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37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文档格式.docx

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武汉市的定位是: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针对武汉市在全国所具有的科教文化优势确立的“科教基地”,将依托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科技新城,催生和孵化大批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成为武汉带动中部崛起的策动源泉。

(4)东湖高新区自身发展背景:

在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向东拓展已获批准,长期困扰的用地制约问题得以疏解,东湖高新区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第02条根据武汉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武汉科技新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在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编制工作。

第03条本次规划遵循以下规划指导思想:

(1)产业主导,科学发展:

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和发展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2)提升品牌,塑造特色:

依托“武汉·

中国光谷”这一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提升其内涵和外延,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景观和生活特色。

(3)集约发展,构筑体系:

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4)立足长远,引导实施:

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远近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第04条规划范围

西起卓刀泉南路以及其向南延伸线穿南湖中心线,东至武汉市外环线,北至东湖、九峰山,南抵汤逊湖、后梁子湖北岸,规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

第05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自2005至2020年。

近期:

2005-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展望2020年以后的发展。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和功能组成

第06条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定位是:

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1)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

即教育和科研人员、机构密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类型、规模和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高技术园区。

(2)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

发挥武汉特有的科技资源、人才教育、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基础研究和孵化转化体系和机制,发展成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之一的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平台,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中心。

(3)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从“武汉‘1+8’城市圈”视野来看,武汉科技新城是武汉市重要的扩展动力源,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具有中心聚集效应的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

第07条武汉科技新城应重点营造和培育可持续的“全球同步,世界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

其内涵包括:

(1)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

包括行政管理模式及运营效率,即基于科学研究和产业区的发展,最有利于可持续性创新的运转理念、技术和模式,体现开放性、宽容性、前瞻性、效率性。

(2)一流的科技水平:

以领先的科研设施条件、科研氛围、科研活动、高层次的科研会议、论坛、实验室和研究型院校为依托,创建与世界领先科技对接、交流对话的科技水平。

(3)一流的人才和企业: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企业,以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托,尤其是理论创新人才以及将科学知识产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管理创新机制的企业。

(4)一流的环境和设施:

一流的环境包括融于自然、尊重自然、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区型人文环境,以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迸发的社会文化网络,即智者乐居的环境,拥有自然的山、水、林;

一流的设施包括高效的运营设施、创新设施、商贸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第08条武汉科技新城发展目标是:

以创新、服务为理念,构筑创新产业园地、科技服务平台;

以宜人、生态为理念,塑造山水园林城市、多彩宜人生活。

即:

创新型、服务化、宜人性、生态城。

第09条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功能是:

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

(1)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

光电、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科技新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武汉科技新城赖以生存的根本。

规划建立更加流畅的研发、孵化、融资渠道,使之能可持续地发展;

同时,大力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消费电子、医药、服装等新型环保型制造业,形成具有研发、生产优势的产业集群。

(2)创新服务为特色:

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体系建设将依赖本地区的创新服务水平。

本规划将城市用地布局、空间结构、环境景观、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服务营造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

(3)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

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走向多元化、复合化,使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游憩等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的归属感、城市魅力。

惟其如此,这个区域方能保持鲜活的创造力,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第10条城市规模。

规划至2020年,武汉科技新城城市规模将达到人口97万人,建设用地158平方公里。

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

第11条在认真分析现状用地、科学评估东扩区用地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三个思路,规划确立武汉科技新城“向东集束拓展,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复合化、簇群化”的空间发展策略。

第12条向东集束拓展的策略:

从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二次创业的内因,以及武汉城市圈与鄂东紧密联系的外因的双重影响,科技新城向东拓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并以跨越式生长的方式在其东部区域形成复合功能的城区,与现有建成区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连接,立体复合化交通线路构成城市联系的动脉集束,并连通左岭、葛店与鄂州形成沿新、老武黄公路和沿长江的城市连绵带。

第13条交通先导,生态优先:

建立TOD(TrafficOriented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EOD(EnvironmentOrientedDevelopment,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规划以交通为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同时提出生态优先,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交通的先导建设,引导城市发展。

第14条复合化、簇群化:

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生产、教学、研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互动,即实现创新和创业良性互动发展。

保持高新园区的持续活力及土地综合开发效能,形成密集的商业、办公、居住、体育、休闲娱乐的“簇群状”的复合区域。

第15条武汉科技新城的空间结构为:

一条主轴,四大簇团;

一个都市核心,三个支撑中心;

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第16条一条主轴:

以三环线连接高新三路形成自西至东贯穿于整个武汉科技新城,并保持东向拓展趋势的中心快速交通轴线。

这一高速的交通线路,是科技新城对外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物质和能量集束。

与南北的高新一路、高新二路、高新六路等,形成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17条由东西向的三环线——高新三路与南北向的三环线——南环线主干线十字交叉,将东拓后的武汉科技新城划分为四大簇团:

(1)西北簇团即关山簇团在现有城市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地布局和配套设施,整合现有商业、居住以及关东、关南产业园区,形成以鲁巷广场、光谷步行街为核心的商业区片,位于华光大道入口的商务中心,沿光谷大道布局的以光电子、激光、通讯等为主的科技产业区,以关山大道为轴线的居住区片,以珞喻路、民族大道为轴线的教育研发区片。

(2)西南簇团即流芳簇团以汤逊湖为依托,整合庙山、藏龙岛、流芳部分用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兴的教育产业园区和高水准的居住组团,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和滨湖景观风貌,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轻制造业为主的融科教、产业、居住、游憩为一体的簇团。

(3)东北簇团即九峰簇团以九峰森林公园为依托,包含东拓后高新三路以北的用地,以东向延伸的森林大道、高新一路、高新二路为发展轴线,布置多元复合化的用地单元,以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教育科研、电子信息、居住等功能为主。

在其南部与高新三路另一侧的用地结合布置科技新城的中心区。

(4)东南簇团即梁子簇团为高新三路以南、光谷二路以东区域,其南侧抵达后梁子湖岸线,成为武汉科技新城从东湖走向梁子湖这一宏大格局的重要区域。

规划发展轻制造业、流通业、旅游度假、景观房地产等产业。

其北部与高新三路另一侧的用地结合布置科技新城的中心区。

第18条一个都市核心:

在梁子簇团和九峰簇团靠近高新三路的两侧建设武汉科技新城的都市核心、创新中心和智力核。

发展行政管理、金融商贸、配套服务、会议展览、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

构造武汉科技新城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东部中心、中国重要的创新服务的职能。

第19条三个支撑中心:

在关山簇团以鲁巷广场为核心、在流芳簇团以流芳新市镇为核心、在九峰簇团以王家店为核心,分别形成三个次级的簇团中心,鲁巷中心以商业服务为主导,流芳中心以产业服务为主导,王家店中心以旅游服务为主导,分别融合相应的商业、金融、信息、文化等服务设施,服务于相应的簇团区域。

第20条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第21条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1)一个资源保护网络:

规划将武汉科技新城的生态资源、景观要素与市政基础设施相结合,组成资源保护网络。

(2)多条生态廊道:

规划将结合区内道路规划,利用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用地,进行道路景观廊道和防护林带建设,并通过这些绿色廊道将规划的山体、水体等景观要素进行串连和整合。

第四章城市用地布局

第22条产业用地布局:

产业用地指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生产用地,是武汉科技新城主要的生产载体。

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工程、医药、环保、现代装备制造、高科技农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关联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规划产业用地为36.27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22.95%,产业用地形成“一城四园”结构。

(1)流芳产业城:

依托现有的东一产业园和梁子簇团南侧地区,建设流芳产业城。

集中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轻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及其配套设施。

该产业城用地约为21.14平方公里,由光谷二路、高新四路、高新六路等城市主干道,将其自然划分为几个约5-8平方公里的园区。

规划利用流芳中心安排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居住用地;

同时在产业城各园区内,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完善产业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2)关东产业园:

整合现关东产业园和其东至三环线、南至高新一路之间的产业用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用地的集约化层度、补充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其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为主的具有“武汉·

中国光谷”品牌效应的园区。

规划在远景时期,发展和优化相关产业研发、中试和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将生产基地外迁。

规划用地约为1.50平方公里。

(3)关南产业园:

依托现有关南产业园,整合三环线以北的曙光软件园、汽车电子产业园,并沿三环线适度向东扩展,形成以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汽车电子、软件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规划用地约为3.90平方公里。

(4)汤逊湖产业园:

整合现庙山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及流芳地区南部产业用地,重点发展大学科技产业、数字电视及相关产业、环保、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规划用地合计约为4.95平方公里。

此园区环绕汤逊湖,用地平整,具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景观条件,在产业用地的具体布置和建筑设计中予以引导,提升沿汤逊湖城市景观,形成本园区的空间和形象特色。

(5)豹獬产业园:

在东拓区梁子簇团东部、新武黄高速公路和外环线之间,依托豹獬镇在其周边地区布置豹獬产业园。

该园区作为科技新城远期预留的产业用地,暂不作具体的产业安排。

规划用地约为4.78平方公里。

第23条商业和服务用地布局:

武汉科技新城的现代服务业要突出其与武汉市主城区相关产业的业态差异和特征,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完善网点”的思路布局。

突出重点:

围绕着科技新城“一主三辅”的服务功能结构,建设佛祖岭新城商务园区、鲁巷商业服务中心、流芳产业服务中心、王家店旅游服务中心。

集中布置商业和服务用地,形成具有集聚和规模效应、高效率的服务中心。

完善网点:

在中心服务区以外的城市重要节点、轴线地区,布置相应的商业服务用地;

其他各类用地(主要是产业、居住、教育用地)中,应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配备足够的商业服务用地。

(1)佛祖岭新城中央商务园区(CBP:

CentralBusinessPark,亦可简称“中央园区(CP:

CentralPark)”):

是区域创新的智力核心,即“区域智力核心(RIC,RegionalIntellegentCore)”。

该核心区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南新城的中心区(豹獬中心),未来将随着科技新城东拓的推进而逐步完善功能,与鲁巷商业中心互补并重点突出行政、办公、商务、展览、服务和体育、文化功能,发展成为整个科技新城的新核心。

规划以高新二路和光谷五路交叉点为支点,在东到光谷六路、南到高新四路、西到光谷三路、北到高新一路的区域内形成此中央商务公园的核心区;

并分别沿东西向的高新二路、高新三路,南北向的光谷五路为轴线,轴向延伸形成“十”字形用地格局。

此区域用地约为9.36平方公里,是核心区的整体控制范围。

整个控制范围内包含有行政管理、科技咨询、商贸金融、会议展览、文体娱乐等功能,沿高新二路和高新三路东西向延伸的廊道布置国内外关联企业研发总部、体育文化、上市公司总部、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设施,沿光谷五路南北向延伸的廊道布置创新中心、媒体中心、酒店餐饮、医疗卫生、商业游乐等设施。

此区域建设宜在优先保护山体、水体、绿化廊道的基础上,合理布置相关建筑群落和建筑单体,要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制定适宜的建筑密度、高度以及相关规划标准,形成兼具东西方魅力、传统和现代风格共存、具有“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公园化商务中心区。

其中核心商务建设区约为2平方公里,沿高新三路南北两侧布置,北侧为政务、商务、服务中心,南侧为文化、体育中心。

(2)鲁巷商业服务中心:

依托现有的鲁巷广场周边商业设施及正在兴建的关山步行街,整合提升商业业态,周边辐射商业服务功能。

规划商业用地约为0.9平方公里。

(3)流芳产业服务中心:

以现有流芳街为依托,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集小康居住、生活配套和产业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中心,规划用地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

沿高新六路以北集中设置主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体育和教育用地;

沿高新五路和流苏路两侧设置商业金融和文化娱乐用地,建设特色鲜明的、尺度宜人、具有现代化气息和小城风貌特征的商业街;

高新六路以南设置次一级的生活服务中心;

在高新六路和光谷大道的交叉口设置标志性产业服务建筑。

(4)王家店旅游服务中心:

规划在珞喻路和老武黄公路交接处的王家店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体现“森林城市”特色的服务中心。

规划用地约为0.3平方公里,以王家店为核心,北临高新三路、东临九峰一路、南临城市规划道路、西临光谷三路,主要安排九峰森林保护区游客中心、旅游用品商店、度假型酒店、高尔夫俱乐部、旅游餐馆、旅游影视文化中心,以及由此延伸的具有“森林、科技、创意”相交融特色的学术交流中心、院士会所、艺术村、美术廊等设施。

此地区建筑宜体现山地、乡村和田园的风貌。

(5)以上“一主三辅”的中心区结构,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近期以鲁巷为核心,远期以佛祖岭为核心,相互依承、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武汉的城市副中心区域。

(6)其他主要商业和服务用地有:

华光大道入口节点:

依托现有的高科大厦、慧谷时空、光谷国际等商务写字楼并沿华光大道向南渗入,整合原城建学院临街用地,形成以关东产业园内光电子、通信等产业的商务服务和周边居民商业服务的节点。

关山客运中心节点:

以规划的武汉市地铁2号线和城际铁路(武九线)换乘中心所在的现武九铁路流芳站为中心,以换乘乘客为主要对象,设置关山客运中心节点。

重点设置城际铁路流芳站、地铁站等基本交通设施,配套建设酒店、旅馆、商场、娱乐等服务设施。

关山一路、南湖大道交叉口节点:

设置以关南产业园的产业、商务服务和周边居民商业服务的节点。

在此交叉口以关山大道两侧用地为主并沿南湖大道向东适度延伸。

关山二路、三环线交叉口节点:

在光谷大道和三环线交叉口设置以国际企业总部、交委流通中心为基础的商务、流通服务节点。

以光谷大道两侧用地为主,适当向南延伸。

梁子湖旅游服务中心节点:

在九龙大道延伸至外环线以外的梁子湖边设置梁子湖旅游服务中心。

第24条教育和研发用地是武汉科技新城“创新”功能重要的支撑平台,规划将教育用地、科研用地分别布置。

(1)教育用地是以教学为主的大专院校用地,主要分布在珞瑜路和民族大道沿线,以及零星分布的华夏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和商贸学院等。

总用地面积14.35平方公里。

(2)科研用地分为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用地和以科研转化为主的用地。

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用地主要布局在雄楚大街沿线和鲁磨路以西地区,用地面积1.18平方公里。

以科研、中试为一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研用地——研发中试用地,是提高高新技术园区综合实力的关键,规划用地面积9.5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

①以中试为主的研发创业中心,包括关东研试中心,规划在关东工业园布局检测中心、开放实验室、定型车间和创新企业孵化中心用地,形成中试职能为主的研发中心,规划用地面积0.18平方公里;

在关山一路的老工业基地南部地区,向研发、中试的功能转化,规划用地面积0.93平方公里;

在东扩区新武黄公路以南的中部地区,毗邻工业园布局大型研发中试基地,规划用地面积2.34平方公里;

②以研究为主的创业中心:

一部分融合在中心商务区的智能商务公寓中。

另外在东扩区的新武黄公路的北侧结合山体和水体等优良环境集中布局,规划用地面积6.1平方公里。

第25条居住用地:

总居住用地面积31.0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9.67%,安排常住人口82.5万人;

流动人口14.5万(按总人口的15%计)结合工业用地内的单身公寓进行安置。

为常住人口配套的居住用地规划为“两带、五片、八点”的布局结构。

(1)两带。

规划对雄楚大街沿线居住用地改善环境,提高绿化指标,并适当沿民族大道、关山大道、光谷大道、关山四路、三环线扩展用地进深以扩大居住用地,形成雄楚大街居住带和南湖南路居住带。

具体布局为:

雄楚大街沿线居住带:

作为科技新城的主要居住聚集用地,从卓刀泉路延伸到三环线,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9.1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5.2万人。

其中在卓刀泉路以东地区,结合东湖风景区与南湖风景区的低密度带,规划布局一类居住区带;

在荷叶山周边进行适量开发,形成一个一类居住区。

其余以二类小康居住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小康居住区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以高质量、优越的环境为标准,建筑密度不大于30%。

绿地率不小于35%;

南湖南路沿线居住带:

从民族大道延伸至三环线,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3.6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

全部按二类小康居住区的标准进行建设。

(2)五片。

规划片状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流芳、南湖东山、后梁子湖之滨、九峰山南麓、汤逊湖北岸等几个靠山滨湖居住区片内,高标准地建设高尚居住区和小康型居住区。

东山居住片区:

规划为专供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来汉居住的顶级别墅和乡村会所,规划用地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0.3万人;

在中南民族大学及纺院周边布局配套居住用地(含少量大学生公寓),规划用地0.6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万人;

汤逊湖高尚居住区:

在汤逊湖北岸布局一类居住区,作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主管级人士居住的国际花园,规划用地1.1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万人;

在三环线以南、关山大道两侧布置二类居住用地,作为企业高级研发人员居住的高尚居住区。

规划居住用地2.4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8万人;

流芳小康居住区:

在现流芳地区布局二类小康居住用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绿化休闲用地,作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4.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万人;

后梁子湖高尚居住区:

在沪蓉高速公路南侧滨水地带布置一类居住区,作为东扩地区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主管级人士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1.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万人;

在沪蓉高速公路北侧地区布置二类高尚居住区,作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1.6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万人;

九峰山北麓的小康居住区:

在九峰山南麓布置二类居住用地,作为东扩地区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3.5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

第26条八点。

农民新社区建设总用地面积3.12平方公里,共安置约7.5万村镇居民。

在规划范围内布局8处农民新社区,其中有7处已建或在建。

在流芳的光谷二路以西、大邱农民社区的基础上新增一处,用地面积0.31平方公里;

在九峰山南麓、光谷三路以东地区新增一处,用地面积0.84平方公里。

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