记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不断被后人搬上电影、电视,以话剧、歌剧等形式流传于世。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

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

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

东面耸立着高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

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

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

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

  害怕迷路,又时间有限,按导游的要求,我们就在圣马可教堂和圣马可广场这一带参观游玩。

我们参加了自费项目:

坐“贡多拉”游船游水城,6人坐一条船,在大运河里游览了将近半小时。

划船的男子40岁上下,还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更增添了游览的乐趣。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很精致,很有名,我们参观了一个艺人现场制作玻璃工艺品,很有意思。

  威尼斯水城美极了,真是人间奇迹,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值得反复游览的地方。

  参观完了,又在“地中海国际大酒店”吃晚饭,然后继续驱车150多公里,赶到博洛尼亚入住酒店。

  描述威尼斯的经典散文:

寻常威尼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旅客,都愿意到威尼斯来呢?

  论风景,它说不上雄伟也说不上秀丽;说古迹,它虽然保存不少却大多上不了等级;说美食,说特产,虽可列举几样却也不能见胜于欧洲各地。

那么,究竟凭什么?

  我觉得,主要是凭它特别的生态景观。

  首先,它身在现代居然没有车马之喧。

一切交通只靠船楫和步行,因此它的城市经络便是河道和小巷。

这种水城别处也有,却没有它纯粹。

  其次,这座纯粹的水城紧贴大海,曾经是世界的门户、欧洲的重心、地中海的霸主。

甚至一度,还是自由的营地、人才的仓库、教廷的异数。

它的昔日光辉,都留下了遗迹,这使历史成为河岸景观。

旅客行船阅读历史,就像不太用功的中学生,读得粗疏、质感、轻松。

  再次,它拥挤着密密层层的商市,却没有低层次摊贩的喧闹。

一个个门面那么狭小又那么典雅,轻手轻脚进入,只见店主人以嘴角的微笑做欢迎后就不再看你,任你选择或离开,这种气氛十分迷人。

  …………

  不幸的是,正是这些优点,给它带来了祸害。

  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海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也抵不过治理污染、维修危房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

  大家都注意到,墙上的警戒线表明,近三十年来,海潮淹城已经一百余次。

运河边被污水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风烛残年、岌岌可危。

弯曲的小河道已经发出阵阵恶臭,偏僻的小巷道也秽气扑鼻。

  威尼斯因过于出色而不得不任劳任怨。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把出色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众人的分享、争抢、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威尼斯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习惯于在威尼斯小巷中长时间漫步,看着各家各户紧闭的小门,心里充满同情。

抬头一望,这些楼房连窗户也不开,但又有多种迹象透露,里面住着人。

关窗,只是怕街上的喧嚣。

这些本地住家,在世界旅客的狂潮中,平日是如何出门、如何购物的呢?

家里的年轻人可能去上班了,那么老年人呢?

我们闻到小河小港的恶臭可以拔脚逃离,他们呢?

  我对威尼斯的小巷小门特别关注,还有一个特殊原因。

  一个与我们中国关系密切的人物从这儿走出。

  当然,我是说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他的游记是真是伪,国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而且必将继续争论下去。

没有引起争议的是:

一定有过这个人,一个熟悉东方的旅行家,而且肯定是威尼斯人。

  关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反对派和肯定派都拿出过很有力度的证据。

例如,反对派认为,他游记中写到的参与攻打襄阳,时间不符;任过扬州总管,情理不符,又史料无据。

肯定派则认为,他对元大都和卢沟桥的细致描绘,对刺杀阿合马事件的准确叙述,不可能只凭道听途说。

我在读过各种资料后认为,他确实来过中国,只是在传记中夸张了他游历的范围、身份和深度。

  他原本只是一个放达的旅行家,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者。

写游记,并不是他出游的目的,事先也没有想过,因此后来的回忆往往是随兴而说。

其实这样的旅行家,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路的艰辛使他们不得不用夸张的口气来为自己和伙伴鼓气,随处的栖宿使他们不得不以激情的大话来广交朋友,日子一长便成习惯,有时甚至把自己也给搞糊涂了,听他们说旅行故事总要打几分折扣。

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可·波罗的游记当做历史学者或地理学者的考察笔记来审读。

  当然这中间还应考虑到民族的差别。

意大利人至今要比英国人、德国人随意。

随意就有漏洞,但漏洞不能反证事情的不存在。

不管怎么说,这位随意顺兴、夸大其词的旅行家其实非常可爱。

正是这份可爱,使他兴致勃勃地完成了极其艰难的历史之旅。

  尽管游记有很多缺点,但一旦问世就已远远超越一人一事,成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梦想底本,也成了他们一次次冒险出发的生命诱惑。

后来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伟大航海,都是以这部传记为起点的,船长们在狂风恶浪之间还在一遍遍阅读。

  成天吵闹的威尼斯也有安静的时候。

  我想起一件往事。

  两年前我在一个夜晚到达,坐班车式渡船,经过十几个停靠站,终点是一个小岛,我订的旅馆在岛上。

这时西天还有一脉最后的余光,运河边的房子点起了灯,灯光映在河水里,安静而不冷落。

  灯光分两种,一种是沿河咖啡座的照明,一种是照射那些古建筑的泛光。

船行过几站,咖啡座已渐渐关闭,只剩下了泛光。

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点像勉强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这样亮相。

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融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不容易形成凝视的焦点,此刻夜幕删除了它们的背景,灯光凸现了它们的颓唐。

本来白天与我们相对而视,此刻我们躲进了黑暗,只剩下它们的孤伤。

  班车式渡船一站站停泊,乘客很多。

细细一看几乎都不是游客,而是本地居民,现在才是他们的时间,出来活动了。

踩踏着游人们抛下的垃圾污秽,他们从水道深处的小巷里出来,走过几座小桥来到码头,准备坐船去看望两站之外的父母亲,或者到广场某个没有关门的小店铺去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开始下雨了,船上乘客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五六个,都与我一样住在小岛。

进入大河道了,雨越下越大,已呈滂沱之势,我在担忧,到了小岛怎么办?

怎样才能冒雨摸黑,找到那家旅馆?

  雨中吹来的海风,又湿又凉,我眯着眼睛向着黑森森的海水张望,这是亚得里亚海,对岸,是麻烦重重的克罗地亚。

  登岸后凉雨如注,我又没有伞,只得躲在屋檐下。

后来看到屋檐与屋檐之间可走出一条路来,便挨着墙壁慢慢向前,遇到没屋檐的地方抱头跑几步。

此刻我不想立即找旅馆,而是想找一家餐馆,肚子实在很饿,而在这样的深更半夜,旅馆肯定不再供应饮食。

但环视雨幕,不见灯光人影,只听海潮轰鸣。

  不知挨到哪家屋檐,抬头一看,远处分明有一盏红灯。

立即飞奔而去,一脚进门,果然是一家中国餐厅!

  何方华夏儿女,把餐厅开到这小小的海岛上,半夜也不关门?

我喘了一口气,开口便问。

  回答是,浙江温州乐清。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戏叫,这使很多没来过威尼斯的观众也对这里的商人产生了某种定见。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总的感觉是本分、老实、文雅,毫无奸诈之气。

  最难忘的,是一个卖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意大利的假面喜剧本是我研究的对象,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边看到一个面具摊贩,便兴奋莫名,狠狠地欣赏一阵后便挑挑拣拣选出几副,问明了价钱准备付款。

  摊贩主人已经年老,脸部轮廓分明,别有一份庄重。

刚才我欣赏假面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也没有向我点头,只是自顾自地把一具具假面拿下来,看来看去再挂上。

当我从他刚刚挂上的假面中取下两具,他突然惊异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

等我把全部选中的几具拿到他眼前,他终于笑着朝我点了点头,意思是:

“内行!

  正在这时,一个会说意大利语的朋友过来了,他问清我准备购买这几个假面,便转身与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一听他流利的意大利语很高兴,但听了几句,眼睛从我朋友的脸上移开,搁下原先准备包装的假面,去摆弄其他货品了。

  我连忙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说,正在讨价还价,他不让步。

我说,那就按照原来的价钱吧,并不贵。

朋友在犹豫,我就自己用英语与老人说。

  但是,我一再说“照原价吧”,老人只轻轻说了一声“不”,便不再回头。

  朋友说,这真是犟脾气。

  但我知道真实的原因。

老人是假面制作艺术家,刚才看我的挑选,以为遇到了知音,一讨价还价,他因突然失望而伤心。

  这便是依然流淌着罗马血液的意大利人。

自己知道在做小买卖,做大做小无所谓,是贫是富也不经心,只想守住那一点自尊。

  去一家店,推门进去坐着一个老人,你看了几件货品后小心问了一句:

“能不能便宜一点?

”他的回答是抬手一指,说:

“门在那里。

  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正是他们支付的代价,有人说,也是他们人格的悲剧。

  身在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全世界旅客来来往往,要设法赚点大钱并不困难,但是他们不想。

店是祖辈传下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的顾客进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

  欧洲生活的平和、厚重、恬淡,部分地与此有关。

  如果说是悲剧,我对这种悲剧有点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