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二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54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三年级第二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第二册.docx

《三年级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第二册.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第二册.docx

三年级第二册

第一单元岩石与土壤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寻找岩石、不同种类的岩石

第二课形成我们对岩石的认识

第三课岩石的变化、岩石的用途

第四课搜集关于土壤的资料、形成我们对土壤的认识 

第五课土壤的形成、土壤与植物、陆地的表层

第六课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⑴知道地球的表层是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岩石和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组成部分。

⑵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岩石和土壤的变化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

⑶知道岩石和土壤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同岩石的性质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

⑷知道不同土壤的性质不一样,适合这种土壤生长的植物也不一样。

⑸知道风、流水、生物和强烈的阳光等是岩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⑹知道空气、水分、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2、探究能力:

⑴能够从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或报纸杂志中,搜集到有关岩石和土壤的资料,增强和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和岩石的实验操作。

⑶培养学生的阅读搜集整理信息,通过实验结果思考并得出结论。

⑷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3、科学态度:

⑴理解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也保护着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更肥沃。

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美丽。

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诸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减少造成水土流失等破坏自然的活动。

使学生内心萌发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⑶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愿望,对土壤、岩石等自然事物产生亲近和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采集岩石标本的方法,了解岩石存在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知道采集来的岩石应当洗干净,砸开,露出新断面,以便观察。

2、能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到有关岩石标本,观察出不同岩石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的不同。

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3、了解在生活的周围,生活着哪些植物。

知道大多数的植物在秋天果实成熟;有很多植物在秋天会落叶,而且在落叶之前叶子的颜色会发生一些变化。

4、知道土壤的构成:

是由沙粒、黏土、水、空气和生物的残体等成分构成的;使学生初步具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砂和黏土渗水性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一、课题:

寻找岩石、不同种类的岩石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地球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构成了地球表面的硬壳。

学习描述岩石标本采集地点的自然条件和特征,给岩石编号分放。

2、探究能力:

学会搜集本地常见的一些石头标本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与典型岩石特征对照,认识一些岩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践操作法等。

四、教学重点:

学习采集岩石标本的方法,知道采集来的岩石应当洗干净,砸开,露出新断面,以便观察。

五、教学难点:

观察出不同岩石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的不同。

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六、媒体使用:

有关岩石的资料片。

七、教具学具:

 岩石的标本,挂图等。

八、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那你知道构成我们地球的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说是土、石头等。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对!

是一层一层坚硬的岩石。

2、揭示课题: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岩石。

板书:

岩石

(二)学习新课

1、寻找岩石:

师:

说说在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岩石?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河道里有岩石,山上山下有石头,非常光滑圆溜,叫卵石。

田间地头有石头,大大小小,有棱有角。

总之,到处都能见到石头。

(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岩石)

2、看幻灯片:

你见到过这样的石头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哪里的石头?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进行观看,有不知道的,教师进行讲解。

水的力量,风的力量等。

(扩充学生的知识层次,开阔学生的眼界。

3、提问:

看了这些岩石,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感受可能是:

非常好看,漂亮美观,慨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使学生享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神奇的美。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4、欣赏岩石标本:

老师这里有一些石头,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地方:

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方面的不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5、讲解岩石标本的制作方法:

找一些大小、外形一致的小药盒。

把采集到的石头砸成比药盒略小的岩石块,洗净晾干贴上标签,在标签上编上号码,放入药盒内,然后把这些小药盒放入一个大药盒中,按顺序排好,这样岩石标本就做好了。

学生进行观看,回家搜集岩石并动手制作岩石标本。

(三)总结课文:

提问:

今天学习了什么?

2、回家采集制作岩石标本.

九、板书设计岩石

生活中到处都有岩石

制作岩石标本:

采集石头,

砸开露出断面,

 

一、课题:

形成我们对岩石的认识:

研究岩石  

二、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岩石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类型。

认识岩石的基本特征。

2、探究能力:

学会用肉眼或实验工具对岩石进行研究,培养学生把实验观察的结果与查阅资料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自然事物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等。

四、教学重点:

知道岩石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能分别叫出它们的名称。

五、教学难点:

能把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会查阅相应的资料。

六、媒体使用:

有关研究岩石方法的音像资料。

七、教具学具:

放大镜、小刀、刻刀、铜钥匙等。

八、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检察课前布置的作业:

同学们,课下搜集制作了岩石的标本,说说你是从哪里采集来的,讲讲其中有趣的故事。

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岩石标本。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讲述: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研究鉴别岩石。

(二)学习新课

1、提问:

我们在研究果实的时候,是如何研究的?

学生回忆:

研究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

研究外部时一看二摸三闻四尝。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复述的能力。

2、提问:

我们在研究岩石时也要先看,看什么?

学生回答:

看颜色、看形状、看大小等。

讲述:

除了看这些之外,还要看一看,岩石是一层一层的还是一粒一粒的;如果是一粒粒的,还要看是粗粒的还是细粒的;板书:

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由相同的颗粒构成的,还是由不同的颗粒构成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讲述:

刚才我们讲的是看岩石的结构。

很硬小刀刻不动

较硬铜钥匙刻不动

较软铜钥匙刻动

4、布置学生进行研究:

下面请大家用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另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文字资料,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你采集的岩石的名称。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教师指导。

汇报观察的结果,并进行整理记录。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记录整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你知道岩石有哪些?

他们有什么不同?

2、课下继续研究岩石。

  

九、板书设计研究岩石

颜色、形状、大小

结构:

层状还是粒状

软硬:

很硬、较硬、较软

 

一、课题岩石的变化、岩石的用途  教学

二、目标

1、科学概念:

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知道造成岩石发生变化的外界力量主要来自太阳、风、流水、植物生长等。

2、探究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界中改变岩石模样的原因,体验大自然的力量。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渗透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讲授法等。

四、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知道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打、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五、难点:

理解岩石的变化是缓慢的,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

六、媒体使用:

岩石的风化音像资料片。

七、教具学具:

挂图、图片等。

八、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讲述:

同学们,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无数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都是岩石在长期地质历史中不断变化,在自然界的“雕琢”中形成的。

那么岩石是怎样在变化的呢?

学生倾听,明白岩石的变化。

(通过谈话,使学生明白岩石的变化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岩石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岩石的变化:

看各种各样的岩石图片,提问:

根据你平时积累的知识,猜测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猜测:

风的力量,把岩石削成蘑菇一样的形状;

流水的力量,把岩石冲击成光滑圆溜、像鸡蛋一样的形状;

滴水的力量,使岩石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植物生长的力量,使岩石破碎、变成碎屑;…(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讲述:

自然界的各种力量都会使岩石发生变化,遭到破坏。

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资料吧。

学生观看录像资料,明白流水、风力、温度、植物对岩石的破坏。

(提供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3、提问:

岩石在自然界中要受到哪些因素的破坏?

学生进行回答。

明确这些因素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

讲述:

岩石受到流水、风力、植物、温度等这些因素的破坏叫做风化。

板书:

风化

4、提问:

说一说,岩石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岩石的用途:

修路、建桥、盖房、修花园、建盆景等。

(使学生知道岩石的用途。

5、讲述:

岩石除了有这些用途外,人们还可以从一些岩石中提炼一些金、银、铁、煤等物质。

学生观看有关矿石的图片,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讲给大家听。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又知道岩石的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资料。

课下用岩石做一件小艺术品,在班里进行展示。

九、板书设计岩石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风的力量、水的力量、植物的力量等。

对岩石的破坏——风化

岩石的用途:

修桥、筑路、建房、提炼物质等。

 

一、课题搜集土壤、认识土壤:

研究土壤

二、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土壤的构成:

是由沙粒、黏土、水、空气和生物的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学习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土壤。

2、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砂和黏土渗水性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科学态度:

对土壤怀有亲近的感情和对土壤产生感激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分析法等。

四、重点:

知道土壤的构成:

是由沙粒、黏土、水、空气和生物的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五、难点:

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砂和黏土渗水性的实验,学会做实验记录;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六、媒体使用:

有关土壤的音像资料。

七、教具学具:

挂图、不同性质的土壤。

八、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提供我们地球母亲衣食住行的什么呢?

学生思考进行回答。

(培养学生对土壤产生亲近、感激之情。

2、讲述:

对!

是土壤。

土壤是一切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

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野外观察与采集。

布置学生进行观察:

看:

土壤的颜色摸:

土壤的软硬,体会有什么感觉。

采集土壤标本:

用小铲采集一些土壤,装作塑料袋里,带回教室进行研究。

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和采集活动。

(让学生亲自接近自然、接近土壤。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对土壤标本进行研究:

⑴你准备怎样研究?

制订一个研究计划。

⑵猜测土壤里有些什么?

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猜测土壤里有什么物质?

学生对制订的计划进行汇报,纠正不合理的地方。

统一学生的认识计划。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3、讲解补充,布置任务:

把土壤摊开,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要边观察边记录。

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汇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4、讲述:

土壤是地球表面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表层,含有水、空气、动物植物的尸体等。

学生复述土壤的组成。

5、土壤的种类及特点。

讲述:

土壤的三种类型

演示:

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学生认识土壤种类:

有砂土、壤土、黏土。

6、看音像资料:

什么样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学生阅读课文的资料:

土壤与耕作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提问:

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

土壤有哪些种类?

2、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土壤与植物的资料。

九、板书设计

研究土壤

土壤的组成:

砂、粘土、水、空气、动物植物的尸体等。

土壤的种类:

砂土粘土壤土

 

一、课题扩展认识:

土壤的形成、土壤与植物、陆地的表层二、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成的。

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陆地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

2、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土壤和岩石等自然事物产生亲近和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发现法和讨论法。

四、重点:

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陆地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

五、难点:

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六、媒体使用:

有关土壤、土壤与植物、陆地地形的音像资料。

 

七、教具学具:

挂图、照片、文字资料等。

八、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得地球上,覆盖着的除了坚硬的岩石,还有什么呢?

让学生思考在地球的表面除了岩石之外,还有土壤。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讲述:

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

土壤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

1、土壤的形成:

提问:

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答。

(挖掘学生自身深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

讲述:

土壤的形成原因。

大块岩石崩解成小块,小块再变成碎屑,并且逐渐变化为土壤。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

是什么力量使大块岩石逐渐崩解的?

学生思考风化的作用:

流水、阳光、风力、温度等。

(巩固所学之知识,进一步理解风化的破坏作用。

2、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提问:

说说土壤与植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进行思考: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土壤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对土壤产生感激之情、亲近之情。

讲述:

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它们的根扎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条件。

组织学生阅读文字资料:

汉字“土” 学生解释“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认识陆地的表层。

提问: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我们陆地的表层。

那你知道陆地都有什么样的地形吗?

学生进行回答: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回答不上来的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什么样的地形是山地?

什么样的地形是盆地?

什么样的地形是丘陵?

什么样的地形是平原?

什么样的地形是高原?

青藏、华北、东北、四川

用音像资料理解陆地的几种地形。

了解我国几大高原、平原和盆地。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解释几种地形地貌。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思考进行解答。

相互补充。

(整理学生的思维,使之有个完整的认识。

2、搜集有关我国地形地貌的有关资料。

九、板书设计

土壤的形成:

岩石破碎形成。

土壤与植物:

相互依托,密切联系。

陆地的表层:

岩石和土壤

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一、课题综合认识

二、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土壤与岩石的关系,知道是它们构成了地球的表层。

理解岩石的性质和作用。

知道土壤的种类和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

2、探究能力:

能分析岩石的相同和不同并对岩石进行分类。

能判断出什么样的植物适宜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3、科学态度:

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亲近感和对土壤产生感激之情。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四、重点:

认识土壤与岩石的关系,知道是它们构成了地球的表层。

理解岩石的性质和作用。

知道土壤的种类和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

五、难点:

认识土壤与岩石的关系,知道是它们构成了地球的表层。

理解岩石的性质和作用。

知道土壤的种类和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

六、媒体使用:

音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岩石、认识了土壤、认识了岩石与土壤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综合复习所学的这些知识。

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二)学习新课

1、提问: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记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板书:

土壤地形成 土壤的种类

提问:

什么样的土才叫做土壤?

什么样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学生进行汇报,相互之间进行补充。

学生回答土壤的知识时,集中解决有关土壤的知识。

岩石的种类

岩石的用途

不同岩石的性质

地面的岩石凸凹不平,大地呈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

学生回答有关岩石的问题时,集中精力解决岩石的问题。

(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创新精神。

4、讲述:

地球我们的母亲,岩石和土壤构成了地球的表层,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

学生理解地球。

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

5、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片。

学生观看有关地球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使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提问:

现在你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2、布置作业:

办一个手抄报,宣传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九、板书

——岩石和土壤

岩石

土壤

 

第二单元种植植物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冬去春来

第二课种子萌发的条件

第三课种植植物

第四课植物的多种繁殖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方面:

⑴通过记录和分析,知道我国北方春天气温变化的特点。

⑵通过观察,知道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一些动物生命活动的变化,如冬眠到苏醒等。

⑶通过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知道种子萌发的外表条件主要是水分、温度和空气。

⑷通过种植一种植物的实践,了解植物怎样从一粒种子形成幼苗,进而长成一株成熟的植株,并开花结出新种子的全过程。

知道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⑸通过观察和实践,知道植物有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等多种繁殖方法。

2、探究能力方面:

⑴通过到自然界实地观察和观看有关视频音像资料,切实观察到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带给动植物的变化。

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自然、感知自然的方法。

⑵初步学习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⑶能够参加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记录植物不同时期变化的方法。

3、科学态度方面:

⑴通过给大自然建立档案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妙的情感和兴趣。

⑵通过种植植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⑶通过观察和种植植物等活动,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⑷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学习,乐于欣赏和与他人分享合作学习中取得的成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记录和分析,知道我国北方春天气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

感知春天到来的信息。

2、科学的认识、细致的观察有关自然现象,分析得出有关春天的结论。

3、通过种植一种植物的实践,了解植物怎样从一粒种子形成幼苗,进而长成一株成熟的植株,并开花结出新种子的全过程。

知道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4、通过观察和实践,知道植物有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等多种繁殖方法。

 

一、教学内容:

冬去春来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通过活动,总结出冬去春来之际,动植物、人类以及天气的一些变化。

2、探究能力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动植物、人类以及天气的能力,和搜集天气情况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态度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季节变化的兴趣,初步感知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总结出冬去春来之际,动植物、人类以及天气的一些变化。

五、教学难点:

搜集天气情况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媒体使用:

PPT

七、教具学具:

水彩笔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一段具有冬季显著特征的录像(如下雪、动物冬眠、植物落了叶、人的一些活动等)

2、谈话: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现在是什么季节?

(春天)那就让我们来感知春天的气息吧。

(二)探究研讨

A、了解冬去春来,动植物的变化及人的活动

3、感知植物的变化。

活动:

到校园里找春天,发现植物的变化,并作简单的记录。

4、交流自己的发现。

5、初步了解动物的变化。

提问:

与冬天比,你们知道动物们有哪些变化吗?

(课下继续观察并记录,随时与同学交流)

6、了解人类的变化。

(1)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或放一小段春天人类典型活动的录像。

(2)提问:

你还知道人们在春天里有哪些活动?

7、小结:

春天来了,许多植物发芽,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人们忙着耕田播种。

8、讨论: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柳树为什么要到春天才会发芽呢?

)——(引出天气的变化)

B、了解冬去春来天气的变化

1、出示上学期的夏去秋来天气记录表。

2、提问:

你还记得从夏天到秋天天气变化的规律吗?

3、学生汇报记录整理20天的天气纪录。

(学生汇报,教师可用电脑打出来,先是在大屏幕上,或写在一张大记录表上展示给学生)

4、小组活动:

根据资料分析从冬季到春季天气变化的规律。

5、比较冬去春来与夏去秋来天气变化规律的异同。

(二)总结

1、活动:

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文字、图画、歌唱……)

2、教师总结。

 

 

一、教学内容:

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说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等条件。

2、探究能力:

初步培养设计并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对比实验的能力。

3、科学态度:

激发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培养记录实验过程的习惯和毅力。

三、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

四、教学重点:

说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等条件。

五、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生命的生长发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粒菜豆的种子。

(其中一粒已经萌发了)

2、提问:

这两粒种子有什么不同?

3、谈话:

这样的种子我们就说它萌发了

4、提问:

怎样使另一粒种子也萌发呢?

5、谈话:

是否按你们所说得去做,种子就会萌发呢?

(点明课题)

(二)探究研讨

A、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讨论:

你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你为什么认为?

2、汇报:

B、设计证明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谈话:

在同学们设计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王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看看他的实验方案给了我们那些提示。

1、分析王小明设计的实验:

(1)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那些条件不同?

并记录。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2)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有哪些?

(3)他这样实验,能证明前面“种子萌发需要水”的猜想吗?

若不能,你认为哪些条件干扰了结论的得出?

(4)我们应该怎样控制这些条件,实验结果才不会受影响?

2、提问:

通过分析王小明设计的试验,你对设计这样的实验有哪些认识?

3、教师小结。

(强调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4、分组设计实验。

(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猜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