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25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县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普通班Word下载.docx

7.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9.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

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

10.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

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

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县制

12.翻阅《汉书·

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A.图一:

“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

“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二: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副丞相”

D.图二:

“太尉,秦官,银印紫绶,掌武事”

1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

一是()

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朝

政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14.下图是湖南里耶出土的大量竹简,它是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的官署档案。

竹简上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分封制已推广到江南地区

B.秦朝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

C.货币、度量衡得到统一

D.郡县制已经推行

15.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中央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16.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

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宰相权力的下降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D.皇权不断地加强

17.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的目的。

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

A.为地方百姓除害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地方秩序

18.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

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

”表明元代经筵官(  )

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

B.是君臣沟通的主

渠道

C.有利于避免帝王决策失误

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

19.《大明律》规定:

“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D.抬高皇帝权威

20.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

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2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

,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2.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

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度兼顾多个阶层

23.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

“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

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

A.文武分权  B.守内虚外

C.重文轻武D.分化事权

24.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

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

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25.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

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2分)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

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刘绍玢:

“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苟得其人,则必任

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者之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

王制篇》

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3分)

⑵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⑶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

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

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田律》、《徭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摘自林明剑《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摘自《汉书·

刑法志》

回答:

①根据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

(4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

③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律颁布的实质和作用。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

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

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

……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

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

“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

两年?

我绝不干!

”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

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

,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

请阐述其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参考答案

1.解析:

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解析:

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解析:

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

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

“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解析:

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解析:

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解析:

官员晋升容易与材料中六部长官晋升无关,故A项错误;

明朝初期,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故出现六部地位提升,官品随之提升,故B项正确;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

官员数量减少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

根据材料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A

8.B [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

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C项时间不符,错误;

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

9.B [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

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

“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10.A [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而,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防止该类问题而实行的,即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显现殿试防止营私舞弊的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

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11.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这个制度是分封制,所以本题答案选B,A、C、D与材料信息不符。

12.D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

图一上的字体为“御史大夫”,不掌管“武事”,故A项不正确;

图一上的字不是“丞相”,应排除B

项;

图二上有“太尉”字样,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务,副丞相是御史大夫。

故选C项

13.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A项是唐朝消弱相权的措施;

C项是明朝采取的措施;

D项是元朝采取的措施;

只有B项是唐宋时期消弱相权的共同措施,唐代凡是参加政事堂

会议的都是宰相,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

因此答案为B。

14.D

根据题干可知,竹简上的内容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可知当时已实行郡县制。

A、B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C项材料并未涉及。

故选D。

15.B

16D.[解析] 汉唐时期,皇帝与宰相“坐而论道”;

宋代开始,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原因是为了尊崇君。

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

17.C[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目的是推行政令,不是为地方百姓除害,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仅仅是针对封国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中打击敌方豪强,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说明通过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打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稳定地方秩序不是材料强调的根本,故D项错误。

18.C[解析] 经筵官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经筵官主要是对君主劝诫,不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故B项错误;

“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经筵官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9.A[解析] 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A项正确;

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C项符合题意;

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排除A项;

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排除B项;

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排除D项。

故选C。

21.C [材料中体现唐朝前期刺史由对尚书省(中央)负责到唐朝中后期对节度使(地方)负责,未提及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的增强,并未体现刺史权力增强,故B项错误;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地方权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故D项错误。

22.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官员可以是举荐的,也有出身世家大族的,也有因军功而拜官的即所谓的“出将入相”,体现了这一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故选C项。

23.C [从“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可以看出北宋政制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选C项。

24.D [谏官最初是在各地方任职,主要职能是“消弭藩镇”;

后来经历了有专门机构、“专折言事”的责任(权力)、设置“谏院”、成为独立的官署等方面的变化,从变化趋势来看,监察制度在不断完善,D项正确。

25.B [内阁的设立,不是对抗皇权,而是加强皇权;

“编、检、讲读”表明其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尚不是权力机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皇帝

的侍从咨询机构,故选B项。

]26.

(1)区别:

分封制:

封疆建国,割据一方;

郡县制:

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

吸取历史教训;

加强中央集权。

(3)认识:

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

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的矛盾。

诉求:

顺应潮流改革创新;

批判君主专制。

(4)说明:

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

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27.⑴分封制;

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⑵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⑶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古往今来,法律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法律是一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解答第3问时,应运用阶级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1)秦律具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规范社会经济活动,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等

职能。

(2)秦律内容繁复缜密,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

(3)实质:

它的颁布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作用:

对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巩固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它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

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但秦律过于严苛,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秦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9.[答案] 

(1)态度一:

喜悦(欢迎)。

原因:

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

愤怒(反对)。

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理由:

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3)现象:

俄国工业产量不断增长(工业发展)。

关联:

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