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62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50分

命题:

吕惠珊

审核:

林维武

试卷说明:

本卷共七大题,22小题,解答写在答卷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A卷(50分)

一、名句默写(12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     ,   。

《荷塘月色》

(2)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      。

《孔雀东南飞》

(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兰亭集序》)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      。

(6)《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30分,每题3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差(cī) 否(pǐ)泰小人所腓(féi)将(jiāng)子无怒

B.给(jǐ)予羁(jī)鸟流觞(shāng)曲水冯(píng)虚御风

C.奄奄(yǎn)  陨落(yǒng) 淇水汤汤(shāng)蓊蓊郁郁(wěng)

D.伶俜(pīng)侘傺(chì)义愤填膺(yīng)何时可掇(chuò)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幽辟 桑葚 祈祷 夙兴夜寐

B.惦记 蜿延 峰颠 安之若素

C.目眩 真缔 枷锁 曲水流觞

D.箕踞 履行 疲乏 汹涌澎湃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B.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山东农村,他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了,可是情随事迁,家乡的一切仍让他魂牵梦萦。

C.这是一家国家级的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在这次研讨会上,他作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基层,重视基层,进一步关心村干部的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B.长沙阳光100国际新城是一个瞄准青年白领的国际社区,“80后”在此购房比例大约占30%以上。

C.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浙江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

幽深内藏的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

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

相似

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酾酒:

斟酒

C.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享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

尚且

②而又不随以怠怠:

停止

7.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①其声呜呜然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渺沧海之一粟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①羽化而登仙②而无物以相之

8.下列句子中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①匪来贸丝②体无咎言③于嗟鸠兮④犹可说也⑤其黄而陨⑥岁亦莫止⑦隰则有泮⑧彼尔维何⑨四牡翼翼⑩

狁孔棘

A.①②④⑥⑦⑧B.③④⑤⑥⑦⑩

C.①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⑦⑧⑩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0.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死生亦大矣 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客有吹洞箫者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11.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和《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之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D.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赤壁赋》就是此时创作的作品。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13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

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

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

“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

“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3.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B卷(100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9分)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

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

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②。

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

“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

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

”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

余初识之客黎君曰:

“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

”余顾语坡孙:

“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

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

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④,思可小泊然。

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

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

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坡孙言:

“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

”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

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

复入庙,具茶来。

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注释①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

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

②费甥、坡孙:

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

③上人:

对僧人的尊称。

“开”是僧人之名。

“超上人”同。

④湾碕(qí):

弯曲的岸边。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丁卯七月望夜望:

农历每月十五

B.偕者二僧一客         偕者:

同游的人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举:

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旋而东     旋:

回转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1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5分)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8.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19.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4分)

 

20.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21.下面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2015”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

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七、作文(60分)

22.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

”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

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呢?

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

是新岁的爆竹,还是师长的叮咛……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套作。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1.

(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轴轳千里,旌旗蔽空

(5)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B(Aqiāng,C项读yun,D项“掇”读“duō。

3.D(A“幽辟”应为“幽僻”;B“峰颠”应为“峰巅”;C“真缔”应为“真谛”。

4、D(A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应为一蹴而就。

B项“情随事迁”是指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题意不符。

C项“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5、C(A.语序不当,应先“重视基层”后“加强基层”。

B.重复赘余。

“大约”“以上”二者去掉一个。

D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应为“防止出现……现象”或“防止……现象出现”。

6、 C(A项,期:

至、及。

B项,如:

往。

D项,怠:

懈怠。

7、A(A项,均为介词,在。

B项,指示代词,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8、C(②⑤⑨三句没有通假字)

9、D(A、B、C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10、B(①③⑥为判断句,②⑤为定语后置句,④为被动句,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省略句。

11.C.(《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12.BE(B2分,E.3分。

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13.参考答案:

尾联即景抒情(1分),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1分)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思念家乡(1分);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1分)。

14、D 旋:

随即

15.B

16.B “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理解有误。

17、

(1)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没有比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更好的。

(泛湖、判断句、若、上、大意各1分)

(2)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

(于、判断句、洲各1分,大意2分)

18、BE(B“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E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19、①勤俭的生活态度,②不怕苦的精神,③宽容待人,④懂得珍惜⑤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20、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21、图形由四颗心组成,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国结。

整个图形象征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根同源,同心协力,在公益慈善领域紧密合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22、作文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没有比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更好的。

不知道古人曾经有这样的事情不?

而我平生认为这是美好的期望,曾把它写到诗歌里去。

现丁卯年七月十五之夜,才能第一次这样做(实地游玩)。

起初从龙口开船,向香炉进发。

月升于树端,船驶入月水相映如同金碧的湖面。

与我同行的有二僧一客,以及姓费的外甥、名坡的孙子。

南面山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连接成线,向西延伸,一个接一个地经过,那些小船是打捞鱼虾的。

超上人指着高崖上的一棵树说:

“这樟树无疑有十几抱粗,树根环抱一巨石,一丈多见方,从岳阳方向远眺君山,看到高高挺立的树影,就是这个。

”但在月光下从船里抬头抑望,(树)不是很高大,我刚结识的姓黎的客人说:

“苏东坡游赤壁,在七月十六,现在差一夜。

”我回头对孙子坡说:

“你不是在斗、牛间观月吧?

”于是一起朗诵了十几句苏东坡的《赤壁赋》。

船又向西划行出香炉峡,循着稍微偏北的方向走。

当初出发时,风自东南方吹来,到这里时斜背着风,湖水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水湾堤岸,想到可作短暂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

经过观音泉口,响山就在前方。

大家在一起谈论“地道通吴中”,有人说起神仙筑建的数百间金碧辉煌的殿堂,可在这下面吗?

月夜之下,山水寂静无声,湘水女神、洞庭君好像就可探访到。

又向北进入后湖,不久又向东,水面映照出灯火之光,那是岳阳城啊。

云从船侧兴起,水上云气顿生。

平视前方,云呈横条形状,稍微抬头就看不见。

孙子坡说:

“有一晚上,在沙嘴看到后湖里有云浮出水面,像车轮、像大坛子的白色成团的十余团,就是这里。

”然而这下面接近山根,当有贮藏云的洞穴吧?

山后没有定居的人,有几家人在山间平整的地方搭草棚,(那是)岛上的人避水而来的。

几只客船停在那儿,都无人声。

转而向南出沙嘴,穿过水柳中就到老庙门了。

《巴陵县志》称环绕君山(走一圈)有七里出头;因为我的船走得慢,好像不止(这么远)。

船停了下来,就叫人摆上酒菜,将子鸡、苦瓜掺拌在里面。

明月高悬天空,风兴浪起,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都喝过了自己的酒量。

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只喝了一丁点儿,吃了几片梨。

又进了湘灵庙,备来茶水。

夜半时上岸,别了超、黎两人,我们四人沿着山边之路走回家。

第二天写下此文。

君山月夜泛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